摘 要:多年来,非专业的摄影教学一直沿袭着专业摄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课时相差太大,学生背景也相去甚远,因而这一教学目标很难实现。本文以中文文秘专业摄影教学为例,通过对高校专业摄影和非专业摄影课程的比较,分析了非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目标,探索适合该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升非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摄影;选修课;教学方法;中文文秘
随着摄影数码化所带来的便捷拍摄,影像成为继语言、文字之后最普遍的交流方式,同时以其快捷、准确、真实的强大优势,迅速抢占人们的视觉,成为这个读图时代最民主、运用最广泛的大众媒体。[1]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摄影教育也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各高校相继开设,但目前大部分非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都是沿用专业摄影教学的模式,缺少系统合理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效率低下,本文以笔者所授中文文秘专业的摄影课程教学为例,来探讨高校非专业摄影教学的目标设定,以及由此带来教学策略的改进措施。
1 摄影课程在专业和非专业设置中的区别
从教学的目标和目的来看,专业摄影是通过摄影技能的强化和从艺术角度加强创意培养,为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摄影人才服务;非专业的摄影课程其主要目的是通过短期的学习,了解摄影的原理,提高学习者对摄影基本技能的认识和掌握,探索摄影表达的可能性,为以后的课程打好一个基础。当然也有一些非专业的学生,因酷爱摄影,最终走上了摄影的道路。从教学的条件和要求来看,摄影专业一般都有专业的摄影实践环节,配备昂贵的摄影设备;而非专业因为条件有限,学生人数众多等客观原因,实践环节主要依靠学生自己的器材。专业摄影的教学要求较高,研究和追寻的是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的摄影艺术精品,往往以精心安排的训练内容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形式敏感性,让学生熟稔摄影的各种表现手段并逐步拥有自觉的形式把握能力;非专业的摄影更多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记录技能的提升,训练他们对日常生活、周围环境的感悟的过程。从摄影作品来看,专业摄影师往往沉迷于作品的寓意、艺术意涵而不断探索;而非专业的摄影作品追求的是内在精神外在化的一种形式。
2 非摄影专业摄影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现代摄影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校多个专业开设摄影课程以帮助学生提升摄影技能。但根据目前学者对非专业的摄影教育研究,非摄影专业的教学沿用的是专业摄影的教学模式,而且普遍存在因实验设备有限,学生人数众多的问题,其教学大多还停留在理论教学层面,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较弱。课程的教学时数太少,作为一门方向限选课,其学时一般安排在32学时左右,这是高校理论基础课的一般课时,在区区32个学时里,既要介绍摄影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又要传授摄影的技能技巧,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训练,实在是勉为其难。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通常是满堂灌,难免疲于奔命,顾此失彼。第二大问题是大多数非专业的摄影课程集中开设在艺术设计、文秘、广告、新闻等人文专业,这些不同专业的学生今后的摄影实际运用到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教师在针对专业方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设计与创新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用摄影知识去表现所学专业。第三大问题是没有适合非专业本科的相应摄影教材。尽管市面上摄影教程林林总总,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能在32学时内完成,适合不同专业的非专业本科生实用的摄影教材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找到。
3 非摄影专业摄影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任何一项工作或活动都需要目标的指引,作为引领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学活动更是如此。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对教学活动开展具有导向和控制的功能。[2]高校非专业的摄影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其教育的目标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摄影思维方法和摄影能力。
摄影是了解、认识、反映社会现实的形象化手段,也是陶冶情操,裨益心灵,蕴含审美理想,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是与科学技术联结在一起的文化艺术。[3]无论是专业摄影教育还是非专业摄影教育,其教育的内容都离不开技能技巧、审美情趣、美学素养以及意志品质等方面内容的教育与培养。因此,在强调素质教育的21世纪,高校的摄影教育在提升年轻人的文化素质方面具有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正如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荫昌教授所说“在全体学生中开展摄影艺术教育,帮助青年学生懂得并学会用摄影艺术陪伴自己,去发现、去认识、去走向充实而高尚的人生。”[3]这是高校开展摄影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根本目标。
素质教育可以看作是非摄影专业宏观的教育目标,其微观的教育目标是提升学生对日常生活和某一领域的拍摄技能,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现象中去发现、发掘和表现生活的美,并能借助一定摄影基本技能及技巧更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拍摄意图。
4 非专业摄影课程的教学设计
根据非专业的摄影课程的培养目标,非专业摄影课的教学应围绕三方面展开:首先是素质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带有一种情绪、态度去观察生活、事件。其次掌握一定的拍摄技能,即要让学生带着一种情绪去需求摄影的技术支持,以更好的表现这种情绪,技术支持指的是利用构图、用光、色彩等摄影构成元素的基本技巧的应用强化摄影的语言表达。最后是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探索和创新。
4.1 教学内容
在参阅了大量的摄影教程资料和研读摄影教学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并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教学条件,将中文文秘专业的摄影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为四大部分:相机与摄影的基础知识、不同主题的摄影技巧、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摄影的创意与方法四大板块,这四个章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以求达到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理论知识、摄影能力的综合提升。在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系统全面的基础上,将课程内容的原理、规则、方法等知识要素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课题,设计成可实施的作业,拓展教学的深度,提升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摄影器材和授课学时的有限,共安排了5次主题实践。第一次实践主题是要求学生拍摄一组校园内美的事物或有意义的事情,这一次的拍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目前的摄影基础,同时这次摄影作业也是为了在期末检查本课程学习效果而设置的,通过最后期末作业和第一次作业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自身摄影能力的提升,当然这也是教师检验此门课程教学效果最直观的方式。第二次是模仿专题练习。模仿是掌握摄影技术和基本技巧的有效途径。因时间有限,模仿练习的内容围绕摄影的两个主要方面即构图和光线的运用展开,采用收集资料和实地拍摄相结合的方式:资料收集要求全面涵盖各种类型的摄影构图和光线运用,实际拍摄则选择其中一种构图方式和光线效果拍摄一则有感染力的作品。模仿练习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讲重点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和理解,并通过自身的操作经验,反思提升。第三次是專题摄影实践。考虑到器材条件的限制以及学生兴趣的不同,在专业作业安排上,给予选择的自由性,选择人物、风景、故事、夜景、微距、动物、商业专题中的一项完成一组摄影作品。第四次是中秋主题摄影,要求学生去拍摄一组以中秋为主题的照片。这门课程安排在学年的上半学期,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正好在课程的学习期间。选择这一主题,是因为摄影作品是一种情感的表达,一种故事的视觉叙述,通过这个主题实践,让学生体悟怎样通过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见解。第五次是后期处理修改主题摄影。多数非专业学生所使用相机比较普通,也缺少专业的拍摄辅助工具,因而拍摄的作品普遍存在色彩不鲜明、对比度不强的问题。在自学了数码照片后期处理的知识后,安排此次练习,要求学生运用PS电脑图形软件对已完成的作品进行修饰和再创造。这一实践练习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和掌握如何通过对图片的色阶、亮度、对比度及色彩饱和度等要素的调整,使得各个构成要素更能烘托主题,视觉效果更佳。除第一次拍摄任务,每一次的主题训练都安排在相应内容讲授之后,通过练习与作业点评,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每一个主题训练,不仅仅是对他们学习内容的检验,也是对他们自主提升摄影能力方法的引导。通过不断地征服自己,获得一种对于解决问题的热情,这种热情有助于引导他更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
非专业的创意摄影不是专业摄影对摄影作品形式美感的探索,而是与专业结合的创意摄影,应针对专业学生存在弱项,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笔者所授的中文文秘专业为例,中文专业的同学情感比较丰富,文字表述优美,但普遍缺乏对摄影形式的敏感,尤其缺乏一种形式美学的眼光,无法将优美的文字语言转化成精彩的摄影语言。拍摄的作品离开文字表述,其感染力就大大减低。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形式语言的教学内容,从图像生产、视觉符号等角度对常见绘画作品和平面广告作品中的形式语言生成进行探讨,引导学生对现实的表征信息进行约简,提炼表达含义的形式,用色彩、线条等视觉因素实现表达转录。绘画和摄影都是用视觉形式对事物进行体认和观看,都是通过有机的图式建构表达其内在的含义和艺术的感受,而且两者都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迁以及人们审美观的改变而演变。现代平面广告也是学习如何利用视觉元素传达观点的途径之一,广告产品或观念经过作者或编辑的设计,以向受众传达特定观点,通过广告你可以观察和学习图片是如何强化隐含的观点的。摄影、绘画、广告这三者都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一个新的观看的方式,因而从绘画和平面广告设计中汲取摄影视觉形式处理技巧是一条捷径。课堂上的讲授是非常有限的,视觉形式的感悟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为了学生能在课后继续这方面能力的训练,由任课老师整理一些有助于提升他们观察力和构图能力的艺术经典书籍及唯美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本着精品和精彩的原则,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2 课时分配
作为一门非专业课,摄影一般是安排在选修课或者方向限选课类目下,课程一般只有32学时左右,学时较少,合理安排课时分配对教学进度和效果意义重大。笔者在32学时的中文文秘的摄影课程安排根据教学的目标,做了如下的安排:
基础知识部分,共安排8学时的教学时间,采用详略结合的策略:相机的基础知识部分,讲授时段上采用压缩策略,2学时完成相应部分的教学。因为在数码相机已经普及的今天,绝大多数同学已经接触过数码相机,对相机和摄影的基本知识在上课之前已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将照相机的基本结构、照相机的分类、照相机品牌、各种常用镜头、照相机的结构原理、感光材料、附件等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概括讲授后改用提问、测验的方法让学生自行查找教材的基础内容,这样本来需要6学时的基础知识讲授可以压缩在2学时左右完成。构图、光线、色彩三大摄影重要技术基础知识还是采用详细和重点讲解的策略,安排了6学时的时间。技术是摄影的基本属性,是摄影学习中必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影像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的掌握不断得以简化,但对光线、构图、色彩三大因素的控制以及创造性地运用是成就优秀摄影作品的前提,在有限的非专业教学过程中,这三项的技能强化应得到高度的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配合经典摄影作品赏析展开,以便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相关摄影技术的应用。
专题摄影安排的学时也较多,安排了8学时。专题摄影种类繁多,在有限的教学实践内不能统统全讲,根据中文文秘专业的特点,安排了人物、风景、静物三大主题。专题摄影教学具有双重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专题教学,了解和掌握各种题材拍摄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环节再次巩固前一阶段的基础知识特别是夯实摄影构图、光线、色彩的应用技巧。
数码照片的后期处理有完备的电子教学资料,改为学生自学为主,老师通过提问和作业的方式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内容的自主学习。
创意摄影部分的教学教师是“引导”的角色,关键在于学生自我的创新与探索。安排了2学时讲解基本的原理,更多是通过摄影课题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学习与思考,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并通過点评的形式,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摄影创意的内涵和方法,提升他们的创意能力。
其余的14学时,10学时,安排学生完成摄影课题训练的实践作业,4学时用来点评学生的作业。在点评作业的过程中针对中文系同学视觉形式表达较弱的问题,结合作业和经典的视觉作品赏析展开点评,以此扎实学生摄影的基础知识,拓展学生的摄影视野,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整个学时的安排,前约2/3的学时(18学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约1/3的学时(14学时)以学生的实践训练为主,教师的点评为辅,课时的安排,注重教与学的互动。
4.3 教学方法
本着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非摄影专业摄影课程教学中采用了互动的教学方法。摄影课程的互动教学包含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和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互动两个方面。
(1)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是有效教学的基础。理想的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成长和进步,是摆脱教师控制学生的单向思维而实现师生之间的相关性思维的一种能力。[2]师生互动教学首先是教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首次上课,让学生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并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摩往届学生的优秀摄影作品,与之分享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有趣故事,克服学生畏难的情绪,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一次的作业点评,除了分析作品的优劣外,还选择一些同学与他们前一次作业对比,对作业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表扬,这些对于他们在课程结束后继续保持探索学习的兴趣有良好的作用。教学内容的讲授,充分挖掘生活中的素材,将与学生身心特征符合的生活话题,融于知识的讲授,提高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互动教学的第二层次是在讲授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从现实的角度来看,目前高校的大部分课程依然不可避免地采用学生听、老师讲的传统课堂教学形式,讲授法也是摄影教学方法之一,但讲授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主要的目的是为学生的自学引路,特别是对于摄影这样实践性强的课程,在讲授的过程中采用“讲授”与“设疑”并置的手法。“讲授”是指由老师传授知识,“设疑”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或在全部内容讲授完之后,创设一些通过学生的自学和思考能够解答出的问题,[4]这种并置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让学生在发现与构建中获得自我激励,可以实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相互优化;另一方面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去深入思考、系统理解,消化和使用相关知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力和思维,从而达到以“摄影”为载体,通过教师的启发与引导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教学目标。
(2)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互动教学方法”在摄影这类应用性强的课程中的另一层含义是促使理论和实际动手力在互动中互相促进,实现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优秀的摄影作品不排除惊鸿一瞥的记录,但更多的是精心筹划的产物。摄影是一个过程,需要拍摄者精心考虑要拍摄的内容,创造图像的摄影技术,以及通过题材想要表达的含义,层层深入,才能创作出有效的摄影作品。每一次的实践主题的拍摄都要求学生详细记录摄影思考创意的过程,从主题摄影资料的收集、构思,到运用的摄影技巧以及最后拍摄作品的完善过程,通过记录一幅摄影作品的创思过程,让学生学到怎样通过相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审美体验和人生感悟。在构思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至少构想五个拍摄的角度,学会运用(下转第页)(上接第页)“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方式推陈出新,将主题不断的延展,锻炼思维和拓展思考,另外记录拍摄时所遵循的摄影的基本规则和应用技巧。无论是摄影的用光、构图、色彩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虽然创作时拍摄者不应该被规则所束缚,但对于初学者,掌握这些规则可以使他们少走很多弯路,也只有在掌握规则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创新、突破规则。摄影课程的教学需要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师要在实践的每一层面与每一环节上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选择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方法意识和创新精神。
摄影互动教学不仅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通过加强学生反思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起用摄影技术来表达制作思路、方式方法和观念的自主思考和创作的过程,提高了他们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 结语
在非专业开设摄影课程,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不过这一举措如何落实得好,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根据具体的专业,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贯穿教学的各(下转第页)(上接第页)个环节设计中,实践证明,笔者在所授的中文文秘专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灵活掌握摄影中常用的拍摄方法、技巧,在强调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改善了中文系学生的视觉语言表达相对薄弱的问题,提升了他们对视觉语言形式和思维感悟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徐希景.从记忆到想象:艺术作为摄影时代的影像转向[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04.
[2] 魏善春.大学有效教学:目标、要素及实现可能——一种过程哲学的审视[J].现代大學教育,2013(1):35-36.
[3] 刘文.试论摄影教育与大学生素质培养[J].大学时代,2006(4):70.
[4] 沈治国,李夏.非摄影专业摄影艺术教学有效性之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经纬),2011(12):107.
作者简介:成娟(1979—),女,江苏如东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设计史论与广告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