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墨
大年初三,褚老先生来电相告,他梅园里的古梅已着新花,邀我明日往赏。是夜,大雪如席,而天公作美,天明雪霁,心头放晴。
褚老先生,年届耄耋,仍孜孜于梅,于天门山东北麓营梅园数十载,植梅逾万,树龄百年以上者逾三百株。与梅情缘,愈久弥坚,几可同和靖比肩。先生所在的沿江小城,以铜名世,铜采冶有三千年历史,世称古铜都。此地有铜梅、铜草花,烂漫两千余载,世所绘咏。“春色到江渚,梅花正断魂”,宋宰相李刚过铜陵所叹;“更须载酒携琴去,寻见梅花便结盟”,明池州府推官李宗泗所咏。明清以降,吟咏铜梅的诗章灿然,明朝经魁、铜陵教谕董应扬《铜陵十景》组诗中,有七律《望园高阁》,咏道:“几看春绽梅花蕊,时见风翻杨柳枝。”足见登阁赏梅其时已成为铜陵十景之一。
朝代更迭,梅自荣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先生正值盛年,漫兴天门山区,惊见连绵数公里梅树,更有五峰山南侧,梅群千树竞芳,遂痴迷难舍。每岁冬定春省,犹如芳约。而世风尚利,梅无和靖,更兼偷挖盗运,五峰山梅海式微,渐而杳然无踪。先生遍觅五峰,周寻天门,衔一丝之侥幸,付数年之艰辛,而芳踪渺渺,唯见矿坑密布,山体破碎,佳人难再得,遗世独立,潸然满襟。
先生深知,古梅之幸存,天也人也,文化也。古梅之存世,岂个人之好恶?梅之魂,梅之骨,梅之香,岂非民族之魂?!苟任其消失,岂能心安?时先生已垂垂老矣,而担当不卸,决意开园凿圃、植梅护梅,托梅以此生。
先生领下岗后生数名,租荒山百余亩于天门山麓,拓荒辟莱,购得百年古梅四株,首植林地,嫁接以鸟羽玉、骨红朱砂、彩玉、绿萼四种,皆萌蘖荣发,妍妍绽放,梅园应运而生。
雪后的清晨寒意阵阵,破雪而行的心情却格外地清新、分外地爽朗。车达梅园时,通常紧闭的柴扉已然洞开,雪地上足迹行行,早有行人矣。
梅园裹雪,较往常又多了几分静洁。园子南坡上,雪拥梅桩,恰如宣纸浓墨,黑白分明,尽透苍凉古意。东边红梅,浴于春日,映于白雪,恰如锦绣,又若红霞灿然。早行摄友三五群,弄姿树旁,快门声声,演绎寻梅故事。
我径直去拜谒那株镇园之宝、树龄五百有余的“老寿星”,但见它侧根埋于积雪,傲然挺立,若身经百战后精神矍铄的将军。蓬生的新枝直指蔚蓝天空,新绽的梅萼,白瓣黄蕊,暗香阵阵。
“老寿星”落户梅园的故事颇有燕昭王招贤的味道。当年,梅园初辟,植梅首次告成,先生喜极而泣,便萌寻梅之心。每岁立春至春分,是铜梅之花季,为探梅之佳期。年复一年,先生皆披荆斩棘,细细搜寻,不避老迈,不畏险途,险峭处手脚并用,效猿猴攀援。流汗流血,衣裳褴褛,而不知其苦,如此有年。某日与向导戴月而归,向导问道,如此不知死活,不惜资财,痴狂寻找,莫非为钱财故?先生唯苦笑耳,仰望星空,大道不言,心正何惧人言。
七载须臾,先生往返山区有百次,累计可万里,而未见古梅芳容。杜鹃响空山,唯余回声袅袅。年年失望年年望,虽时不我待,而痴心不改。当初,老妻担心跌折,百般劝阻无效,只得结伴而行。而老妻年岁亦高,且患心脏病、高血压,岂能上山?唯有独守山麓,苦苦盼归。
初时,二子皆反对,久而感于乃父执着,渐渐理解。长子是单位负责人,工作繁忙,便牺牲所有节假日,陪父寻梅。次子辞去工作,一心寻梅、植梅、护梅。到后来,孙辈大学在读,受祖辈、父辈感染,亦以假期伴同寻梅,常与人道,祖父乃现代北山愚公,他们自己亦乐为愚公子孙。
先生八度入山,终于得见古梅靓影,或有人言,此乃先生诚意感动上苍之故,犹如愚公感动上帝。一日黄昏,先生下山,经山道,见围墙内立大树一株,为人拦腰锯断,远望隐隐若梅,疾步近前,果然梅树,却是不敢轻信,以为臆狂,以为梦境,良久凝视定神,终于确定。
先生细察古梅年轮,推测树龄可五百年也。先生大喜欲狂,一时竟忘记这是他人之物,躬身裸手扒开侧根浮土,便见四条侧根虽断,而细根丛生,皆长尺余。而仰看树身,则新梢密集,最高达两米,一枝散着白色花蕾,皆呈倒卵形。
主人见状,趋前介绍道,此树他去年深秋购入,暂假植于此,待价而沽,有意向者,或嫌价高,或怕树大难活,至今未脱手。主人殷勤劝道,你老如是想买,价格好商量。回想七年苦觅,又怜古梅坎坷,抢救刻不容缓,先生不惜重金,甘冒风险,遂与主人协商成交,并预付定金。次日清晨,先生并同汽车、吊车前往起运,主人却又反悔,言其妻决意不卖,昨晚还为此发生争吵。先生心知肚明,无非加价,强压怒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成交。尽八名壮汉一天之力,方将这尊“老寿星”请回,安置于小园内。
“老寿星”落户小园,先生寻梅之路陡然开阔,时也?运也?不得而知,我归之于求贤若渴、天道酬勤,或是梅魂有知,纷纷托梦寻来。同年,先生陆续发现古梅六十多株,皆残存民间,树龄达两百至四百岁。先生移植园内,精心呵护,古梅棵棵萌芽抽条,生机勃勃。“老寿星”更是枯木逢春、枝繁叶茂,尽显古朴苍劲,昂然向上之态。先生夙愿得偿,喜不自禁,欣然赋诗:
静守天门观古今,斧刀相逼未消沉。
凌霜傲雪冲寒绽,唤醒群芳争闹春。
五百年华惊院士,千般神韵动嘉宾。
潜心监护扶长寿,风骨高坚乃国魂。
诗中所言院士,乃中国花协梅花分会会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及国际园艺学会梅品种权威(IRA)陈俊愉先生,祖籍安徽安庆。建园之初,先生批阅梅花专著,陈俊愉院士赐教颇丰。先生坦言,是陈院士领进梅门,其专论《皖南、赣北地区梅野生资源调查》,使他逐步认识到铜梅价值,继而按图索骥,将院士挽救铜梅所应采取的措施,一一付诸实践,收效颇大。陈俊愉先生对先生的爱梅、植梅、护梅之举,高度关注,他寄书先生道:“我怎么也未想到,在遥远的家乡,有您两父子梅人,爱梅如命,植梅数千,为梅业艰苦奋斗。”嘉许赞赏。当他得知先生寻得500年梅王时,惊喜万分,欣然道,希望有梅园建于宁汉之间,能建成一处梅园,采取“新梅加古桩”法营园,或许就能“一举超出武汉、南京了”。兹后欣然命笔,书赠墨宝“铜陵梅园”一款于先生。
得陈院士勉励,先生欣慰之余,更觉责任重大,不敢懈怠。他为古梅一一建档,设计监护方案,延请专家建言献策,乃有梅园之盛。
酷夏挑水浇肥,严冬踏雪看护,其间辛苦,不足为外人道。而倦卧树下,看晚霞满天,归鸟投林,聆听鸟语啁啾,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内心之乐,其间清欢,又岂能为外人知。观世间滔滔,人世浮沉,帝业尚且不能恒久,况乎浮名纸钞?伴梅而眠,得梅倾心,幸何如也!植梅园内,梅品进入骨骼精魂,分香予天地,留芳于后人,其乐何极!幸哉先生!
子曰:礼失而求诸野。其可谓先生也!遗失的文化自有民间传承!江湖虽远,隐士高蹈,平凡如老梅,却超然物外,不谋稻粱,其品如梅,其魂如梅!他们无力高擎薪火,也无意轰轰烈烈,甚至无察于自己的行为与人文精神是否相干,可是一念坚执,矢志不渝。
先生告我,这已是他在梅园过的第十个除夕了,唯有暗香为伴。他还说,去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虽是覆荫浇水,百般呵护,有几棵百年以上的梅桩还是难逃劫数。好在老寿星非常健硕,不但毫发未损,还返老还童,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本是好事,可先生脸上不见笑容,沉吟良久,听他自言自语道:吾生也有涯,护梅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他冲我微微一笑,喟然重复道:殆矣呀!殆矣。我明白,先生一直为陈院士为他规划的梅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营造梅园任重道远,而自己势单力薄。以先生一己之力,保护好现有古梅尚且困难,更遑论营造园林!
陶渊明种菊南山下,想以菊花之清,涤荡他厌恶至极的奢浊世风,耕种之余,泥里寻诗,篱畔觅酒,东篱下的那瓣馨香,自有了他的吟咏,千古高风说到今。梅园虽不及东篱,但有了这块净土,有了这些古梅,可让游人暂别浮躁与喧闹,感受梅桩古意,发思古之幽情,寻找诗意生活,善莫大焉!先生可以释然也。
先生垂垂老矣。然而,他说,比之老寿星,岂敢言老。我不觉微笑,此老,非老梅若何?沧桑淡泊,遒劲傲骨,恰似那株铁干铜皮的老梅。赏梅小园,亦赏先生也!睹其高洁志趣,观其梅意人生,以祛我心里浮尘,先生与梅同赐也!白雪梅园,实不知何谓梅,何谓先生也!或曰:先生,梅也;梅,亦先生也!
离开梅园,良久心绪未宁,想起清人陶德勋的那首《孤梅》,以此诗况先生,是再贴切不过的了:
一树孤高出俗尘,岁寒谁与结芳邻。
平生风骨何人及,绝世仙姿本绝伦。
责任编辑 何冰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