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刚
如果给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把脉诊治的话,我们以为,有一种病症是十分显见的,这就是:几十年一贯制的结论式教育极大地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无论是语文、社史、英语,还是数学科学,答案都是现成的,结论也是唯一的,教师只要将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学生只要记住前人的答案即可。在文科类教学中,一旦涉及人文知识,老师总是要把复杂的历史问题和现实个案简单化、平面化,要么对,要么错,二元对立,非此即彼,是非分明,训练的只是线性思维能力,至于判断事物的标准则是不论的。这种二元对立的结论式教育真是害死人,反映在作文教学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差,认识事物的水平低。即使是九年级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分析能力仍然十分幼稚,他们只会轻率地下结论,只满足于此是彼非的简单思考。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万花筒,对同一现象,出身、阶层不同的人,他们受制于各自的立场、观点,往往会作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你很难说,谁的观点一定对,谁的观点一.定错,很少会有单一的答1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每每看到学生们幼稚的分析、是非不辨的议论甚至错误的结论时,不禁令人抚案叹息:新课程实施十年有余,问题式教育再不替代结论式教育,我国的教育前景堪忧矣。
多年的作文指导实践,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一点: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不是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审题立意,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驾驭语言,而是要重在训练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分析事物的能力和水平,简言之,思想是一支会唱歌的芦苇,让学生学会思考。教会学生思考,这是作文教学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别的只是枝叶和手段。
那么,怎样教会学生思考呢?
方法只有一个: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面向生活。学生由于受校园环境的制约,他们很少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老师就要提醒学生通过间接的渠道,如报纸、电视上的新闻报道,来了解现实生活中正在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试着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同时,老师也要将看到的、想到的社会问题,尤其是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抛给学生,引导他们放出眼光、运用脑髓,作出独立的分析评判。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激活学生沉睡多时的思维机制,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新学期的第一堂作文指导课,我们是这样设计的:
先是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作文指导课,我们模仿崔永元的《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就一个话题,大家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老师不发表结论性意识,只是作为讨论的一方发表个人意见。
再是分阵:同学们,老师想摸一摸大家的家庭情况,提个要求:有厂长经理的子女请举手,有普通工人或者是下岗工人的子女请举手,有教师或干部子女的请举手,其余的都是农民子弟。就这样,我们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大块,然后指定各方的发言代表,其他同学在代表发言后,再发表各自的意见。
提供材料:2008年我市的锻压有限公司(有60年历史的老厂)搞房改,有25名还未下岗的工人与其公司签订了购房合同,并按企业规定交了款,购买了该住房的使用权。但事过六年,即到去年,市政府下达了一个文件,规定房改不规范的企业必须重新进行房改。文件下达之时,这25名职工都已下岗,于是就根据政府文件,声称以前的购房合同不合法,必须重新来过。鉴于这位25名职工已经下岗,他们从现有住房里搬出去。这就意味着,处于失业状态的25名职工有的将租房住,有的将重新买房或回到老家去。他们中工龄最长者已在这家企业里干了三十多年,最短的也在这企业工作十余年。他们认为企业不应该将他们。赶出去,于是官司打到法院。法院按照市政府文件判决,认为原合同属于企业行为,不具合法性,应当作废。
以下是各方代表的发言:
厂长子女:我同意锻压集团有限公司的做法,因为公司要考虑全体在职职工的利益,企业改革免不了要牺牲部分人的利益。厂长经理也有他们的难处,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们不能不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来保证大部分人的利益。作为牺牲者一方来说,他们也要体谅企业的困难,该牺牲时就要作出牺牲。物竞天择,大浪淘沙,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教师子女:我不同意这位同学的意见。这些工人辛辛苦苦为这家企业干了几十年,遭遇下岗已经够可怜了,而今还要他们搬出用自己的钱买来的房子,这太不公平了。他们已经为企业作出了一次牺牲,难道还要他们作出第二次牺牲吗?
干部子女:现在是市场经济,讲的是竞争,既然是竞争,就有胜有败。如果所有的下岗工人都占住企业的房子不让出来,厂长工作怎么做?企业还要不要生存?这些下岗工人的处境固然值得同情,但同情代替不了理性,更不能因为同情工人而拖垮企业,那样会使更多的人遭殃。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慈不将兵,义不掌财”,企业不是慈善机构,没有义务把下岗工人养起来。
下岗子女:(她还未开口,便泪流满面)我的父母都在本市的一家水泥廠工作,但早在前几年市政府下达文件,为了防污、防烟尘、执令关闭水泥厂,我父母都是该厂职工,双双下岗了。为了一家的生计,为了供我读书,父亲蹬起了三轮车,母亲去灶具厂打零工,一天忙到晚,就挣那么几个钱。每当我从父母手中接过那来之不易的钱,我的心里难过得在滴血。我们全家住在厂里十年前分给我们的公房里,幸亏厂长还没把房子收回去,要是都像锻压集团有限公司那样,那我们的生活就更难过了。
农民子女:我同情下岗工人。他们不像我们农民,我们有土地和农田,也就是说,农民有赖以为生的基础,但下岗工人没有;任何一个社会,总不能断绝百姓的生计来源。奇怪的是,当地法院怎么会判工人一方败诉?难道我们的法律有问题吗?这个问题还是请老师来回答。
教师发言:这位同学其实想问的是,到底是维护法律的尊严重要,还是同情弱者重要?这要看法律本身是否健全。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法律制度还很不完善,需要从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和完善。让我借用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就这个问题所作出的评价,来作为我的答复,好不好?(同学说好)她说:“法有恶法,也有良法,如果与社会道德及基本价值观背离太远,那就是恶法。更何况有关职工购买住房的政策规定还不具有法律效力,法院判决时也未必充分考虑这批工人与这家企业的历史关系以及已形成事实的房屋买卖关系,所以目前的问题还不是维护所谓的法律神圣性的问题,而是要回到如何保障劳动者的基本合法权益这一问题上来谈。”
以下是各方同学的自由发言,略去。
下课之前,我又抛出三个问题,供学生课外去思考,去争辩。
一、前不久,兰州市有位妇女要跳楼自杀,围观群众等着她跳楼,后来在民警的救助下,没有跳成,等了三个小时的不少观众发出了遗憾的慨叹:她要跳早就好跳了,害得我们干等了几个小时。
二、据报载,某地组织小学生看一部反映抗战题材的电影,当银幕上出现了日本鬼子屠杀中国人的镜头时,小学生们发出了嘻嘻的笑声。
三、前年下半年起,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近期日本首相安信晋三还将篡改侵略历史,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通过这次作文指导课,我们的意图已表达得十分明显,那就是:把学生的思维视角从书本和课堂里引向广阔的现实生活中来,立足现实,面向生活,学会辩证地去看问题,懂得多维度思考问题的重要性,不人云亦云,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我们相信,教师如果能基于这点去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学生的思维机制就能得到激活,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得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也将会有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