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川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
近年来,“招工难”、“用工贵”背后凸显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弱化的残酷现实,使“机器换人”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转型升级的共识。而在政府相关政策的引导激励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时代扑面而来。
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罗军表示,我们可能在未来10年提前进入智能制造时代,基本实现制造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性调整。
未来的机器人将不仅仅局限在繁重的生产加工现场,在我们的办公室、家庭、停车场、购物商场、餐厅、酒店、工厂、户外探险、深海采掘等地方都能够发现机器人的身影。
未来的机器人将更多地具有搜集、整理、分析和判断、决策信息的能力,并将与3D打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结合得更紧密,变得更智能和更便捷。
样本 浙江“机器换人”得与失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用工荒”问题突出。浙江作为一个制造业大省,当时有1400万打工者,当90后成为劳动主力时,少有人愿意做那些简单重复、劳动强度大、安全风险高、环境污染重的体力活。浙江的制造业就业,正在以100万/年的速度减少。
在此紧要关头,2012年底,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全面推进机器换人”的决策部署,试图以“机器换人”为抓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机器换人”的本质是,以设备更新为载体的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和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3.6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取在2017年内全面完成“机器换人”的现代化技术改造,每年投入不少于3000亿元。按照浙江省政府估算,在三年内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完成“机器换人”后,浙江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将由目前的10万元/人年上升至14万元/人年。
浙江省经信委的调研报告指出,“机器换人”有助于大幅减少一线员工、优化企业人员结构。有61.5%的企业一线员工超过10%,其中16.3%的企业减少30%以上一线员工,68.9%的企业生产成本下降5%以上。2013年,通过“机器换人”,浙江省减少普通劳动用工70万人。2014年1-8月,全省万元工业用工人数下降了9.1%,同比减少了60万简单劳动为主的操作工人。但同时,由于高端设备的运用,解决了大量技术人才的就业。
这必然带来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2014年1-8月,全省3.65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6.5%,而利润同比增长10.6%;工业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1%;能耗同比下降8.9%。尤其是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和物联网产业发展加快。2014年1-8月,全省装备制造业增长9.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高2.7个百分点,拉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长3.0个百分点。
“机器换人”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用也十分明显。2013年浙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了16.8万元,比前年提高了9.9%;2014年前8个月,又同比提高了9.1%。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显示,72.9%的企业的生产率至少提高10%,其中27.3%的企业提高30%以上。
由于机器操作具有手工操作难以企及的精度和准度,因而“机器换人”可以提升企业产品的品质。调查显示近98.3%的企业机器换人后,产品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不过,浙江省“机器换人”仍然存在一些困难,比如投入成本高、应用范围有限、区域、行业间发展还不平衡,技术与装备支撑能力还不够强、国外企业占据市场份额大等问题。
根据浙江省经信委的调查,有53.4%受访企业认为,只有在政府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时才会考虑,原因主要是机器换人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期长。据统计,机器换人总投资为100万~500万元的企业最多,占26.8%,投资回报周期为2-3年的最多,占27.9%。
2013年浙江规模以上企业利息支出增幅达21.2%,融资成本偏高。而企业自主研发的难度更大,比较下来还是使用人工更便宜。
随着“机器换人”战略的推进,浙江国产机器人厂家大量兴起。不少企业一致表示,政府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导致大家都蜂拥而上,容易形成不理性市场行为。”
南京财经大学校长刘志彪认为,对于我国的制造业来说,实现机器换人面临三大问题:一是用谁的机器。我国在生产一般消费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并不明显。目前来看,机器换人主要还是用国外的机器来换人。而造成这种市场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的差距。二是换掉什么人,谁来操作机器。机器换掉的是出卖体力的操作工,但并不意味着不需要人。懂得操作机器的仍是技术工人。如果缺少技术工人操作维修这些先进的机器,最后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三是换下的人去哪里?因为机器换人,传统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人将过剩,制造业将出现结构性失业。因此,在机器换人的过程中,要把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统筹考虑,尽量减少阵痛,增加就业渠道。无论是制造业,还是劳动者,都需要实现自身的转型升级。
背景 老龄化和产业升级考验劳动力
全球正面临一个技术变革的时代,无论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还是欧盟的工业4.0战略,机器人都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我国也迈向老龄化社会,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人口减少,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产业组织新特征。”
在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看来,工业机器人之所以能在中国市场异军突起,首先是因为在成本上,机器人通常仅为人工成本的1/4;其次,机器人在质量、效率、管理等方面还能带来很多新的附加值。所以,在机器人技术快速提升、价格大幅下降、人工短缺、人力成本上升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一个井喷时代。
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孔兵表示,全国不同城市已经进入或者往老龄化方向发展,劳动力不如想象中那么充分,以后机器人代替部分人工肯定是必然趋势。“今后,机器人与人一同工作,既保证柔性,又保证效率。”
我国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产业基础十分雄厚,产业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必须改变,中国经济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实施创新驱动,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罗军认为,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在我国的迅猛发展,短时期内还是处于优化和提升产业发展的阶段,对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目前,欧美的机器人市场基本趋于饱和,而我国将在未来三十年内处于高增长阶段。
伴随着适龄劳动力短缺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机器换人”将成为趋势。前程无忧一项调查认为,流水线工人未来或将被机器代替。富士康此前曾宣布,将在三年内购置百万台机器人,预计到2016年将在山西晋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当前应用工业机器人的主要领域是汽车、电子、食品、化工、塑胶橡胶、金属制品、工程机械、能源、交通、航空航天等,机构预测未来会有100万~200万台的年需求量,占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需求的七成左右。
法国“欧洲时报网”近期刊文表示,“后双十一”的网购潮继续延烧,肥了电商,却将中国大陆快递业的窘境暴露出来。快递员不吃中午饭而不停接单送单,有的竟然累得猝死在路上,企业却继续互拼低价而陷入利润低谷。正如当下普遍判断,机器人取代人工将是下一波潮流,中国快递业已经迎来洗牌时刻。
2013年,据报道,顺丰快递内测无人机送货。无独有偶,美国亚马逊正在大力发展无人机送货业务。亚马逊在机器人代替人工战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它在库房里用机器人帮助进行配送操作,将平均订单处理时间从一个小时缩短至13分钟。为了这一战略,亚马逊花了近八亿美元收购了一家机器人制造公司,但从长远看,这笔买卖是有价值的。
无人机尝试及机器人战略,是未来快递业升级的一个方向。快递业已经到了脱离劳动密型产业身份奔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时候了。
此外,其他服务行业也将涌现替代人工的机器人,例如陪护机器人、康复机器人、清洁机器人、医疗机器人、教育娱乐机器人、烹饪机器人等。
焦点 中国机器人产业不容乐观
在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几乎都是外商品牌。根据市场统计,中国大陆工业机器人市场,日系品牌厂商占52%,欧洲厂商占30%,剩余约10%为中国大陆厂商。其中四大国际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德国库卡占到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比重超过50%。
在业内人士看来,目前中国大陆的工业机器人虽然产业化初步取得一些进展,但缺乏品牌认知度,企业规模小,整体实力较弱,在精度、速度等方面不如国外厂商同类产品,致使这些产品产业化应用程度较低,市场份额很小,一些产品的技术水平仅仅相当于国外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数据统计中心主任李晓佳表示,2013年中国购买并组装近3.7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外资机器人普遍以6轴或以上高端工业机器人为主,几乎垄断了汽车制造、焊接等高端环节,占比96%。而国产机器人主要应用还是以搬运和上下料机器人为主,处于行业的低端。
随着国外机器人巨头纷纷将我国作为生产基地,民族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由于关键核心部件受制于人,产业空心化风险扩大,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与国外差距有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
拓产业研究所产业顾问柏德葳表示,工业机器人三大关键部件(电机和服务器、减速机、控制系统)主要来源于国外,中国大陆厂商相对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研发制造能力,长期依赖进口。由于产业链上游无核心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因此将长期受制于人。
此外,工业机器人在我国还面临应用人才的匮乏。企业买进工业机器人之后,需要把标准机器人变为应用机器人,需要把工业机器人本体、机器人控制软件、机器人应用软件、机器人周边设备结合起来成为系统,才能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当中。然而,这个过程以及具体的操作,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属于新兴领域,目前专业人才十分缺乏。在国内的高校当中,虽然很多都设有自动化相关专业,但设有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专业的非常少,这就造成了全国范围内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的极大缺口。
启示 国产机器人路在何方
在2014年12月20日举行的世界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论坛上,曲道奎认为,未来机器人有几万亿市场,但这种机器人指的是下一代机器人。“现在中国谈到的大部分机器人是指机械臂这类传统机器人,下一代机器人指的是人机协同以及工业互联,其中包括特种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等等。”
曲道奎预测,2015年将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因为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将高速增长,同时全球企业在中国的布局基本完成,将进入国际市场进行检验。
针对外企垄断国内市场的现状,专家建议,要通过多种途径来寻求“突围”和赶超:首先是要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制定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
其次,是要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现在我们重视机器人本体比较多,但是对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比如说控制系统、伺服电机、传感器等重视不够,这方面需要突破。”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徐建国称。
另外,要加快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我国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机器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任务。出台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开展机器人的国产化工作。
人才缺乏的现状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够改变的,企业应该同高校院所联手,设立机器人相关专业,由高校院所承担理论培训的功能,企业负责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资源整合,快速地为企业培养、输送和储备人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会越来越高,而对于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