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路菡
随着产业发展重点从末端治理逐步转为源头削减,节能环保产业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中国的环境污染已经到了一个临界点,环境和生态危机,正在毁坏中国的发展之基。APEC会议期间通过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造就的“APEC蓝”,让雾霾治理看到了希望。但想拥有清洁的环境,中国还需要付出更艰辛的努力。2014年,可以看作是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关键之年。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法规的出台,环境污染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的困局正在逐渐被打破。中国正在实行从价值到技术、从社会机制到行为方式的大变革。在这样的契机下,节能环保产业将在中国迎来发展的良好契机,随着产业发展重点从末端治理逐步转为源头削减,节能环保产业也将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事件 留住“APEC蓝”
APEC会议期间,京津冀实施道路限行和污染企业停工等措施,来保证空气质量达到良好水平。11月3日上午北京市城六区PM2.5浓度为每立方米37微克,接近一级优水平,群众因此形容此时蓝天为“APEC蓝”。来之不易的蓝天,为中国政府挣回了面子,习近平在APEC会议致辞时,谈及了被热议的“APEC蓝”。 习近平说:“有人说,现在北京的蓝天是‘APEC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经过不懈努力,‘APEC蓝能保持下去。”
但是要让“APEC蓝” 保持下去谈何容易,作为奥运会后中国动用力量最大的一次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6个省份悉数加入“APEC蓝”保障队伍。其中河北的任务最为艰巨,河北省为此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全省所有燃煤电力企业实施限产,减排强度达到50%;全省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行业污染源全部暂时停产;全省工业企业中涉VOC排放工序的全部暂时停产。石家庄、保定、唐山、衡水、邢台、邯郸、沧州、承德、廊坊等9市陆续采取重污染天气下的一级应急措施。
北京高发的雾霾态势,区域污染排放超过承载力是根本原因。要治理好大气污染,还要从机制、政策、产业等多方面进行调节。从这场“APEC蓝”的巨型实验中,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中国未来确实要逐步调整区域的整体产业结构,特别是对重污染行业的控制;此外还要加快产业调整的步伐,加强污染治理的力度和污染监管力度,这样才可能让“APEC蓝”保持下去。
从2012年起持续高发的环境危害,特别是持续高发、频发、连片、且越来越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公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找回碧水蓝天,2014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治污减排组合拳防治环境污染,其决心和力度均属前所未有。中国政府表示,要有铁腕治污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决心、雷厉风行的作风,就一定能够驱散雾霾,找回蓝天。
背景 环境污染已经“不治不行”
中国环境污染到了一个临界点。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地方对环境污染的重视还未上升到一种执政理性自觉的程度,长期奉行的GDP崇拜,致使高耗能、高污染、对一方水土和人民健康有严重危害的产业被大量上马,甚至得到政府的鼓励。这样来看中国过去30余年的发展道路,在许多领域,是对发达国家发展道路的模仿。
如今,我国的发展速度依然很快,即使2015年的增长率调整为7%,每年新增的产能很大,新增加的排放也很多。但中国的环境容量是个定数,环境承载力有一个边界,我国很多地区的环境容量早已经逼近临界点,甚至污染超过了环境承载力。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警告说:“我国水污染已经逼近危险临界点”———目前7大水系的26%是五类和劣五类,9大湖泊中有7个是五类和劣五类,五类和劣五类水不能接触人体,连作为农业用水也不可能。七大江河的大小支流几乎全部坏死!80%的湖泊的水也全部坏死……“如果不有效地治理水污染,我们恐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之前,就将面临严重的社会和谐问题”。
长期的污染排放积累,终于酿成了最近两年发生次数越来越频繁、持续时间越来越长、地区污染越来越严重的雾霾天气。严重的空气污染,为当前的中国生态敲响了警钟,也在消耗着巨大的社会资源、人力资源。因为雾霾闹得凶,很多市民患上了“雾霾病”—— 哮喘、咳嗽、喉咙痛。美国《纽约时报》等媒体早前披露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由于受到雾霾天气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居住的公民总共丧失了25亿年的预期寿命,平均要比南方人的预期寿命减少5.5年。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已经进入了生态还债的高发期。
这种还债,一部分是以生态治理的方式去还。但是环境治理工作战线之长、时间之久,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之大,早已超出了当年GDP的回报。仅以江苏太湖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太湖周边布满了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小企业,致使太湖水质迅速恶化,当时的水质即不适于饮用也不适于灌溉。1991年,国家启动第一期太湖治理工程。1998年,国家批准《太湖环境治理计划》。时至今日,江苏太湖经过25年治理,投资逾百亿元,水质仍未得到明显改善,蓝藻还是年年爆发。正如太湖流域管理局工作人员所言,要彻底治好太湖,“至少需要几倍于污染过程的时间。”
另一种还债,则是就灾难转移到了人上面。仅以空气污染为例。美国癌症协会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PM2.5每增加10μg/㎡可使总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肺癌死亡率分别增高4%、6%和8%。这种危害,目前已经在中国显示出来。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在对全国24个省的8500万人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后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312万例,死亡超过200万,其中肺癌已取代肝癌,踞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榜首。
当中国荣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却不得不为“中国速度”积累的“生态赤字”买单。中国正在进入生态“还债”高发期,中国工程院院士郝吉明院士直言:“现在一吨钢的利润只值四五毛钱,造成的资源消耗、污染、排放那么大,发展的账怎能不好好算?!”
面对已经“不治不行”的环境污染局面,我国发展逻辑也需要有一个根本性的转变,即要用环境容量约束和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来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
焦点
节能环保产业迎来发展契机
要改变原有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就要改变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质量低,资源利用效益低等问题,但让企业自动去做技术升级和环境治理,显然是不现实的。正因为如此,国家才在法律、政策、制度上不断推陈出新,希望用机制与严格的法律制度相结合来促进中国环境的综合改善。近期利好政策接连不断出台,比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中国环境承载力已接近上限,环保部召开排污权交易和总量减排工作会议研究安排15年减排工作,环境保护部表示或将率先在石化行业征收VOCs排污费,北京发布全国首个污水处理能耗限额标准,上海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聚焦电厂除尘脱硫脱硝等7个重点领域等事件,都为节能环保产业打开了新的发展窗口。
长期以来,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并未受到广泛重视。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环保装备产业,其主要功能是为了节约当前的能源资源,广泛开展循环经济,并为环境保护提供技术基础和装备保障。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早于中国,资源、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暴露的比中国早,所以发达国家的政府、企业、科学界甚至一般的民众对节能环保产业的认识也就比中国早。目前,政府机构节能示范工程、大型公建节能工程、高耗能行业节能工程、绿色照明工程、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工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工程、资源综合利用及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水资源节约工程等早已经在发达国家遍地开花,并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部门。
对比来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由于前期缺乏国家战略的宏观指导、缺少自主研发的专业技术、市场化程度较差和各地区缺乏统一的协调等原因,发展一直比较缓慢。一直到进入“十二五”时期,特别是在“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等概念的带动下,我国对环保的投入才逐渐加大,也才使节能环保产业逐渐升温。
从2007年开始,我国环保财政投入占GDP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与注重环保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还偏低。2007年至2011年间,我国环保财政支出的GDP占比最高达到0.61%,仅接近美国1990年的水平。不过根据新的环境治理目标,我国在今后几年将逐步提高环保方面的投资。据测算,按照经济增长率和环保程度,未来10年环保投入大概需要10万亿元,其中中央政府投入2万亿元,平均每年2000亿元。
以近期国家发布的对这场“雾霾之战”的预算来看,持续投入就高达近2万亿元。
其中9月12日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及,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行动计划将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质量改善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经济上预计可拉动GDP增长2.39万亿元,其中与大气污染治理相关的环保产业产值将增加1万亿元以上。
10月14日,财政部发布消息,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全部用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重点向治理任务重的河北倾斜。这是继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之后,中国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迈出的又一步。
2014年11月,随着《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出台,计划要求实施综合节能改造,锅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11月,七部委又联合发布了《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下称《方案》),规划到2018年,推广高效锅炉50万吨,淘汰落后燃煤锅炉40万吨,完成节能改造40万吨,提高燃煤工业锅炉运营效率6个百分点。
在水污染治理方面,2014年9月,备受业界关注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水十条”取得进展,已经正式上报国务院,预计将在2015年初出台。水十条的治理目标是到2017年前消灭劣五类水,业内分析水十条总投资有2万亿元的规模,水处理涵盖了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海水净化三大领域,这将给环保行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除了污染治理领域,还有环境监测领域。据测算,我国环境空气监测未来空间超28亿;烟气监测受益于节能减排规划刺激市场扩张,预测规模近46亿元;水质监测领域,地表水、地下水、污染源监测合计市场容量超50亿。我国环境监测行业飞速发展时期到来。
启示 建立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这是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2014年,我国政府向污染宣战的气魄与气势已达到历史的顶峰。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新的政策和法律体系,所阐释的环保违法严惩力度超越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环境保护将成为不可回避的一场硬战。
随着新常态时期的到来,在经济上放缓GDP的发展,让环保休养生息,建立环境保护的“新常态”,将是我国发展观念的必然选择,也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需求。
历史上从没有一个政府会积极、主动地想到在发展经济之初就保护环境,尤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经济的压力、人民致富的愿望与环境保护比起来,还有很远的距离。中国近些年经济繁荣及新技术、新发明的不断涌现,提供了广泛的就业机会,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分享社会的富裕, 人的物质欲望被极大地刺激起来。当前消费主义蔓延整个社会,许多人都在以其消费的数量来衡量个人的成功与否、成功的程度。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环境保护的“新常态”更是必要的。
建立环境保护的“新常态”,需要政府、企业、学界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对于一个拥有13座全世界污染最严重城市的国家而言,未来是继续复制西方工业革命时期的做法,大量进口自然资源以满足快速经济增长的需要,还是要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命运。我们这个国家,近7亿中国人面临用水问题,近8亿中国人面临空气污染问题,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如果不能建立环境保护的“新常态”, 中国的环境形势还将进一步恶化。正如马云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说的那样,“不管你获得了多少财富,如果你发现你边上的空气是不行的,你的水是不行的,你的食物是不安全的,就一点意义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