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初期武装斗争思想探析

2015-05-30 19:17:12杨漫秋
2015年10期

作者简介:杨漫秋(1991-),黑龙江海伦人,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在读研究生。

摘 要:武装斗争作为中共的三大法宝之一,指导党领导广大工农取得革命的胜利。武装斗争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同时在革命战争时期这一理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升华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武装斗争理论。在革命的实践中不断地被验证是正确的理论,用于指导实践,不断地帮助中共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同时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秋收起义;毛泽东;武装斗争

武装斗争是指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主要方式,武装斗争思想就是在秋收起义前后提出,成为革命时期的主要形式并应用到革命实践中。

一、武装斗争思想产生的必要性

(一) 马克思国家和革命学说的指导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和革命的学说深入认识并继承和发展,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资本永远掌握在少数大资本家的手中,并采取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令绝大多数人沦为奴隶、机器的附庸,艰苦的条件以及资本家为了攫取最大利益无尽的剥削,大资本家不是慈善家,永远也不会放弃对剩余价值的追求,人民不得不选择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压迫,以求得正常的生活。中共总结经验,决定不再对资产阶级政权抱有幻想,认识到领导权重要性,独立举起武装革命大旗,既反对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也反对外来侵略者。

(二)中国特殊国情的要求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蒋介石抛弃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在上海对中共和工农群众实行了疯狂的屠杀,继而汪精卫也撕下假面具,发动反革命政变,宁可错杀三千的口号中,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在面临灭顶之灾之时,中共领导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创建人民的武装。南昌起义解决了这一特殊时期革命的方式手段问题,而秋收起义解决了革命的主体问题。

秋收起义前后中共刚刚成立六年,还处于幼年时代,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没有认识到领导权的重要性,妥协和让步给国民党发动反革命政变提供了便利条件,经历了以蒋介石、汪精卫为代表的反革命政变,中共损失惨重,在生死存亡时刻,毛泽东同志经过在湖南实地考察,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关系,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对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研究,强大的官僚资本主义和地主阶级不会仁慈的对待广大的劳苦大众,不会主动放弃自身利益,而且还会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在中共生死存亡时找到最强大、最牢固的同盟者——农民阶级,这一受剥削压迫最严重、最贫苦的阶级。在党的领导下形成对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的强大反扑力量,武装起来反抗反革命势力。

二、武装斗争思想形成过程

武装斗争思想的形成过程也是在反复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一) “上山下湖”阶段

蒋汪反革命势力发动血腥的反革命政变,将本就势力单薄的中共,几乎完全消灭。“上山下湖”为革命事业保留住了残留的星星之火,并且形成燎原之势。广交绿林朋友,壮大中共队伍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意识到中共是真正为人民打天下,为大众谋利益的政党。放弃了大城市退一步却找到另一条生路,革命的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党和人民不断的探索中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在国民党薄弱的环节建立革命根据地,中共作为领导者,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积聚最大的人力物力。毛泽东还提出了土地改革纲领,土地——几千年以来一直都是农民的根本所在,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对国民党反动派形成强劲的反扑势力。在找到真正朋友后,毛泽东又分析了屡次起义失败的原因,反革命势力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大中城市。中共领导下的,以农民为主的起义军,缺少正规战的指挥人才,缺少正规军的武器装备,缺少经济支持的情况下,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正规军战斗只会处于劣势地位,只会失败。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上山下湖”思想应运而生,将中共的仅存有生力量退守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这些国民党管理的盲点,在敌后迅速的积蓄实力、壮大力量,建立红色革命区。

(二) “山大王”阶段

毛泽东经过对湖南等地农村的实际考察,对各阶级的分析,实事求是的总结出在中国这样受封建蚕食几千年,经济极度落后,农业人口占绝大部分,财富集中在极少数的大资本家和大地主手中,农民受压迫最严重,对当前的统治阶级也是最为不满的情况下。农民在经济上被剥削的地位,政治上处于被统治的地位,生活上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中共认识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争取中国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才是顺应天意,这也决定了中国的革命的首要问题必然是为农民的革命。在认清楚了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情况下,将农民视为中共最坚固、最忠实的同盟军。在边区、湖边、山上、农村建立根据地,扎稳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与人民建立血肉相连的关系,建立与国民政府针锋相对的政权。用土办法武装出一支英勇无畏、为解放人民而奋斗的军队。同时不断地探索,将武装斗争思想应用到实际作战,发展为游击战,声东击西、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国民党军队长期驻守大城市,对山区不了解,对极端恶劣的环境条件不适应,也成为中共的优势条件。在山区做起“山大王”。

三、武装斗争思想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新主题,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导下,武装斗争思想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发挥着独特的指导意义。

(一) 铸造新时代钢铁长城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是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也是不变的生存法则。铸造一列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才是国家稳步安全发展的绝对保证,训练一支正规化、现代化的军队既是保卫祖国的坚强柱石,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通过对武装斗争思想的初探,借鉴经验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建设。将武装斗争思想与新时代军队建设思想相结合,居安思危,强大国防,固守家园。国内的稳定发展,国家的富强团结,才能保证中国国际地位的稳步上升,才能更好的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武装斗争思想作为一项政策,在革命年代指导着我们一步一步走向胜利。正确的理论起方向引领的作用,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为指导思想的正确理论引领下,逐步探索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共长久不衰、历久弥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永远与人民站在同一战线。新时代的最大的国情仍就是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聚精会神搞发展,为人民谋利益。

(二) 维护世界和平必不可少的武装力量

武装力量的存在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是必不可少的,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也主动承担起相应地责任,恐怖主义仍然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国人民解放军源源不断的为世界维和组织培育优秀人才,在历次维和行动中,这些祖国的钢铁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也在向世界介绍着中国。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居安思危仍然是必要的,经历了几千年的斗争、反压迫,才换来了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没有党领导下的坚强军队的流血牺牲、奋勇抗争就没有新中国,新时代的军队要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留下的优良传统,继续发扬,成为受人民拥戴下,扛起祖国重托的磐石,垒砌不倒的钢铁长城,保卫祖国的每一寸疆土。(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戴维民 王毅.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的必由之路[J].学习与研究.2007

[2] 王丽华.道路自信:毛泽东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探索[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

[3] 王中杰.秋收起义前后毛泽东武装斗争思想的发展与实践[J].专题研究.

[4] 方小年 周剑.迁徙武装斗争的中国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