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嫁给牧民卖蜂蜜

2015-05-30 10:48Julie
家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扎西藏区青海

Julie

马金瑜是北京媒体圈的一个传奇。

她曾在北京、广州当了14年记者。几年前,一次采访之后,她嫁给了扎西,一位青海的藏族牧民。和丈夫一起,养蜂、收花椒、拉运黄菇,为高寒偏远牧区和山区的农牧民寻找销路,把天然的食材送达内地,过上了没有灯红酒绿的生活。

少了些热闹,多了些冷清,但是,和心爱的那个他度过的时光,就是最好的时光。

当爱情降临

遇到扎西之前,马金瑜在北京过着典型的工薪族生活。

没想到,2010年4月,一次前往青海藏区的采访,结识到的养蜂男子扎西,竟改变了马金瑜接下来的生活轨迹。

因采访需要,扎西邀请马金瑜在蜂场住了几天,每天骑着摩托车带她四处去看。蜂场虽然偏僻,但是在四月的春光里,鲜花遍地。在蓝天白云下,在草原星星点点的花丛间,他们向对方敞开心扉,扎西的普通话不是很流利,有时候他们得借助手势才能沟通,但一种叫“爱情”的感觉,在两个人心里生长。

虽然马金瑜能读懂扎西眼神里的东西是什么,“可是这并不现实。”清楚自己不可能留在这里,她的一切,都在大都市。关于养蜂人的报道完成之后,她告别了扎西,飞往成都进行另一个采访。

没几天,她接到扎西的电话。没想到,他在那头抱着电话痛哭,他说:“你还会回来吗?我是不是再也见不到你了?”

马金瑜再也抵抗不住对扎西的思念。完成了成都的采访,她又飞回青海。没想到,扎西向她求了婚,“嫁给我吧,我会让你幸福。”

 不同职业、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习俗,在愛情面前都不是问题。

“还有什么是比‘喜欢你更重要的呢?”马金瑜没有犹豫,他们直接去领了结婚证。没有为婚礼做任何准备,马金瑜只是从网上订了两件白色的T恤,上面印着两只小蜜蜂,这就是他们的新婚礼服,也是他们爱情的见证。

无法融入彼此的生活

结婚后,连蜜月都没有过,马金瑜就回到了北京,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采访。她成功地说服扎西来到北京,并在超市为他找了一份工作,让他先从这里开始适应北京的生活。

扎西努力地适应北京大都市的快节奏生活,可是他却从未感到快乐。他在北京呆了两个月,每天问的问题总是把马金瑜给噎住:“早上为啥地铁上的人都在睡觉?为啥没有一个人在笑?”“为啥这里的肉这么难吃?水这么难喝?”“为啥这里的天总是灰蒙蒙的?”

后来,扎西实在适应不了,回了青海。一出火车站,他就跑去吃了两斤手抓羊肉、一碗面片,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子,“我终于吃上草膘羊肉啦!”

可是两地分居毕竟艰难。

扎西回青海之后不久,马金瑜发现自己已经怀上了第一个孩子。扎西放心不下妻子一边工作,还要一边照顾怀孕的自己,在第八个月,他把妻子接回了青海,照顾她,使她能安心待产。

孩子在第二年的夏天降生。三个月的产假一结束,马金瑜又开始了两地奔波的日子——每隔一个月,就坐火车或者飞机赶回青海,探望丈夫和孩子。

风风火火的女记者为了事业,不舍得离开城市,只能和家庭疏远。孩子8个月的时候,马金瑜回家抱他,阿爷说:“叫阿妈呀,妈妈回来喽!”他看着马金瑜,转头爬开了。是的,他根本不认识妈妈。

孩子的出生带来更多辛苦,而与丈夫生活上的磨合,更是困难。生长在不同环境,两人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比如,扎西不明白她写稿子有什么用、为什么晚上不睡觉而是看书或是吃东西、为什么把工作看得这么重要、为什么做起事来总是火急火燎的。

而藏区居无定所的生活也让马金瑜无法忍受:家里永远是一种要马上撤走的乱糟糟的状态,老公对生活没有规划,蜜蜂变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吃的东西她也不习惯,青稞面加上酥油、白糖和茶,团成一个青稞糌粑,当地人把它视作美食,可马金瑜完全无法下咽。

马金瑜有些委屈,她骂自己,“为什么当初要嫁到青海来!”

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苦闷无处诉说,马金瑜产生了与扎西分手的念头,如果不是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他们也许真的就分手了。

2011年9月16日,马金瑜带着孩子陪扎西去西宁看病。回来途中,翻越拉脊山一段时,由于车道很窄,伴随着轰鸣一声,眼前一黑,车翻了过去。

马金瑜与孩子同时生命垂危。孩子当时才两个月,他在青海省儿童医院重症监护室住了19天,由于脑部持续出血,医生数次建议扎西和她放弃治疗,扎西给医生跪下磕头,每天为孩子祈祷……

孩子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这段苦难的日子,也把她和扎西一家重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在相互的依赖中,彼此都发现对方是自己舍不得离开的那个人。

两地分居的状态依然持续着,但是两个人开始懂得替对方着想。尽管在藏族人眼中,男人做家务是要被人笑话的,可扎西从不介意替妻子分担家务;当地的新鲜蔬菜少而且价格贵,扎西知道妻子爱吃菜,总是想方设法让饭桌上有青菜。

而马金瑜也放低姿态,去融入藏区生活。越熟悉,就越体会到这份淳朴的美好:扎西和老父亲的蜂蜜有口皆碑,草原上生长的野生药材和植物,是传统藏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黄菇味道鲜美,菜籽油很香……

还有这里的富硒紫皮蒜,具有防癌抗癌作用,还曾出口日本和俄罗斯。

另外的使命

2012年年底,马金瑜觉得,自己已经嫁到了藏区,也该为老公的家乡做点什么了。

颇有商业头脑的她灵机一动,申请了一个淘宝账号,在网上销售自家的蜂蜜、收购来的黄菇和紫皮蒜。可是乡亲们却很疑惑,“哎,他们还卖蒜哪!蒜坏得那么快,到了内地不是全烂了?”“哎,我们青海的蒜那么好吗?内地人没有见过大蒜吗?”看笑话的甚至还到扎西家来一探究竟,边笑边挖苦:“你们有铺子(门面)卖吗?我们这里的大蒜就是金子做的吗?”

可是,坚持了一年多,越来越多的人要求订购他们的蜂蜜和黄菇,有时甚至供不应求。这让马金瑜下了决心,要把这里的食材介绍到外面去,让牧民们多一些收入来源。

2014年春天,雪还没有化,乡上的书记就来找扎西了。书记开门见山,“扎西的‘记者媳妇在‘外面消息灵通,请帮忙留心看看,海拔这么高的地方,种什么才能卖钱,有什么能和大老板合作的项目?”

“可以带动乡亲们发家致富了!”马金瑜找到了除了记者工作之外,另外的使命。

于是她与扎西到附近的村庄收购油料榨油,又到偏远牧区拉运草原野生黄菇;在山区农村种植老式红皮土豆,收购当地妇女房前屋后种植的花椒;在扶贫村收购村民用延续上百年的工艺手工制作的土豆粉条,组织当地的藏族妇女们包装发快递……

草原上的小路

2015年1月,找到了生活新的方向,马金瑜辞了职,离开工作了14年的记者岗位。

但是扎西一直特别害怕妻子失去“单位”,失去“工作”。虽然不懂记者到底是做什么,可是他明白,妻子有多么热爱这份工作。

知晓马金瑜辞职之后,扎西十分内疚,妻子放弃繁华,为自己做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他和她大吵一架,“怎么不事先商量呢?”

马金瑜却没有后悔这个选择,“当你站在草原上,茫茫一片草滩,起初是看不见路的,慢慢地,走着走着,你会看见牛羊,看见帐篷,看见背水的妇女和奔跑的孩子,慢慢地,就会找到路。”

她更清楚,自己已经爱上了这片土地,并重新在这里找到了新的生活。

现在,马金瑜的大儿子已经三岁了,每天活蹦乱跳地在爸爸的蜂场里追赶牛群,捅蜜蜂窝,一刻都不闲着。老二也三个月了,太阳好的时候马金瑜就把他放在草原上躺着。他们也开始规划未来了,扎西说,等老了就回到家里的老林子那边住,把蜂箱安在那里,不给孩子添麻烦。

马金瑜喜欢这样的状态。她说:“到今天,我也终于慢下来,和他们一起晒太阳,慢慢烤一个馍馍,听不远处那一只鸟在叫,时光,原来可以很慢很丰盈。”

猜你喜欢
扎西藏区青海
当增扎西的诗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大美青海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卡尔巴·扎西次仁采访录
青海行七首(录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青海“闯关”
扎西的菜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