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也怕“PM2.5”

2015-05-30 10:48贺建华
心理与健康 2015年1期
关键词:双心周先生心血管

贺建华

周先生今年74岁,虽血压高多年,但他一向感觉身体很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规律吃药。

最近几个月,周先生经常胸闷憋气,特别是活动后状况更加明显。到医院心内科就诊,做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经进一步检查发现,他有一支冠状动脉狭窄超过90%,当即住院进行介入手术,置入支架一枚。

手术后,周先生的心肌供血恢复良好,心电图恢复正常。医生通知他出院时,提醒他虽然经过支架手术,心肌供血恢复正常,为了预防冠状动脉其他分支狭窄,以及支架内的再狭窄,仍需长期服药,特别是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然而出院前一天晚上,周先生辗转难以入睡,凌晨2点突发心前区不适,憋气,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医生对他进行了详细的查体和化验检查,并做了心电图,除心率快一些之外并未发现明显异常。奇怪的是,医生还未进行特殊处理,周先生的症状自行缓解了。

为了慎重起见,医生次日没有按计划让周先生出院。观察了几天,一切安好,医生才再次通知他第二天可以出院了。未曾想,当晚他再一次犯病。这种情况居然反复了4次!周先生开始担心自己的心脏病没有治好,支架可能移动了位置等等,白天一阵阵心烦、易怒、情绪低落、出汗多,夜间睡眠不好,每晚都要向医生要安眠药物才能入睡,经常凌晨3点又醒了,醒后心慌气短,躺不下,必须要在走廊来回走动才舒服。

主管医生感觉不能用心绞痛发作来解释周先生的临床表现,于是请来了心理科医生进行会诊。

心理科医生跟周先生进行了一个多小时的晤谈,终于找到了病根儿。原来,周先生的老伴儿比他的身体还差,三个儿女中有两个不在身边,剩下的那一个工作也很忙。以前都是周先生照顾老伴儿,现在他得了冠心病上了支架,不要说照顾老伴儿,就连自理生活都可能力不从心。他不想告诉孩子自己的病情,不愿意给孩子添麻烦。听街坊说冠心病很可怕,会突然死亡,他也曾听说过某位亲戚年方50就突发心肌梗死去世的事。他非常担心自己回家后突然发病,来不及就医就撒手而去,一想起就觉得心慌气短,而胸前区的不适更让周先生坚信自己的心脏病没治好,随时会发生意外。

冠心病是威胁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在我国全部死因中仅次于脑卒中,位居第二,也是最常见的猝死(发病后6小时内死亡)的原因之一,一旦确诊,会给病人的心理带来非常大的压力。但是,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酗酒、肥胖等危险因素一样,精神心理因素也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它起的作用甚至比上述那些传统因素还重要。

我们经常看到影视剧有这样的场景,剧中人物在大怒或过度兴奋、悲伤时突发心脏病,不治身亡。这是由于情绪过分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性急剧升高,血液中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物质“儿茶酚胺”迅速上升,导致血压骤升,冠状动脉痉挛,发生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所致。

即便是程度较轻的焦虑和抑郁,也会不同程度地使交感神经处于慢性、持续性的兴奋状态,血液中的儿茶酚胺经常处于高水平,可使人体血压不稳,心脏早搏增多,心烦失眠。周先生因为对自身疾病的担心引起焦虑,一提出院就心慌、气短、憋气发作,在醫学上称为“急性焦虑发作”或“惊恐发作”。这种情况下,心脏的微小动脉也会发生痉挛,导致病人感觉胸前区不适或胸痛,很像心绞痛发作,但心电图通常显示正常,心肌酶检查也不高,出现病人感觉非常痛苦而医生却查不出什么毛病的“怪现象”。

中医学在几千年前就提到“七情致病”的理论,西方医学家也在很早就注意到心理因素对心脏的影响。1943年,有学者提出了“双心医学”概念,研究人的心理活动与心血管系统之间的深层联系,以及治疗心理疾病对心血管疾病转归的影响。2005年,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胡大一教授在国内率先倡导双心医学,开展双心门诊,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关注病人的心理变化。今天,越来越多的心血管医生注意到精神心理因素对冠心病病人康复的影响,主动转介冠心病病人到心理科进行会诊,使病人的治疗更加全面和适当。

经过心理科医生的疏导,周先生认识到之前对疾病不当回事、不按医嘱服药,与现在过分担心疾病复发都是不恰当的。正确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按时服药复查就能够极大地降低冠心病复发的风险。

同时,心理科医生帮助周先生寻找可利用的资源,探讨“告诉孩子们自己的病情会怎样”。周先生认识到,现在自己和老伴都已年过古稀,不能再像以往那么“要强”,给孩子们机会尽孝也是自己的责任。周先生的儿子得知父亲的情况后,打算把房子换到离老人较近的小区,并请了保姆照顾父母。

扫除了心中的迷雾,周先生的焦虑情绪得到了释放,睡眠比以前踏实了,也未再出现惊恐发作。

冠心病伴发焦虑抑郁的比例很高,约占30%—50%。情绪问题得不到适当处理会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也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疾病的死亡率。

对病人进行恰当的健康教育,减少对疾病不确定性预后的担心,可以使病人的焦虑情绪大大减轻。除心理治疗外,对于有比较严重焦虑抑郁情绪的病人,应该及早去看精神科医生,尽早进行正规的抗焦虑和抗抑郁治疗。毕竟心血管医生对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诊治经验不如专科医生,这也是开展“双心门诊”的意义所在。

目前,国内比较大型的三甲综合医院基本都配有心理科。在心情不好时找心理科医生,就像在心脏不好时找心脏科医生一样自然,是病人具有更高的文化素养,更文明、进步的体现。只有驱散心中的雾霾,才能让心脏更加健康地跳动!

在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今天,人们非常关心如何提高空气质量,如何让肺远离“PM2.5”。但你知道吗,焦虑抑郁等情绪阴霾和“PM2.5”一样,它不仅让生活陷入一片灰暗,还可以直接损害人们最重要的器官—心脏。

猜你喜欢
双心周先生心血管
虎斑卷瓣兰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基于“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理论的双心医学与功能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关系探讨
“双心门诊”的双重呵护
戴着耳塞生活的人
岁月如歌,师恩难忘—纪念周小燕先生一百周年诞辰
细腻不等于多情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