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杰
【摘要】“伪娘”现象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内遇到的一个社会学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的缺位以及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从社会学的视角解读“伪娘”现象,同时对伪娘现象本质的思考,尝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 伪娘;转型期;社会学解读
2010年5月,湖南卫视主办的一场平民参与的娱乐选秀节目《快乐男声》中,出现了众多“雷人”的选手。他们是一群从自身意识上认为自己具有女性气质的男性,并高调地以女生的妆容和姿态站在舞台上,代表人物有刘著、童童、赖川等,被媒体冠以“伪娘”的称号推向了社会大众,完全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与男性的社会身份,颠覆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观。那么,什么是“伪娘”呢,它的定义是怎样的呢?“伪娘”原产自日本的动画游戏界,通常指具有女性面貌的正常男性角色。他们经过变装后有了女性的面貌甚至比女性更加娇艳。“著姐”的出现颠倒了人们对于男女性别角色的认识,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思量、界定男女性别角色。因此,在日益中性化和性别错位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这种现象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
一、伪娘现象产生的原因
伪娘现象的产生和形成是众多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社会的初级群体,也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童年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而在童年期,家庭担负着主要的社会化责任。然而,现实中,许多家长往往忙于生计、应酬,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也有一些家长虽然也跟孩子在一起,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且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此外,更有许多家庭的孩子由其祖(父)母代养或者生活在缺损家庭中,由于情感生活的特殊性,使得这些孩子在无意中形成了他们并不向往的性别角色,表现出胆怯、懦弱、缺乏阳刚之气。社会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性别认同是认知发展的结果,他把儿童性别角色的确认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基本的性别认同阶段、性别确认的稳定阶段、性别确认的坚定阶段。从儿童能正确确认自己的性别开始,儿童的家庭教育就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将影响儿童的一生。另外,现代好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有一种双性特质期待心理,男孩子想拿来当女孩子养,女孩子则拿来当男孩子养。
2.学校教育的缺位。社会化最根本的途径是教育,教育最根本的功能则是促进儿童社会化。社会学习理论关于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基本观点认为:性别角色是后天学习获得的,是经验积累的结果。学校应该充分发挥使儿童社会化的功能,尽快完成儿童的学校社会化。然而当今社会,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迫于生计、工作等等的压力,不得不将儿童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可现在的现行教育体制对儿童的成长十分不利。现在许多幼儿园,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教师,这对男孩的性别塑造至关重要。因为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包含大量的观察、模仿,就现行的教育体制,男孩在学校的社会化过程中观察、模仿的对象只能是女性教师,这就对男孩性格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中央电视台三套节目《星光大道》脱颖而出的李玉刚,不啻为伪娘现象在现实中的升华。此后,各种选秀节目频频爆出男孩女性化打扮,以及台湾歌手萧敬腾在近日开办的一场演唱会中更将“伪娘”体现的淋漓尽致。可见,社会环境这个大染缸对于儿童在性别角色养成、塑造、性别认知发展方面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伪娘”现象的本质和思考
社会学认为,人的行为具有社会性,特别是那些看似纯粹个人的行为,其实背后都隐藏着一定的社会原因,伪娘现象就是一种看似个体、实则社会的行为。“伪娘”,仅从字面意义上来考量,人们难免会对它有一种先验的态度和立场。但是,事实上,这种伪娘现象是我们在社会转型期遇到的一个社会学问题。由于近年来各地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一些想要在镜头前搏出位的选手更是煞费苦心,赚足了评委的眼球,粉丝的投票,使这种“伪娘”时尚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的习气,其实这也是当今中国社会生活状态的一种折射。
三、怎样看待“伪娘”现象
对于“伪娘”现象我们到底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对于当今人们的价值规范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事情。我们到底是批判还是追捧,值得我们深思。在我看来这种现象我们不应提倡、追捧,也不应该一味的批判,我们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给予尊重,我们不应该嘲笑他们,因为他们并不是有目的而为之,他们仅仅是一種本真的自我表现,他们也没有对社会的道德规范造成威胁,形象装扮上的审美偏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只要他们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这种现象没必要封杀。这种现象只是流行文化的一种,在多元化的时代,大家应该平静地看待新事物的出现。不管他们是天生使然还是有意为之,他们并没有违反社会道德,更没有触犯法律底线,仅仅可能是他们的行为与举动,在当下的社会风气中,显得是那么刺眼而已。其实,人们越来越中性化的倾向在当今这个竞争力如此激烈的环境下对他们来说反而是有益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著名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就提出了双性竞争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无意识的异性人格,他认为具有双性气质的两性化人格现象,即男性气质中有女性特征或女性气质中有男性特征,具有这种人格的人,无论男性或女性,都更容易在社会上立足。在国外,人们在填个人资料上面的性别时往往用“male”和“female”,而非“man”和“woman”,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女性和男性之外的边缘人的尊重,在这一点,我们国内做得不够,所以,我们应该试图去理解并尊重这些边缘群体。
参考文献:
[1] 龚丹韵.“伪娘”现象,值得社会焦虑吗[N].解放日报,2010 - 05 - 25.
[2] 张 凡.《从“伪娘”现象透析当前大众的审美心理》[J](《美与时代》(下)2011年02期).
[3]李强:《伪娘,被集体围观的小众》[N],《南方日报/2010年/6月/4日/第A08版《南方深度》.
[4]申鸣,荆爵.《“伪娘”的大众审美分析》[J]《大舞台》2010年09期
[5]〔法〕让一克鲁德·考夫曼著.《女人的身体,男人的目光》.谢强,马月译[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