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丽
美美今年10岁,说起话来口齿伶俐,脸上常常带着一种既顺从又有距离感的笑容。从表面上看不出她有什么问题,在学校里读书很好,又会弹钢琴,还常常担任活动的小主持人。
当我问她为什么来做心理咨询时,她说:“我经常很焦虑,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说我是外向的人,可我内心又觉得自己好像不是这样。我常常觉得自己不真实,我很会看大人的脸色。我没有交心的朋友,我总想表现自己,渴望看到周围人对自己羡慕、欣赏的目光。从小学起,我认为谁优秀,就会去模仿那个人的一言一行,我常常逼着自己去做一些可能会给人好印象的事情,但心里又有很多的委屈和不情愿。”
在别人眼里聪明能干的美美,回到家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喜欢赖床。周末,她可以一整天躺在床上,不刷牙,不洗脸,任凭妈妈怎么叫,她也不会开门,只是缩在被窝里上网,玩手机。她说,只有床和柔软舒适的被窝才让自己感觉最放松。
在我们的交谈中,美美也是个拿来主义的态度:“告诉我怎么才能尽快改掉赖床的毛病?”在她看来,只要有个人告诉她怎么做,自己照着去做就行了。我对她说,从小到大,你都是在听外在的声音,很少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她张着嘴,愣愣地看着我,一脸的迷茫。
慢慢地,她谈到了很多童年痛苦的经历。她4岁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妈妈省吃俭用,给她买了钢琴,每周陪她去上钢琴课,一见到钢琴老师她就会紧张,妈妈很严厉地批评她:“别的小朋友都不害怕,你怎么这么没出息!”在妈妈的逼迫下,美美钢琴过了6级,但她说自己打心眼里讨厌弹琴。
我们的咨询进行了半年后,美美更能自由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感受了。她告诉我,在自己的床头放了一张她最喜欢的照片,3岁的她偎依在爸爸怀里天真地笑。她不喜欢上小学以后的那些照片,穿着校服,带着三道杠,脸上的笑容假假的。她不知道真实的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能拼命学习,她以为这是能获得自尊和认可的唯一方式。
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呢?她的感受以及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一个孩子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很不幸地被妈妈忽视了。美美从小就习惯了看妈妈的脸色,渐渐地她丢失了自己,她不知道自己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她所有的努力都是给别人看的,她总感觉自己跟周围的一切像被透明玻璃隔着,都是那么地不真实。
我用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关于真实自体和虚假自体的理论,来解读美美的内心世界。
温尼科特认为,就像橡树的种子蕴含着一颗橡树一样,每个人都有一个自体,它是一个人内在的本质特性。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均来自于孩子与环境的互动。也就是说,婴儿生下来不是一个只会吃、睡的小动物,而是一个带着本能的依恋渴望和寻求情感联结的小人儿。一个足够好的母亲,能够从婴儿的哭声、姿态和动作中解读和理解婴儿的情感需要。通过母亲对婴儿情感表达的执行,婴儿弱小的自我得到了力量,一个真实的自体开始具有生命。相反,不够好的母亲会给出自己的表情,让婴儿顺从。这种婴儿方面的顺从是虚假自体最早阶段的迹象。
美美妈妈对她情感需要的回应是失败的。美美只好发展出对母亲的顺从。虚假自体会顺从地按照环境的需要进行活动,但只有真实的自体才是自然的,能感到真实和真诚。温尼科特认为,虚假自体的功能主要有三点:
1.是为了通过服从环境的要求掩藏和保护真实的自体;
2.照顾对方,比如很小就开始看母亲的脸色,取悦母亲;
3.替代环境所没有提供的护理功能,用发展“小大人”来代替母亲安慰和照顾自己。
虚假自体者的母亲并非有恶意,只是不够好。这样,儿童与父母就建立了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建立在儿童如何顺从,而不是自发性地表达自己。
健康的虚假自体是需要的。在现实环境中,不能完全没有虚假自体的存在,因为人必须适应制度、法规、人际礼仪、禁忌等,但如果走向了虚假的极端,就会完全失去真实自体,这样的孩子,也许在外人眼里很成功,但自己的内心却是空虚和匮乏的。
美美妈妈并不是有意伤害孩子,她只是一厢情愿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美美,她不允许美美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愤怒、攻击和冲动。渐渐地,美美自发性的生命活力的萌芽被掐去了。
美美做什么都是为了给别人看,为了获得别人的赞美和好印象。她眼里没有真实的关系,只有让对方感到我很厉害的渴望,而这是一种病理的自恋。美美妈需要收回自己对美美的压制,让美美敢于表达喜怒哀乐,按自己的意愿成长。
生活中,像美美这样表面光鲜,内心痛苦的孩子并不少见。我准备和美美妈妈交流下,她那里才有解开美美心结的钥匙。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
编辑 朱璐 zhulu8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