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湘红
在21世纪初期,教育问题被提到国家议事日程上,课程改革的步伐正在不断向更深更广处迈进,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其中,小学科学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被广泛专家学者关注,为了丰富小学生的知识背景,同时也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之下的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发掘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本文站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节点上,从教学对象与教学方式的关系入手,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概念进行了全方位科学性的界定,同时也对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特点进行了有效概括。
一、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概述
1.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含义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使小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浅显易懂的科学知识,进而养成科学的生活作息与行为习惯。而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课程资源包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总和。它既是学科知识与经验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课程合理进行的载体,他能够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连接一切自然资源并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提供可利用的空间。
2.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特性
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种类多样,在人力物力以及自然界和社会方面的特性也各有不同,另外,间接性也是其一大特点,课程设计在转化为学校课程的过程中就是课程资源间接性的一个有效表现。与此同时,多质性也是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一个特点,不同的教师对相同课程资源的呈现不尽相同,但这一特点也使得课程资源的潜在价值得以有效发挥。
二、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不足
1.教育投入不合理
我国在教育方面一直都存在着教育经费来源过于单一、教育经费紧张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学校教学设备的添置不足等情况,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另外,课程资源的假缺失现象也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如学校在教学资源的配备问题上已经达到标准水平,但是在日常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利用上却与投入不成正比。课程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客观因素的制约之外,学校以及教师的主观因素也是应该解决的问题之一。
2.未形成科学的开发利用机制
西方国家在课程资源的管理体制上大多采取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这为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上提供了相对宽松的自主权。但是我国在课程资源的控制上比较严格,一般采取集中化的课程管理体制,目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改变这一现状,要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但是相应的配套机制尚未形成,这就对我国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工作造成了阻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课程的开发利用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
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意识
教师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会通过一系列行为表现出来,这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并且深远持久的。因此,加强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者,应该对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牢固树立科学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观念,对相关的资源利用情况做出合理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运用,并且相应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与教学技能,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增强对现有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2.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资源开发的程度与利用效率往往不一定成正比,这就需要相关学者对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进行有效性研究,关于各类资源的整合性是一个关键点,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敏锐地发掘各类可供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多的空间。例如:在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的1~4单元复习提纲中的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所运用到的基础知识,对于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水分和阳光则是大自然所拥有的资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大自然了解这些知识。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其中学生在这个目标的决定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地位,因此,学生应该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是课程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一个表现手段,这一方面能够创造出无限的潜能,另一方面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对于我国现阶段教学资源短缺的现状能够起到一个缓解的作用。
小学课程资源开发涉及课程资源系统的整体性,在对我国基础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校、家庭、社区以及网络等各大因素的潜在影响力,其中课程资源的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在深入剖析资源缺失的深层原因之后,才能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国现阶段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东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