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议大学创新教育

2015-05-30 10:48刘助忠
东方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创新大学教育

刘助忠

【摘要】创新教育是高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提高自身知识素养的有效方法。分析大学、创新和教育的真正内涵,进一步营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的良好氛围;不断地开拓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大学;创新;教育

大学创新教育,这个主题应成为每个时代的主旋律。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容,是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必须引起重视的重要课题。那么,有必要对大学、创新和教育进行重新审视,把好的东西发扬光大,把新的营养吸收进来,让与此相关的因素发生化学反应,以更好地促进当今大学创新教育。笔者做为一名当代大学教师谈谈自己的看法。

·大学

大学即高等教育机构,起源于《佛经》,泛指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提供教学、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具体包括综合性大学、学院、高职高专等。是“教师和学生的社区。”最早有史料记载的大学是古尼泊尔的那烂陀寺,建於公元5世纪,后逐渐成为亚洲高等学府的翘楚。那烂陀在梵文中意为莲花给予者,而莲花在古尼泊尔象征知识。

读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础、学习如何学习、练习与人相处的技巧、培养独立思考、形成创新能力,这就是目的。其中基础非常重要,这个基础(像经管类学生)包括数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等,如果一个人的这个基础没有稳固,感觉大学所学的"没用",很可能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

作为新时代有意成为创新性的大学,应该努力培养富有创新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有着丰富的内涵,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任何一所知名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这不仅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更是大学持续发展的动力。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指出,大学的第一使命是传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的“保守性”,而这种“保守”指的是“坚守”道德,“坚守”学术。

大学的第二使命是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物质世界的矛盾再创造。包括思想、文化和学术的创造和对已有社会发展形态、文化和知识体系以及人类本身的深刻反省和批判。大学是在“坚守”和“创新”之间维持着一种张力。而大学的这种“坚守性”,以及她的“创新性”,实际上构成了“大学之魂”。然而一所大学是否具有创新性与大学校长、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的价值观、学生的行为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有關,由此大学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高地,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

魂,灵魂,即思想。做有灵魂的大学,即做有思想的大学。思想不会一朝一夕形成,它是在不断的磨练、实践、调整、完善、升华的过程中慢慢产生。灵魂也不是说产生就产生的,它需要雕琢,如玉一般,根据材质和光泽精心打磨、用心刻画,方能更完美地凸显它的温润和优雅。有灵魂的教育要培养的是有灵魂的人,而要培养有灵魂的人,需要造就有灵魂的教师,造就有灵魂的教师就需要打造有灵魂的大学。大学要做有灵魂的教育,就要合理规划大学的发展,打磨雕琢大学的灵魂,形成大学发展的内核,大学的一切设计和布局,都要围绕这个内核来持续地运作,而不是一天一个想法,一天一个思路,一天换个理念。怎样设计、怎样运作、怎样发展,这需要从校长到教师,甚至到每个学生,长期坚持不懈地追求和努力,需要付出辛劳和智慧。

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体现在作业本里,体现在考试中,校园里的一切细节、一切举止、一切声音、一切表现,甚至连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将成为学生成长路中的阳光和雨露。要打造有灵魂的学校,就要从各个方面入手,从细节入手,全方位设计大学各项工作的进程。

大学是人生最好的时期,也是最坏的时期;是智慧的时期,也是愚蠢的时期;是信仰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是光明的时期,也是黑暗的时期。希望当今的大学生能把握好在大学的美好时光。

·创新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比尔·盖茨(微软公司创始人之一)13岁开始计算机编程设计,18岁考入哈佛大学,一年后从哈佛退学,1975年与好友保罗·艾伦一起创办了微软公司,比尔盖茨担任微软公司董事长、CEO和首席软件设计师。盖茨在校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样。虽然盖茨记忆力很好,但他却有不少“臭毛病”:经常逃课、不爱洗澡、在编程或玩牌时就只吃比萨饼和喝苏打水。与同宿舍的史蒂夫·鲍尔默(Steve Ballmer)结为密友。在哈佛的时候,盖茨为第一台微型计算机MITS Altair开发了BASIC编程语言的一个版本。比尔·盖茨2014年9月29日(美国当地时间),《福布斯》发布美国富豪400强榜单显示,微软联合创始人比尔·盖茨以810亿美元的财富,连续第21年蝉联美国首富宝座。

黄西(Joe Wong),曾在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1999年在美国取得德克萨斯州莱斯大学(Rice)生化博士学位,全职工作从事科学研究。美国深夜节目收视率冠军的“大卫·莱特曼秀”在2009年4月12日晚上破天荒邀请中国口音极重的黄西(Joe Wong)亮相,以英语讲美式笑话,近六分钟的演出,观众反应热烈。黄西一炮而红。“美国搞笑圈是很严酷的,好笑就是好笑,不好笑就是不好笑,不分族裔,创新才是搞笑艺人的唯一生存之道。”

黄西在读中学时,喜欢逃课,上课经常做小动作,对未来的人生规划从来没有想得太多。

201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和光线传媒联合制作的《是真的吗?》栏目,在2013年四月末在中央财经频道晚8点播出。黄西对幽默的东西一直感兴趣,从小也是经常听《虎口遐想》等相声小品长大的,但他做梦也没想到我将来会讲脱口秀,讲段子。他再普通不过的长相和身材,浑身散发的理工男气质,黄西的外貌通常不易被贴上以逗乐他人为职业的谐星标签。然而,凭借内敛不失幽默的专属表演风格和出众的创作才华,黄西成了华人脱口秀表演的佼佼者。

所有这些创新型人才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①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②有很强的自我学习与探索的能力;③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拥有广博而扎实的知识,有较高的专业水平;④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与他人合作或共处;⑤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承担艰苦的工作。

创新是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创新不仅是人类的一种知识能力,而且是一种实践能力。创新的主体是人类,创新不是对过去事物的重复,而是对过去事物的改变,创造新的失去。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创新是人类的一种实践性行为,是人类对世界的改造行为,世界中充满着矛盾,人类需要通过创造新的物质形态来改造这些矛盾。其实,创新的过程也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

那么,具体来说大学应该怎样做创新教育呢?依笔者的立场大学主要做好以下事项:首先,大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要全面地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要把大学生的科研训练纳入日常的教学计划,并将其作为第一课堂的重要内容,从而使大学生创新活动由精英活动转变为普及性活动。与此同时,学校、院系每隔一段时间举办大型的科技创新活动,让大多数人都有表现的机会,而不只注重少数几个学生参加的国家级精英竞赛活动。其次,要为大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基地、开放实验室等。例如,加强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在内的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以拓展大学生创新活动的空间,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

·教育

陶行知说:“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大学教育也同样如此。

大学的各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还是教学方法,都要融入创新思维。要启发学生思变,打破旧的框框,每个人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怎样开启创新之门。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力促使学生跨领域创新(行业、专业和地域)、未来需求创新(包含潜在的和未来才会出现的需求)、改变基本假设创新。学生有了各方面知识、经验、教训的沉淀、积累才有可能打开创新之门。另外,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创新思路,其主要方法是: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积极引导和提出问题,激起学生的思考和行动,然后认真分析确定所要完成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协助学生提出新的理论、构思、方法、技术等;再通过查新确定创新真实性后,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并付诸实验验证。这相当于带领学生沿创新之路走一遍,有的学生可能就此爱上了创新,由此也会释放巨大的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马洁. 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6 -118.

[2]曹一瑜,肖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8):221-223.

[3]姜文. 困境与思路:“钱学森之问”引发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10(21):80 -82.

[4]张金良.高校大學生科技创新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4):125-126.

[5]朱恒夫. 美国著名大学本科生创新教育述评[J]. 中国大学教学,2011(10):90 -95.

猜你喜欢
创新大学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留白”是个大学问
题解教育『三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