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秀
[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建构物理科学知识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形成与发展物理科学素养的基础,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演示改进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59
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当发挥物理实验教学的功能,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中,应适当增加实验次数,改进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和谐发展。
一、利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兴趣又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意向活动。所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而实验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求物理知识的兴趣。
例如,初二物理《绪言》教学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做如下演示实验:向纸吹气,纸被吹开。向分开的两张纸吹气,两边的纸会向中间靠。也可以做这样的演示实验:通常用火柴可以点燃纸,而在没有火柴时,用凸透镜也能将纸点燃。还可以做这样的演示实验:雨后出现彩虹,人工喷水,也能形成彩虹。
又如,在《大气压》教学中,首先派几位力气稍大的男生同时拉马德堡半球,通过观察、介绍和体验,学生兴致勃勃,很快会被“大气压强很大”吸引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演示实验中得到充分彰显。在“温度与温度计”的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做演示实验,准备几杯冷水、温水、热水,先用手指分别插入冷水、温水、热水的杯中,比较三杯水的冷热程度,然后用双手中指同时插入冷、热水杯中,约两分钟后同时取出中指并立即插入温水中,约两分钟后说出两只中指的冷热感觉。其感觉的结果与事实有悖,为什么?从而引出使用温度计的课题。诸如此类的演示实验引发了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改进实验方式,突出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程强调的是“重过程”,重过程很大一部分就是指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主动去探究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主动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发展思维能力。物理新课程主张教师努力改进实验方式,突出实验过程,是对传统物理课堂“重结果,轻过程”的革故鼎新。
例如,初二物理《浮力》一章中的阿基米德定律的演示实验,教材很直白地概括出浮力教学中V排和G排的关系,实验演示后,随即概括出排出的水重与浮力之间的关系。此时,教师不妨引导学生突破教材,大胆改进,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让物理实验过程,不仅仅是“静态”知识的简单累积,而是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探究、去发现、去建构物理规律。为此,教师在做完第2、3步实验后,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发生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弹簧秤的示数发生变化的问题出在哪里?溢出的水与哪些情况有关?做完第4步时,向学生提问:第4步比第1步弹簧秤示数大的原因是什么?两者的差值是多少?教师引导、点拨学生进一步探究发现规律,从而归纳出阿基德定律。这样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记忆、理解会更深刻。
三、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实验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一个或多个目标,教师应注意选择适当的内容,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实验活动,必要时应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发现问题,自主确立实验课题,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实验,并总结、反思,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实验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请用你常用的文具自主设计两个实验,实验1,物体具有惯性;实验2,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得多。请写出你所选用的文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和得出的实验结论。
设计这样的实验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惯性的概念、摩擦力知识以及如何利用有限的器材证实物体的惯性,并比较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与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及怎样运动无关,只有当物体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时,惯性才能表现出来,只有抓住这一点,才能顺利设计实验并加以验证。有的学生设计出将文具盒放在纸条上,快速抽动纸条,文具盒受力要运动,但由于惯性文具盒仍停留在原处(用钢笔套、橡皮等等)。把圆形铅笔垫在文具盒下,用力推下文具盒与不放铅笔直接在桌面上推文具盒相比,前者省力,说明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要小得多(将铅笔在桌面上滚动比在桌面上滑动要容易得多)。通过这一实验设计,学生加深了对惯性概念、摩擦现象的理解。
总之,物理实验教学主张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积极主动地设计实验方案,对实验事实加以分析并归纳总结,以获取科学知识。
(责任编辑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