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老人患病6重难题

2015-05-30 10:48
中老年健康 2015年11期
关键词:老伯全科医生

怎样让生活有质量、生命有尊严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老年人生病特别是患大病、重病后,整个家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不会择医、没人照护、医院不收、上当受骗、看病麻烦、缺少尊严……这一系列令人纠结的问题,受经济条件、对疾病的认识、医疗资源、政府服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患病老人自己以及家属,可以做出哪些努力来面对、克服这些难题,从而更好地与疾病作战、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呢?下面请全科医学和老年医学方面的权威专家,为大家指点迷津。

第1难

不会择医老人初诊 不妨先看全科医生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主任医师 杨秉

王老太,80岁,素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亦不甚佳。不过,老太太是个乐天派,她认为:人老了身体这部机器也老化了,有点毛病是正常现象,只是要常看医生,请医生检查检查,该吃药的吃药,该打针的打针。但是,看医生一定要看专家,检查一定要到大医院。用老太太的话说,叫“看病的事推板(沪语“马虎”之意)不起”。老太太腿脚不方便,每个月看两次病,必须子女陪同,“打的”去一所大医院。好在现在专家号可以网上预约,小女儿精通电脑,每次先约好一位内分泌专家、一位心脏病专家。老病号了,看病倒也不难,只是看专家的病人太多,又要看两个科,每看一次病,半天是少不了的。子女们陪着,对老母亲不敢有怨言,只是抱怨医院“看病难”。

李老伯最近去了一趟南方老朋友家,“生猛海鲜”吃了不少。回来后总觉胃部不适,于是去了某大医院,看了消化科专家。老伯唯恐专家不够重视,自然把病情往重里说些。专家对胃肠道癌症素有研究,马上警觉起来,认为要做胃镜检查。老伯一听也暗自担心,但又怕“插管子”,于是和专家商量是否可以不做。专家说可以先查肿瘤指标,再做粪便隐血试验。老伯欣然。结果竟是:“癌胚抗原”略高、隐血试验“弱阳性”,尽管专家解释不一定是癌症,老伯这回坚决要做胃镜检查了。幸而只要另付麻醉费,可做“无痛胃镜”。“不知不觉”中做了胃镜检查,也只是“轻度浅表性胃炎”而已。专家开了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但是,做了一系列检查,医保的、自付的钱花了不少。李老伯感到“看病贵”这话不假。

关键词:全科医生、转诊

上面两个病例,看病一律去大医院找专家,费时费力费钱,都是日常生活中老人们常遇到的、再普通不过的例子了。这样“看病”,也的确难、贵。

叫这些医院再改进,是应该的,不过也很难:病人希望最好是看专家不用等,可病人太多,哪来那么多专家?

怎么办呢?我的意见是:不妨先看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擅长慢病管理

全科医生,顾名思义,是不分科的医生,他们能处理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王老太的糖尿病、高血压病都是常见病,还有心脑血管病、治疗之后的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病人需要的几乎都是持续终身的医学照顾,如:调整药物、预防并发症、营养指导、心理调适之类,即“慢性病管理”,这恰恰是全科医生的所长。全科医生,在国外或境外又称家庭医生,因为他们在社区工作,是家庭的朋友。

看全科医生,不难也不贵

实际上,像王老太这样患慢性病已经确诊和已经治疗稳定的病人,是完全适合在社区医院由全科医生诊治的。在社区医院就诊一般无需预约,也不必“打的”(实在不能行动,全科医生还可上门服务),更无需久等,看病又有何难呢?

当然,王老太认为“看病的事推板不起”,这话也是对的。李老伯胃不舒服去找专家了,专家的考虑也是对的:一个老人,突然感到胃不舒服(加上李老伯还说不太想吃东西、人也看上去瘦了一点),专家能不考虑到胃癌的可能性吗?胃镜检查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专家自然建议做胃镜检查。李老伯表示有顾虑,专家建议先做肿瘤指标和粪便隐血试验;因为此类检查也有助于诊断胃癌。做出来“高一点”“弱阳性”,专家也说明了“不一定是癌”,这便是专家的水平。不过病看到这个份上,李老伯也只好做胃镜了。李老伯怕“插管子”不舒服,只好做“无痛胃镜”,做起来果然没有不舒服,只是又多花了麻醉费。幸而尚无大碍,医生开的胃药,“只吃过一次,也就好了”。一个并无大碍的病,费了事、也花了钱,不能怨专家,也不能怨病人该怨谁呢?

看全科医生,小病花钱少,大病可转诊

其实,李老伯实在应该先看全科医生。全科医生能处理一般常见病,这“轻度浅表性胃炎”肯定属于常见病。

假设,李老伯去社区医院看全科医生了,那应诊的张医生就住在附近,平时也常见面的,上次为建立“家庭健康档案”之事,还到李老伯家来过。李老伯喜欢听评弹,张医生也喜欢,还是个“知音”呢。一见面,张医生就看出来,李老伯好像清瘦了一些,便问道:“最近忙什么啊?”李老伯说:“去了南方老朋友家,应酬不少,最近胃还不太舒服,就想吃点清淡的(油腻东西吃多了想吃得清淡点,并非“不太想吃东西”)。”张医生查了一下李老伯的身体,又问了问大便的颜色之类的话,说道:“没事,给你开点消化药吃吃。”李老伯倒也定心了。张医生又说:“若是不好,再来啊(这叫“随访”,全科医生的法宝)。”又过了几天,李老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了,也不去“随访”。张医生却记得这事(全科医生的本事,专家没有的),下班时碰到李太太,便问道:“老李好些吗?”回答是“好了,没事了,昨天又去听评弹了……”这回李老伯只花了几块钱。

假设换一个场景,李老伯吃了张医生的药不管用,于是去复诊。张医生仔细问下来,李老伯胃确有些痛,并与饮食无关,食欲也确实不太好,于是又给加服一种抑制胃酸分泌的止痛剂,并且关照:“若还是不好,可能要转院检查。”又过了几天,李老伯仍觉不怎么好,于是张医生把他转诊给区中心医院消化科的赵主任了……但这种情况终究不多。适时转诊,是全科医生的责任,也是病人就诊于全科医生在安全方面的保证。

小病先看全科医生,大病由全科医生转诊,这是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通法。

第2难

没人照护照护老人 家庭社区相结合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李小鹰

85岁的巴老太,患有高血压、卒中偏瘫、轻度老年痴呆。多年来,她的一儿一女,轮流将母亲接回家照顾,半年轮换一次。后来,因儿子心力衰竭无力照顾改由孙子承担。为了更好地照顾巴老太,两家人想把老太太送到养老院。联系了多家养老院,费用每月2500元左右,他们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养老院明确表示,生活不能自理者不收。万般无奈中,他们只好请保姆白天照顾,费用每月2000元。可这还是不能解决问题,相继请了好几个保姆,不仅不懂偏瘫护理,而且抱怨活太累,他们只好一次又一次地换保姆。

70岁的张老汉,四川人,住在一个小镇,患有帕金森病,行走障碍,需要坐轮椅,73岁的老伴患有糖尿病,独生子一家常年在广东工作。在这个典型的空巢家庭中,老两口白天去街道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打发打发时间,顺便解决吃饭问题,晚上回家,生活倒也算开心。但是看病取药时就麻烦了,需要去镇卫生院,没人陪他们去,只好由老伴推着轮椅和老汉往返,一次要大半天,疲惫不堪。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管理

高龄、多病、失能老人大幅增加,照护难题日益凸显

谁来照护老年病人?这已经成为当前家庭和社会日益突出的难题。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超过1.6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900万,并开始以年均100万以上的速度增长;失能与半失能老年病人已达到3200万。高龄、多病和失能老人的大幅增加,迫切需要专业化、规范化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心理护理和临终关怀等综合性的长期照护服务。与此同时,日益增加的“空巢家庭”与独居老人已接近城市家庭总数的50%。家庭照护功能日益弱化导致老年人群更需要依赖社会的养老照护。

面对以上情况,目前的难题,一是家庭照护力不从心,二是请人照护难。子女多的老人生病后,子女尚可以轮流照护,但时间长了也很难照顾得细致周到;子女少、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患病后,子女往往没有时间照护,不得不请保姆。而请人照护,不仅花费高,而且常因照护人员缺乏护理专业常识导致照顾不周。如果按照每3位失能与半失能老年病人需要1名照护人员来计算,3200万失能与半失能老年病人需要1000万照护人员,这个数字无疑存在巨大缺口。

我国养老照护事业正在起步

针对老龄化问题,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实施了多项举措,如:通过并推行新的《老年人权益法》,从立法的角度对孤寡老人、独生子女家庭的患病老人给予优惠照顾政策;制定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养老机构仅能够解决3%老人的养老问题,97%的老人则需要通过基层社区以“居家生活-社区管理”的方法解决养老问题;建立广覆盖的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加强基层医护队伍建设等。

保险打基础,家庭社区多方结合

对于上述的巴老太家和张老汉家,以及大量类似的家庭,我建议:第一,要买好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如城镇和新农合医保);第二,家庭子女要依靠基层社区,共同商定居家养老的照护方法,同时社区要开展有效的老人互助和社会义务服务活动;第三,家庭在请人照护时,应尽量寻找经过培训的养老护理员,这是我国一支迅速发展壮大的职业队伍,可在社区政府组织的帮助下,寻找老年照护公司和保姆公司,介绍照护人员。

我国的养老照护事业正在起步发展,但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多方面更大的关注和支持。

第3难

医院不收无需住院别住院

病情稳定早出院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全科医学系主任 祝墡珠

王老先生82岁,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多年,几年前因卒中而生活不能自理。前段时间,因卧床时间太长,翻身不及时,王老先生背部、臀部相继出现了褥疮。一家人束手无策,将老人送到一家知名医院,希望能住院治疗。可是,医院人满为患,医生说没床位,像王老先生这种情况最需要的是社区治疗、居家护理,住院治疗并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家属担心老人在家里万一出现什么并发症或者突发状况,得不到及时救治,所以坚持在医院治疗,病房没有床位只好住到了急诊留观室,而且还是位于走廊的加床。急诊环境嘈杂,非常不便,一家人又带着王老先生去了另一家大医院,同样因床位紧张而未能住院。

前段时间,75岁的吴老太太因家中煤气爆燃导致面部和双臂烧烫伤,住进一家大医院的烧伤科。因为心脏和肺都不太好,进行烧伤治疗的同时,医生为吴老太太请了内科会诊,一并治疗心肺疾病。一个多月过去了,吴老太太的面部烫伤已基本痊愈,双臂烫伤也在康复中,医生催其出院,说床位紧张,像吴老太太这样已无需继续住院,出院后只需定期到门诊换药即可。吴老太太的家人觉得住院治疗挺好的,费用基本在医保范围内,而且有吃有住,请了个护工还省去了不少照顾老人的麻烦,所以想让吴老太太继续住段时间。为此,医患双方闹得不愉快,吴老太太家人还去投诉,抱怨医生赶他们走。

关键词:难入院、不愿出院

目前,一些知名大医院的床位确实非常紧张,很多病人住不进去,还有很多病人住进去几天解决了紧急问题就会被告知可以出院了。一般情况下,作为病人,是不愿意住院的,或者住院一段时间病情稳定后是希望能早点出院的。但是,出于积极治疗、方便照顾、医保费用、放心等方面的考虑,一部分老人的家属往往想让患病老人住院,最好住的时间长一点。这样,必然会出现医院不收无需住院的老人,以及催促病情稳定的老人快点出院的现象。

老人生病,家属应科学对待

上面的例子中,王老先生因褥疮想到大医院住院治疗,这显然很有难度。因为大医院优先治疗急症、大病重病和疑难杂症,而褥疮是长期卧床引起的慢性并发症,目前没有特效治疗方法,只能靠定期换药慢慢愈合,并且有些褥疮病人因患有糖尿病或营养不良而很难愈合。如果住院治疗,治疗措施很简单,但住院时间会很长,这势必会影响床位周转速度,浪费宝贵的医疗资源。

老人生病后,家属希望老人得到最好治疗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方法要科学,才能事半功倍。在没有其他需要住院治疗的严重疾病或急症的情况下,王老先生最需要的不是去大医院,而是到社区医院治疗,并加强居家护理,促进褥疮的愈合,提高生活质量。在此也想提醒—下,如果家有卧床老人,家属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多帮老人翻身,预防褥疮的发生。

吴老太太的情况更简单明了。面部烫伤基本痊愈,双臂烫伤也在愈合,心肺疾病也得到了诊治,是该出院了,只需要定期去门诊换药即可,无需其他治疗,不应该占着床位不走。

老人住院很孤独,不利于康复

其实,老年人生病后住在医院,条件再好,哪有家里舒服?更重要的是,缺少家庭的温暖和亲人的关心,住院老人心里是很孤独的,这对疾病康复非常不利。无需住院不住院、病情稳定早出院,老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病反而好得快。这些情况,很多老人的家属不了解或者没有考虑到。

第4难

上当受骗多学保健知识

少信医疗广告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老年病科主任 高海青

60出头的刘先生以前身体一直不错,但两年前到医院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经糖耐量试验确诊为II型糖尿病,医生为其制定了完善的控制血糖和预防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方案,但后来就没见他再到医院就诊复查。两年后的现在,刘先生再次来到医院,不仅血糖仍然很高,血脂和血压也都出现了异常,还不时出现胸闷和眩晕症状。

原来,当时确诊为糖尿病后,因担心个别药物的副作用,刘先生没在医院拿药,而是听信了一个偏方。后来,刘先生又开始听多个电台的健康节目,听着“专家”的讲解和不断有患者打进热线报告病情好转的信息,感觉可信。据“专家”讲,该药是纯中药制剂,无毒副作用,受中药材涨价影响,马上要涨价,这是“涨价前最后一批特价药”,由于疗效好,这个药还出口,为了保证出口任务,除北京外,其他地方马上就要断货。考虑到已经用上药的患者不能断药,所以从北京调来一批“北京特供药”,数量有限,不抓紧时间就买不上了。为了“除根”,刘先生一下子买了六个疗程(可服用一年),开始有点效果,后来效果不明显,他担心是因为用药量不够,加上又怕浪费了药,一直坚持服用。结果,现在有时出现胸闷和眩晕,才感觉上当了,所以再次到大医院就诊。

关键词:医疗骗局

人到老年,往往多病共存,多药共用,看病用药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来说,就医治疗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多“骗局”,如医托称某某医院治这个病效果好,医疗广告打着宣传医学知识的旗帜介绍某某医院某某名医能根治某种疾病等,很容易上当受骗。说到底,这些“骗局”的最终目的几乎都是让患者买药。总结—下,老年人治病用药时上当受骗的类型有以下几种。

轻信“秘方”“偏方”

现在不少骗子都盯上了老年人,出现许多来历不明的江湖“医生”,自称有专治某些病的偏方或祖传秘方,推销所谓的“灵丹妙药”,一些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容易上当受骗,应该提高警惕。老年人有病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到正规医院和药房买药,以免上当受骗。

轻信广告滥用药

“药到病除”“北京特供药”“出口前最后一批特供药,马上要断供”……老年人十分容易被此类广告语忽悠,一次买入几个疗程,一用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以上。其实,老年人的身体往往各方面功能都在减退,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多发病,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可以达到缓解、控制疾病发展的目的,但根本不可能治愈。那些过度宣传某药用几盒,用几个月就可以“去根”的说法是根本不可信的。

迷信补药、抗衰老药

近年来,老年人滥用补药和抗衰老药的现象日趋严重,不少老年人由于滥用抗衰老药,造成种种不良后果。其实,补药用之不当或不对症,非但无益,反而有害。多数抗衰老药物目前仍处于研究阶段,仅仅为了延年益寿而长期应用此类药物是不恰当的。

保健品当药吃

保健品的本质是食品,不是药品。好的真正的保健品也只能对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不能当药用,如果一味地抱着保健品当药吃,往往会耽误病情,错过治疗时机。不少老年人“偏爱”保健品,因选择不当反而与药物相克,增加了不良反应。所以,不可滥用保健品,即使使用,也应接受医生的指导。

作为老年人,一定要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和用药的合理性。这些医学知识的获得可以是多方面的:一是要和了解自己病情的医生多接触、多沟通,做到对自己的疾病心中有数,积极配合医生合理科学地治疗;二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多读一些正规出版的医学科普读物,或经常看看有关健康教育的电视节目,多了解一些与自己疾病相关的知识,以科学的方式指导自己的健康行为,包括对待疾病的态度、如何科学就医、怎样规范用药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上当受骗。

第5难

看病麻烦医患共同努力

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综合医疗科主任 王朝晖

张大妈今年77岁,患高血压和糖尿病多年,老伴3年前患心肌梗死去世了,儿子在国外工作,女儿工作也很忙。平常看病时,张大妈都是让女儿请假陪同去大型三甲医院。一次,女儿出差,而张大妈平时服用的药物吃完了,只好独自去医院看病,大清早不吃早饭就赶到医院,排队挂号、看病、缴费、查血、等结果、取药……楼上楼下跑了好几趟,耗费大半天的时间,着急之下还把取化验结果的凭条及病历弄丢了,后来在医院一楼大堂导医台的护士帮助下才取到了化验结果,乘车回家的路上又下错了站,幸亏碰到邻居才顺利回到家。现在,张大妈再也不敢单独去医院了。

刘大爷今年79岁,患高血压十几年,一直在大医院看病,但每次都要儿子请假天不亮去医院排队挂专家号,再由老伴和儿子陪同一起去排队看病、化验、取药,不仅耽误了儿子上班,而且还消耗老两口不少体力和时间。刘大爷不想再连累家人,对社区医院又不太信任,近半年不愿再去医院看病和监测血压变化,就自己在附近药店买药治疗。前段时间,刘大爷觉得走路时左腿无力,行走时左脚拖地,但他嫌去医院看病太麻烦,就没在意。过了几天,他睡觉起来突然发现自己的左侧肢体不能动弹,嘴角歪斜口齿不清。检查发现,他的血压高达200/100毫米汞柱,被诊断为脑卒中,经过住院治疗病情才稳定。现在,刘大爷很后悔,认为再麻烦也得经常去医院复诊。

关键词:了解流程、提前预约

现实生活中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以及缺乏家人陪同,老年人看病困难、麻烦的情况尤为突出,上面2位老人的故事反映了目前老年人看病过程中所存在的几个现实问题。如张大妈的例子说明,现在很多独居的老年人,患有多种疾病,需要经常就医,但生活能力下降,在没有亲人和子女照顾的时候,独立完成看病是有很大困难的。刘大爷的例子说明,老年人一般患的是慢性疾病,需要经常去医院看病复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不能因为嫌看病麻烦而不去医院,否则可能会出现严重后果。

医院:优化就诊流程,帮病人减少麻烦

如何解决老年人看病困难、麻烦的问题,已得到各级政府和卫生机构及社会的关注。目前,很多医院利用先进的医疗技术平台,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进行了就医流程的优化,如:预约诊疗服务、医疗保险结算、自助费用结算等方便、快捷的就医方式;在医院门诊大堂设立电子显示屏和导医台,帮助病人了解每日专家门诊信息;在各楼层或专科配备导医护士及志愿者,在医院各路口和通道设立醒目的指示牌,引导和帮助病人准确、快捷就医;大多数医院已设立网站,开通网络和电话预约挂号及咨询业务,病人可以在看病前了解医院和专家信息。各社区医院也开展了很多老年人就医的便民措施,拓展了许多医疗服务范围,包括上门看病、家庭病床等,使小病或慢性病可在社区得到治疗。

病人:5项注意,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老年人就医时,自己和家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妥善保管门(急)诊病历及其他病史资料,这是医生诊疗的重要依据。

可通过网络或电话提前了解医院、专科和医生的信息,提前预约挂号,或到医院后找导医护士了解就医流程并寻求具体帮助。

就诊时详细问询医生和护士需要注意的事项,以便缴费、化验和取药过程中不走弯路。

家庭成员和子女要关心照顾老年人,承担帮助老人看病的义务。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可寻求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到医院就医。

老年人应多与社区医院保持联系,小病或慢性病尽量到社区医院就诊、复查和取药,减少去大医院的麻烦。一旦有明显不适,要及时到附近的大医院就诊,不能嫌麻烦而耽误病情。

第6难

缺少尊严晚期肿瘤病人

可寻求“舒缓疗护”

上海市徐汇区老年护理院院长,主任医师 易春涛

潘先生60出头,半年前查出患有胰腺癌,而且已经属于晚期。“被判死刑”的潘先生,生命最后几个月全部在医院度过,住进去就再没出来。他曾向妻子和女儿要求“不治疗回家等死”,遭到了一致反对。住院的日子里,潘先生每天要接受这样那样的治疗,好几次因为生命垂危接受抢救。他觉得,自己不仅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还要承受治疗和抢救带来的痛苦,这样活着没有一点尊严,还不如早点到另一个世界去。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病房里人来人往,让人不得安宁,毫无隐私可言。一个月前,潘先生终因抢救无效,生命的旅程画上了句号。痛苦过后,回想当初,他妻子有点后悔,觉得应该尊重丈夫的要求,让他回家,走得安宁、有尊严些。

80岁的黄老先生前段时间被诊断为肺癌晚期,且已有骨转移,在三级医院进行一般处理后就出院了。出院后,黄老先生的身体每况愈下,很快出现了下肢瘫痪、大小便失禁等情况。一辈子严谨工作并为子孙着想的黄老先生,拒绝儿子、儿媳请假照顾他,而老伴同样年事已高且多病,无力照顾。听说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设了“舒缓疗护”病区,他们一家就去看了看。住进“舒缓疗护”病区后,黄老先生得到了医护人员良好的专业的照料,他很开心,觉得这样才能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家人也欣慰不已。

关键词:舒缓疗护、临终关怀

“舒缓疗护”,温馨的“临终关怀”

“舒缓疗护”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新名词,但大家一定对“临终关怀”并不陌生。“临终关怀”是近代医学领域中新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学科,是社会需求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就世界范围而言,它的出现只有二三十年时间。

其实,“舒缓疗护”就是“临终关怀”的一种新说法。提到“临终关怀”,人们想到的一定有死亡,尽管有“关怀”二字,主题仍然是死亡。而“舒缓疗护”能让人联想到舒缓、安宁、温馨的场面,字里行间浸透着人文关怀,充满对生命的尊重。

舒缓医疗的原则:维护生命,把濒死认作正常过程;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减轻疼痛和其他痛苦症状;为病人提供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和精神上(即身、心、社、灵)的支持直到他们去世;在患者重病及去世期间为家属提供哀伤抚慰和其他帮助。

舒缓医疗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对疾病的进程产生正面影响。曾有针对晚期胃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实行舒缓医疗的病人,与直到生命最后仍不断进行各种有创检查治疗的病人相比,生命的最后阶段,不仅活得更好,也活得更长。

需要说明的是,舒缓医疗不是安乐死。安乐死是病人授权医生使用药物、帮助其快速死亡,也可以说是在医生帮助下的病人自杀。舒缓医疗则是使用各种手段减轻病人痛苦,“不加速也不拖延死亡”。舒缓医疗在西方社会已被医疗界及普通民众广为接受,而安乐死却还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在大部分国家和美国的大部分州,实施安乐死属于违法。

我们一旦谁上了产科门诊的名单,就会有无数的小册子寄给你送给你,甚至还有专门的产前培训课,告诉准爸准妈们生孩子是个什么样,应该做些什么准备。可我们何时见过有任何医院任何机构给你寄小册子,教育普通大众,尤其是老年人和他们的家属们,如果老人生病了,尤其是到了生命的最后阶段,会是怎么一个过程,应该做些什么准备让这个过程顺利平和?其实这是个比生孩子更普遍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将要面对的问题。

“舒缓疗护”目前只针对晚期肿瘤病人

大部分人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并不轻松,疾病带来的身心折磨、各种治疗带来的身体痛苦、觉得连累家人带来的心理痛苦、病房人多带来的不得安宁等,让生命的句号难以圆满。怎样才能没有痛苦,安宁、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呢?受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影响,病人家属总希望能尽最大可能延长病人生命,而把病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尊严放在次要的位置。同时,也受病人自身求生欲望、医疗条件、伦理、法律等因素的影响,短期内,“无痛苦、有尊严地离去”这个目标恐怕难以实现。但对于晚期肿瘤病人来说,这个目标已经有可能实现。

晚期肿瘤病人的特点是:无法治愈,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症状以疼痛为主。如果病人愿意放弃积极治疗,只进行简单的镇痛治疗,就能做到无痛苦、有尊严地离世。因此,“舒缓疗护”病区收治的病人主要是:肿瘤病人、晚期、症状以疼痛为主。曾经有个例子。那是一个99岁常年心衰的老太太,三天两头就得送医院,估计寿命不会超过6个月了,最后老太太和儿女们都决定,不要再往医院送去抽血输液检查折腾了,就在家里实行临终关怀照顾和治疗。老太太住到了自己熟悉的家里,家里备有临终关怀药箱,护士每周去看望她一次,根据症状调整一下利尿药的剂量。医务人员去看她的时候她其实已经时候不多了。她睡在一间布置温馨的房间里,身上盖着十多年前她自己手织的大花毛毯,穿着一套别致的小花睡衣,手里甚至还握着一只可爱的绒毛小熊。护士刚给了她一针小剂量的吗啡,她睡着了,看不出有什么痛苦,很安详,也许就这样永远睡去了,儿女们都围在身边。

为了给晚期肿瘤病人提供更多的社会关爱,目前一些城市正积极推广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专门的“舒缓疗护”病区,配备专职医护人员,专门收住晚期肿瘤病人。不久的将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能为居民提供“居家舒缓疗护”服务,让更多的晚期肿瘤病人更有尊严、没有痛苦地度过生命的最后一程。

猜你喜欢
老伯全科医生
老伯和桃园
达尔顿老伯的农田
最美医生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全科医生培养还需添柴加油
突显独特之美 发挥全科价值
全科专业招生“遇冷”
换医生
满足全科化和规范化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