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风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央行再度出手“放水”。
10月10日(周六),央行在官网发布公告称,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9省市推广试点。
该消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声音称,央行此举相当于释放7万亿元的流动性,等于一次变相的量化宽松(QE)。多数观点则认为,这并非QE,其规模也将远远小于“万亿”水平。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围,更多是为了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盘活存量信贷资产,从而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
尽管7万亿QE言过其实,但央行的持续宽松意图却很显然。在经济疲弱的形势下,外界仍然普遍预期,央行或将在年底前进一步下调存准率和基准利率,政府也可能推出其他放松举措,以让经济达到7%左右的增长目标。
而受央行此举可能释放部分流动性的影响,10月12日,沪指放量涨3.28%,创业板涨4.5%,两市近200只股票涨停。
不是QE也没7万亿
央行的这一举措迅速引爆金融圈。有观点将此解读为不仅能够替代降准,释放多达7万亿元的流动性,更称其为中国版QE。喜投网董事长黄生的《七万亿来了,更重大的中国式QE来了》一文阅读量达百万。但很多专家和学者随即反驳认为,再贷款和QE是两码事,所谓7万亿也言过其实。
事实上,7万亿的说法并非第一次出现,早在取消存贷比的消息传出后,就有人通过基础乘数的计算得出将释放7万亿元流动性的结论,此次只是借着新消息再“炒”了一把而已。
“存贷比取消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扩大被部分机构解读为7万亿大放水和中国版的量化宽松,这一判断缺乏逻辑上的严谨性,与事实也有不相符之处。”民生证券固定收益团队负责人李奇霖指出。
他表示,7万亿信贷投放的测算逻辑源于存款基数乘以存贷比。但当前制约银行信用投放的并非存贷比,存贷比放松本质上作用于银行负债端,仍是为抚平市场资金利率波动,与“7万亿”无关。
同时,这也非真正的QE。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释放的规模由银行需求量决定,主动权在银行,而非央行,而QE是央行预先确定的规模,具有强制性。其次,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释放的基础货币具有期限,央行资产负债表不是永久扩张的,而QE是永久性的。第三,QE资金成本几乎为零,而信贷质押再贷款是有成本的,会视当时的市场利率和银行抵押物的情况决定。当前国内并无实施QE的必要,也不能理解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就相当于一次“强刺激”。
申万宏源宏观首席分析师李慧勇亦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表示,央行此举并非全面放水,更不是中国版QE。信贷质押再贷款本质上还是再贷款,不等同于QE。此外,央行对于质押的信贷资产规模存在门槛,对产能过剩和高风险产业,例如房地产,将严格把关、审慎投放。从山东和广东的试点情况来看,去年的投放規模并不大。2014年山东发放9单、广东发放3单,规模都未超过20亿。而今年两省试点总规模预计将分别突破50亿元。扩大试点后,乐观估计今年11省份总规模在500亿元左右,远未达到所谓“万亿”水平。其并不能替代传统货币政策,现阶段基础货币投放缺口仍需降准对冲。
10月14日,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在回答记者问题时同样称,7万亿QE“没有根据”,“扩大再贷款合格抵押品范围不会对流动性总量产生显著影响,也不可能是中国版QE。”
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
所谓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指银行将优质的存量信贷资产质押给央行,获得央行的再贷款。此前央行以质押方式投放基础货币的质押品多为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信用债等。将信贷资产纳入合格抵押品范围,有助于解决中小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从而起到盘活存量信贷资产的效果。
今年2月10日,央行就在《2014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披露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情况。报告称,2014年已在山东、广东两省开展此类质押的试点,并认为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今年将继续推广。
据了解,按照广东的做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流程可大致分为四个步骤:对银行评级——对贷款企业评级——资产备案核查——贷款申请发放。在这种操作模式下,银行将达标的企业信贷打包建立质押品资产池,并向央行备案;央行从中选择合格资产并规定质押率,再给银行发放再贷款资金,这样就为商业银行体系注入新的流动性。
为了控制风险,央行设置了可质押门槛。央行山东分行行长杨子强曾对媒体披露:“并非所有的企业信贷资金都可以做抵押,比如房地产企业的银行贷款就不能抵押,产能过剩行业基本上也不能做。不过,每个地区不一样,针对的可质押信贷资产的准入范围也不同,这需要央行各地方分行来制定操作细则。根据央行总行的要求,选取的信贷质押资金池里必须都是比较优质的资产。”
财经专栏作家王剑表示,央行近年创设的MLF(中期借贷便利)、SLF(常备借贷便利)、PSL(抵押补充贷款)等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原理上也可归为再贷款,可使用优质信贷资产作抵质押。
相对于全国性银行可以获取的再贷款类别较多,除传统的再贷款外,还有MLF、SLF等,国开行还能获取PSL,非全国性银行(地方法人银行,主要是城商行、农商行、信用社等)则只能用传统的再贷款(后来能使用SLF,但目前无余额),其质押品只能是主权债(国债、央票)、金融债(政策性金融债、银行债)等,这就导致它们常常苦于没有丰富的合格质押品,难以向央行借钱。而地方银行又是支持小微和“三农”的主力,是需要大力扶持的对象。所以,此次扩大试点,把优质信贷纳入地方银行的再贷款质押范围,是极有必要的。
这也将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以最早开展试点的广东为例,央行已累计对3家试点机构发放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金额为16.77亿元,向全省200家小微企业发放了贷款,平均利率比同期限同档次的其他贷款利率低0.75-3.6个百分点,为小微企业节约利息成本约3000万元。
李慧勇对《中国经贸聚焦》记者总结称,央行推广信贷质押再贷款,意在解决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相对不足的问题,是对现有盘活信贷资产存量的渠道,即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有效补充。从央行货币政策框架来看,其进一步补充了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善了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提高了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该政策着力点更多在于定向调控和稳增长。一方面,央行通过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为银行提供了稳定的低成本融资渠道,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央行可以通过对信贷资产评级和设置差异化的质押率,引导信贷资源更多投放到“三农”、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商业银行可以在流动性紧张时通过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获得流动性支持,而央行也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和调控目标灵活控制再贷款发放的规模和速度,在经济内生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依然会持续加码为稳增长保驾护航。
降息降准仍继续
不过,能否起到上述效用,外界还是存在不少质疑。
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董藩认为,首先,“三农”、小微类资产风险溢价较高,是否能够有效激励商业银行信用派生行为还需观察。如果过度激励银行将信贷投放到風险溢价较高的资产上,可能会产生坏账风险。各家商业银行对“三农”、小微类企业的积极性原本不高。如果逼着银行去做,必然私下增加信贷条件,导致实际信贷成本上升;其次,“三农”、小微类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的神经末梢,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侧向关联都不强,投资的乘数效应很差,根本起不到对冲传统部门下行压力的作用。而拉动效应强的房地产业等,此前恰恰处于被排斥、不支持的范围;第三,从目前市场上的企业债务状况看,由于逼债紧、自有资产少,很多“三农”、小微拿到新资金后也都用于还债,或者携钱“跑路”了,真正用于生产经营的可能性低。
因此,如果不调整信贷支持的方向,仍然无法发挥出市场所期待的救市力度和政策效果,恐怕又是“竹篮打水”空欢喜。
有业内人士也称,当前真正影响银行信贷投放的因素是银行风险偏好,“即便是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也要求的是优质贷款资源,因此不能笼统地就说中小微企业借钱将更容易,但是确实在政策引导上,有利于为金融机构向小微三农贷款提供正向激励”。
董藩还表示,在流动性不足、基础货币缺口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央行要么全面降准,要么利用其他管理工具,把中长期流动性放大。但毫无疑问本届政府不喜欢直接、连续降准,因为舆论压力太大,很多人会批评“又回到2008年救市老路上”。而信贷质押再贷款试点的铺开,仍是除了信贷资产证券化思路之外的又一条“放水”渠道。
很多业内人士亦认为,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算不上强刺激,但是仍然看得出央行宽松意图未改。
由于央行此举究竟将有多大的效果并不确定,因此年内降准并非完全没有可能。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就表示,年内是否降准,具体还要看央行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实施情况,“从逻辑上看,信贷通过抵押盘活,对银行盘活流动性有好处,但短期内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还需要观察。”
而随着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物价数据:9月CPI同比上涨1.6%,不及预期值1.8%,较上月大幅回落0.4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5.9%,持续43个月为负。显示经济通缩风险仍然显著。加上10月19日公布的三季度GDP增速同比增长6.9%,虽高于外界预期,却是6年来首次增速破“7”。此外,由于外汇占款趋势性下降,基础货币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外界普遍预计,降息降准仍将继续。民生证券研报认为,四季度降息降准是大概率事件。从思路上看,目前的核心仍是宽信用,而不是宽货币(资金面并不紧张,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其实也是为了提升银行放贷意愿)。由此推断,降息可能来得比降准更快,但如果资金面因汇率波动、信贷放量、股市放量等因素出现紧张,降准也会择机出手。
果然,正如预料,双降很快来临:10月23日傍晚央行宣布,自24日起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自同日起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对涉三农和小微金融机构额外降准0.5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