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大荧幕上流行着一股所谓的怀旧青春风,其实多数是披着电影外衣的人流廣告,一时间引来吐槽无数。可能是编剧们感受到了观众口水的压力,可他们也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到底要什么,于是开始挑战一些深层次的话题,比如他们感同身受的中年危机。中年危机一词,最早为心理学大师荣格在1930年代提出。在他处理的不少中年个案中发现,他们大多在成年早期在追求物质性利益的驱动下,有些心理功能,尤其是外倾心态和人格面具会过度膨胀,而其他心理功能会受到压制,表现得能适应社会,且取得一定成就。在中年时期由于对受压制的人格层面缺少整合,因而在功成名就以后会突然发现生活失去目标,觉得人生非常空虚。总喜欢沉浸在缅怀自己的过去,天天拿着学生时代的事情炒冷饭,只有对英雄的青年时代的回忆才能煽起他们生活的火焰,这种对现状的逃避是中年危机通常的表现之一。
多少人羡慕开了外挂的人生。但多少人不明白,就算开了外挂,你也过不好这一生。成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也许就是得偿所愿,求仁得仁,很多人想的不彻底·要的也不彻底。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王尔德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不到,二是已得到。但其实人生的欢喜,就在于将得未得时,在于不停追求的过程。无论追求什么,其间的付出都是独一无二终身难忘的。或许只有想通了这一点才能走出中年危机,可正如前面所说的,重要的是过程,如何表现出这个过程,这才是一部中年危机类型电影所看重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