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艳
摘 要: 白银市铜矿资源型城市是在铜矿基础上兴建起来的,曾创造了铜产值、产量、利润连续18年全国同行业第一的辉煌业绩,建年的开采,白银铜矿资源濒临枯竭,成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由此引发了许多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等,对城市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应从注重科技进步,引进外资等七个方面着手转型经济发展。
关键词: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白银市
引言
白银市是“因企设市,以企托市”的典型代表,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又是甘肃省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也是全省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在以能源为主的建设方面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1980年代以后,白银市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危机,有色金属公司自然资源面临短缺,国内铜矿资源也逐渐匮乏,
白银市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资源枯竭的瓶颈,摆脱资源制约和束缚。有鉴于此,白银市发展给资源型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不仅仅是生产上面的,还有经营方面的,同时,白银市生产经营格局及经济产业格局与可持续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铜矿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严格控制,资源枯竭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而资源紧缺与资源枯竭是当今及以后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是限制资源型企业长远发展的头等大事。因此,帮助并引导资源型企业走出资源限制瓶颈与困境,并带动地方经济产业长足发展,是实现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必然途径,也是地方政府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
1.白银市城市经济发展现状
白银市是甘肃省省辖市,1956年成立,1958年升格为地级市,在古丝绸之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黄河上游的腹地。白银市共辖两区三县,总面积达21000平方公里,总人口共173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比为28.2%[1]。
白银市以铜矿生产闻名于世,因此有“铜城”的别称,在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基地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白银市作为甘肃经济强市,是甘肃省重要的能源基地和化工生产基地。1980年以后,白银市发展迅速,但白银市位于我国西部落后地区,自然环境较差,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国家重视不够,与国外及国内沿海地区相比,这里条件落后,技术跟不上,资金匮乏,没有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经营模式。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因素。
经济发展历史与现实因素制约着资源开发及优化利用,在资源开发利用上,与国内外其他同产业相比,差距较大,主要表现在企业生产结构单一,初级产品过剩,位于产业链后端的产业发展不足,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材料产业及产品比较缺乏。另外,在外部性条件方面,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缓慢,人才流失严重,创新能力较差,设备及工艺落后,由此导致其产业整体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企业效益较差。此外,由于管理机制落后,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在,各部门及条件上存在分割现象,没有有机统一起来,由此造成企业在研发新产品及工艺方面与生产脱节,进一步制约了材料的优化利用和加工业的长远发展。白银市作为面临资源枯竭的资源型城市,其长远发展的前提是成功转型。
2.白银市经济转型的优势与不足
2.1优势
2.1.1区位优势
白银市处于甘肃省中部,在黄河的上游阶段,是陇海兰新的一部分。连接着银川、西安等省会城市,离中川机场较近,与省会兰州相距不远,交通便利,G6、G22国道是主干线,G109、G312、G3093国道穿过白银,有省道4条(S207、S308、S201、S217)和22条县道[1]。这样的优势有利于白银市接受发达地区和周围城市如西安等的经济辐射,有利于形成城市群发挥其作用,有利于白银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2.1.2资源种类多
白银市的自然资源中矿产资源丰富,有色金属有铜、锌、锰、金、银等,稀有金属有石灰石、石膏等,资源种类多达30多种,是甘肃有色金属材料的生产地。煤炭贮量15亿吨,石膏贮量2亿吨,石灰石贮量达10亿吨[2]。黄河在白银市的长度占整个甘肃省的58%,有丰富的水资源。
2.1.3农业较发达
白银市地形的海拔在1275~3321米,属于高原地区,因现代技术的发展和科技的推动,农业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由于黄河水的灌溉,白银市的基本农田产量达到全省的要求。在靖远县发展水稻种植和蔬菜全年种植,已经形成规模,有自己的农产品标识,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建成促使绿色产品企业多达20家。而会宁县是有名的小杂粮之乡,盛产黑瓜子。近年来有广泛引进种植马铃薯和美葵,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更好实现小康社会更快了步伐。
2.1.4人文优势独特
会宁县在历史上因为红军胜利会师于会师塔,在现代因为教育出名是甘肃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敦煌》、《神话》、《天下粮仓》、《惊天传奇》等电影、电视剧黄河石林,使得黄河石林名扬天下,哈思山森林风景旅游区中有植物29科60属92种,动物7目20科24种等人文景观,还有雪山寺、明长城及烽燧遗址、汉唐墓葬等。白银市重视教育发展,据统计到2008年为止,仅会宁县博士生超过500人,全市科技人才集中,共有中级以上科技人才4.5万人,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2.2外部优势
2.2.1资源配置范围扩大
国家把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国务院西部大开发将兰州—白银经济区域化列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的中带开发区域,甘肃省委、省政府把兰州—白银核心经济区作为全省生产力布局调整的重点之一[3]。自2001年以来,从多渠道争取实施投资50万元以上的各类投资项目1873个,投资规模217.44亿元,完成投资137.8亿元,超过白银市产业结构的改善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以引进浙江卡森、福建盼盼、南京雨润、四川新乐雅等国内知名品牌企业来白银落户,并初步形成一定规模[4]。
2.2.2政策的扶持
白羊女作为西部工业城市于2008年被国家正式确定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了支持西部的发展,国家的政策倾斜。温家宝曾对白银的发展提出发展要求,第七次矿业城市在白银市的召开都为白银市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而2013年一带一路的提出有利于甘肃依托丝绸之路打造“大兰州”把兰州市与白银市合并管理7县7区有利于兰州周边道路的快速发展,码头的建设和机场的国家化,这又是白银市经济转型的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5]。
2.3经济的支撑
2013年白银市实现生产总值463.3亿元,占全省的7.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3.83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253.55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2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11.2:57.31:31.49调整为11.62:54.73:33.65,其中:第一产业上升0.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2.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2.16个百分点。
2.3.1产业结构布局分散
白银市全境呈桃叶形狭长状,黄河呈“S”形在腰中贯穿全境,将增内地形分为西北与东南两部分的特征使得城市的区位和矿业开采受到制约,企业大多依矿分散在山区和近郊农村,形成以地下资源为向导的分散矿区布局,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巨大障碍。
2.3.2主导产业面临危机
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白银市的矿产资源经过几十年的开采面临着枯竭,导致白银矿业生产的主导产业面临严重的危机。加之,白银的经济结构还比较单一的畸形,经济社会整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越来越差。资源产量逐年呈递减趋势,而生产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加剧了白银市的转型。
2.3.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从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由于农村,城市和农村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白银市资源的逐渐枯竭,城市职工下岗的比例提升,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突显。
3.白银市经济转型的对策
3.1转变传统思维方式
要想把白银市的经济发展赶上全省的平均水平,就要摆脱其优越感。从白银市发展的实际出发,增强资源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从科学和技术着手,充分利用国家和甘肃省的优惠政策,把传统农业和初级产品生产打造成一条利用科技生产,创造品牌代言,走出自产自销的发展模式。重视吸纳大量资金、技术、人才等战略性资源,在短期内形成较高的技术密集和智力密度,促进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3.2充分利用区位优势,从高度封闭自我开始转向全方面、高度开放
白银市是陇中腹地,西陇海兰新线的经济带段,用便利的交通为依托,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带动经济发展,着眼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白银市扩大辐射范围,积极主动的联系陕西、宁夏。青海、西藏、青海和新疆,走开放开发之路,形成良好投资环境。
3.3发挥独特的旅游优势
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地方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标志,也是一个绿色无污染的产业,要把白银的经济与旅游业挂钩,充分利用白银得天独厚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会宁县红色旅游胜地、靖远县是丝绸之路的一带段、景泰的黄河石林等等,形成系统化 、产品化、品牌化、城线、面状分布的景区。还有要把尚处于待开发和半开发状态的景点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在旅游业中打出文化品牌,使旅游和文化相关的产品得到充分开发。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的整合旅游和文化资源,发挥地方特色,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使旅游和文化产业化、品牌化。
3.4要重视教育问题
在21世纪的今天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教育水平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高度,因此科技与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人才的竞争。相对于全省而言,白银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这就说明白银市很重视教育活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另一方面,白银市要留住高层次人才,设施有利的人才引进措施吸引白银有影响有作为的青年才俊回家乡创业,以创业带动片区的发展。
总之,白银市作为西部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典型代表,要实现转型,要从多角度、多渠道中实现,是一项长期的、关系社会未定团结的重要问题。我们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和谐社会为要求,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走出一条甘肃特色的资源型城市转移道路。 (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1] 周多明.白银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迫在眉睫[J].中国经贸导刊,2003(12)
[2] 魏秀鸿.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与探索[J].资源·产业,2003(05)
[3] 朱训.白银市在转型中前进——关于白银市推进转型的调研报告[J],中国矿业,2005(07)
[4] 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优惠政策的通知
[5] 魏秀鸿.加快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实践与探索[J],资源·产业,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