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给广播一个新的定义

2015-05-30 21:08胡云杰
中国广播 2015年11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边界广播

【摘 要】媒介融合时代,媒介的边界日趋模糊,人们对一些传媒基本概念的理解和使用出现混乱。本文提出:如果一项传播,通过并且仅通过声音(信号)的统一生成与大量即时复制而达成,那么我们就称之为广播。本文以此作为广播新的定义,并与传统的《辞海》对广播的定义进行比较。

【关键词】媒介融合 边界 广播 定义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大家引用最多的广播定义来源于《辞海》。它是这样表述的:“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向广大地区播送音响、图像的节目,统称广播。按传输方式,可分为无线广播和有线广播两大类。只播送声音的,称为声音广播,亦简称为广播;播送图像和声音的,称为电视广播,简称电视。”目前很多辞书、专著、教材都直接使用这一定义,或在此定义基础上略作改动。①

很显然,广播这一词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狭义广播,也就是前面表述中提到的声音广播。单就声音广播而言,笔者认为,上述定义,有优点也有不足之处。最大的优点在于把握住了广播的媒介形式——声音,不足之处在于对广播媒介生成与变动的描述略显简单粗放(仅采用“播送”一词)。

这里,笔者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广播定义,探讨广播定义,一方面是想厘清广播的边界,另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广播的认识。我试图这样表述广播的定义:如果一项传播,通过并且仅通过声音(信号)的统一生成与大量即时复制而达成,那么,我们就称之为广播。

怎么理解这个定义?

第一,广播属于传播。

广播是传播活动的一种类型。这是从不同的媒介形式以及不同的媒介生成变动模式出发,对现实生活中纷繁复杂的传播活动进行区分而凸显出来的一种类型。传播是更广的概念,报纸、电视等传播,也是从这个角度划分的类型。

第二,广播借助声音传播。

传播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根据维基百科,媒介最早是指让双方发生关系的联系人或事物;现代的基本含义,媒介是使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物质。本文所称的媒介,指的是后者,也就是使传者和受者发生关系的物质及物质的运动。

广播的媒介形式是声音(包括声音的生成、存储、传输、播放等)。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形式、唯一载体。“天空没有留下痕迹,鸟儿却已飞过”,这句话用来形容广播很贴切。有无痕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已经飞过。靠什么飞过,靠翅膀。声音就是广播飞翔的翅膀。没有声音,就没有广播。

广播不同于其他传播。其他传播,可能拥有多样的媒介形式和表达手段,如报纸图文并茂,电视有声有像,网络更是几近全媒。而广播,除了声音,还是声音。广播对所有的声音开放,同时,排斥一切非声音。声音是广播的全部法宝,又是唯一神器。声音给予广播一切。广播时刻受声音的制约。电台的一切工作围绕声音进行。听众之所以被称作听众,是因为他(她)听广播的声音。

第三,广播有两个主要阶段。

我们把广播传播所借助的声音称为广播音。围绕广播音的生成,广播有一个多主体、多情境、多阶段、多行为的过程。其中,统一生成和大量复制两个阶段,对于我们把握广播特别重要。统一生成,我们通常称为播出;大量复制,我们通常称为收听。我们可以把统一生成前所做的声音采集、录制等工作看作是一种准备,把统一生成后的声音信号传输理解为一种过渡。在统一生成阶段,行为的主体以电台为主,由电台进行广播音的组织、结构、生成。其行为的结果,也就是统一生成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广播母音(简称母音)。在大量复制阶段,听众加入进来,成为行为的主体之一。复制的结果,也就是听众收听到的声音,我们称之为广播子音 (简称子音)。母音与子音,是最重要的两种广播音。母音是广播的初始媒介;子音,是广播的终达媒介。

第四,何为统一生成?

首先,统一生成是相对于其后的分散复制而言的。母音与子音,一个是母本、本源,犹如手写的原件、付印的红样;一个是复制、次生版本,犹如复印件、印刷件。子音可以有无数,而母音只有一个。其次,统一生成意味着对不同种类、不同内容的声音进行统一的组织、结构、生成。统一生成的母音必须具有一定的整体性、连续性,结构上是一体的,逻辑上是自洽的,包括内含的情境、角色关系、思想感情等方面都是“自圆其说”、自成体系的。最后,母音的生成总是指向子音的复制。为兼顾大量不同时点、不同情形、不同诉求的复制,母音必须具有清晰的、稳定的、连贯的、一致的面貌。而子音,并不担负完整复制以保持母音整体性的义务。

第五,什么是复制?

这是正确理解广播的一个关口。首先,要明确,母音在前,子音在后,子音与母音具有渊源关系,母音是子音的全部生成依据,子音是母音的全部目的和唯一指向;其次,最重要的是,子音在传递意义、达成传播所必需的声学特性上具有与母音一致的品质、功能,在听众可识别的范围内,子音足以并且纯粹只传递母音所蕴含的意义;最后,子音与母音是不同的声音个体,两者虽具有意义上的一致性,却也不排斥两者在其他多方面的差异性,如:生成地点、长度、音量、清晰度、完整性等。需要强调的是,在这里,复制不是一个瞬间动作,而是从开始收听到收听完毕,让声音持续生发的行为状态。严格地说,复制与收听还是有细微区别的,不能划等号。复制的意义是生成子音,从启动、保持、调节到结束,属于生产性行为。而收听的意义,除了接收信号、生成子音外,还包括听众对子音负载信息的接受、理解、反应,以及由子音带来的生理、心理体验,偏于消费性行为。虽然这两个行为几乎交织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另外,我们平时听广播,有时候是自己打开收音机听的,有时候却是在某个环境下被动听到的,比如校园广播、列车广播、过去的广播大会等。这个就属于收与听分离的情形。

第六,怎么才算是“大量”?

大量是定性描述而非定量描述。首先,我们要理解这个“大量”产生的基础、背景。广播在覆盖范围或网络链接开放范围内,面向所有终端、每个个人,除此之外,别无规定性。一般来说,针对同一母音的任意一个复制行为与另一个复制行为之间彼此是分散、孤立的,无群体、集体的联系。一个终端的复制,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不排斥另一个终端的复制。如果复制是听众行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到,电台对听众的复制始终持开放、包容、欢迎态度。广播无任何分级和注册制度。一位老人可以听少儿节目,一个小孩也可以听老年节目。就听众自身而言,复制也是自由的,他可以打开听或关闭不听,可以听这个频率或那个频率,听的时间可以长或短。而且,在空间上,听众的复制可移动进行。子音的规模达到“大量”,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其次,要关注到,电台在政策允许、技术支持的前提下,总是竭力追求子音生成数量、长度的最大化。最后,必须承认,子音生成的数量、长度事前既无法预测,事中、事后又难以精确测量。所谓“大量”,终究只是带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评估,即使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统计科学。但这一点在广播与互联网融合后有了很大的改变。

第七,如何理解即时?

即时是广播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所谓即时,是指实时、现时、现在、当下。以无线广播为例。无线电波在自由空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每秒30万公里。这个速度,地球表面任何远距离的传播,所需要的时间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广播传播的达成,对母音进行复制,生成子音,这是在一瞬间完成的。也就是说,虽然母音在前,子音在后,但子音与母音基本上是同步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从传播的情境剥离来看,广播剥离的是空间,未剥离的是时间。广播的传与受是共时的。

我们再回头来将新的定义与《辞海》的定义进行一个比较。

1.《辞海》的定义技术色彩浓厚。其中有“通过无线电波或通过导线”的描述。毋庸置疑,广播是一种典型的技术产物。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广播虽依赖技术,却并非依赖固定不变的技术。从根本上讲,广播是一种传播活动类型,是一种传播方式,技术只是这种传播方式的支撑。一定的技术有可能既支撑此类传播,又支撑彼类传播。而且,技术不断发展演变。广播实际上也在不断地吸纳、应用新的技术。特定技术不应成为广播的固有特征和标志。因此,没有必要在广播定义中对特定的技术形态进行描述。本文对广播的定义即淡化了这一色彩。

2.《辞海》的定义说:广播“向广大地区”播送。笔者认为,广播的“广”在于子音生成的数量大,在于与此相联系的听众的规模大,倒并不一定在于听众分布区域的“广”。社区广播、公共场所广播等能说明这一问题。因此,本文的定义没有采用这种说法。

3.《辞海》的定义用“播送”一词对广播声音的传递进行描述。“播送”从字面来看,具有单方面、单向度的色彩。本文的定义用“生成”与“复制”两个动词,反映了广播传播多主体、多行为、多阶段的特点,描述当更为客观、全面、科学。

4.《辞海》的定义没有明确广播的“属”。本文根据“属+种差”的定义方法,首先明确广播的“属”为“传播”。其次,从两个方面描述广播的“种差”:一方面,广播拥有特定的媒介形式,即声音;另一方面,广播拥有特定的媒介生成及运动的模式,即声音的统一生成与大量即时复制。作为一种传播,广播的传者可变化,受者可变化,目的可变化,内容可变化,技术可变化,终端可变化,情境可变化,而永远不变的是“声音”这种媒介形式,是“声音的统一生成与大量即时复制”这种模式。这是广播最基本、最核心、最紧要的特征,是广播之为广播的本质所在。依靠这个特征,广播得以与其他传播显著地区别开来。

应用本文给出的广播新定义,我们可以进一步探讨广播的外延问题,特别是数字广播、网络广播、手机广播、微电台、播客等新形态是否属于广播的问题。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与时俱进看广播》一文中已有详细阐述,在此不作赘述。②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之声)

(本文编辑:吕晓虹)

注 释

①周小普 《广播定义溯源辨析》,载《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3年第3期。

②胡云杰 《与时俱进看广播》,载《新闻前哨》2015年第6期。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边界广播
拓展阅读的边界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论中立的帮助行为之可罚边界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最早的无线电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