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爱明
【摘要】 论文从分析军事通信军民融合基础开始,提出了基础设施建设、业务保障能力建设、通指装备保障建设及人才建设等重点领域融合的方式方法,并就如何搞好融合保障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考。
【关键词】 军事通信 军民融合
一、军事通信领域军民融合建设条件分析
在军队建设的各系统各领域中,信息通信军民融合建设的比较优势明显,表现在既有过去建设的实践基础,又有当前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还有信息技术军民通用的天然本性。
1.1军民合建通信的丰富实践
建国以来,军民合建通信网络取得巨大成绩。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通过“军依民”合建方式,建成纵横贯通的国防长途有线电通信网。1969年开始,“民依军”合建成覆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电缆干线网。1994年启动的军民合建光缆干线网工程,建成“八纵八横”光纤干线骨干通信网。
合建軍用CDMA移动通信系统。近些年,军队依托国家通信网建成军用CDMA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在公众网覆盖的地方都可以实现顺畅通信。军用手机在冰雪灾害、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等重大任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卫星通信领域军民共建共享。军地合作共建卫星、互换卫星通信资源、租用商用转发器等共建共用模式,既大幅节约成本,又有效提高了军事通信能力。
通过长期的合作,军地围绕军事通信能力共同建设,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一些宝贵经验。
1.2国家和地方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极大提高,形成了雄厚的信息产业的基础。
构建覆盖广、容量大的信息基础网络。截至上世纪末,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以“八纵八横”为主的国家干线光缆传输网络,又经十多年建设,到2014年底,我国光缆线路长度达到2千万公里,其中,长途光缆线路92.5万公里。省内干线网络全部覆盖地级以上城市,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93.5%。为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去年国家又建成成都等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全国互联总带宽大幅增长近50%,达到2450G。
无线移动网络快速发展、技术领先。我国移动通信网络建设重点从2G向3G、4G全面转移,并大规模部署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众多创新的TD技术。各运营企业大规模升级3G网络、部署4G设备。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LTE-TDD已经在全国300多个城市开展了实验,总的实验基站数量超过2.5万个。估计到2015年底,4G基站将达100万个,客户达2.5亿。
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效益规模稳步提升。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企业个数超过5万家,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企业1.87万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3.8万家我国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占全球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
国家和省级地方政府建有体系完备的电磁频谱管理机构和力量队伍。据统计,各省无线电管理系统专业技术力量约150人以上,配发固定监测站,移动监测车、便携式频谱监测仪等设备,坚持每天常规监测及台站执勤。
二、军事通信军民融合建设重点领域
依托国家信息产业来提升军事通信能力建设,要选择那些建设条件好,能力提升效果明显的领域,以充分借助和挖掘国家与地方优势的基础设施、人才技术、装备产品等资源,提高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2.1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光缆通信网建设管理的军民融合。我军当前的网络能力还难以有效支撑维护国家利益需要,通信容量、覆盖水平、技术性能等要有较大的提升。可搭载《“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这一平台,依托地方提升军事网络能力。军事通信网覆盖能力方面,凡是民用光缆网能够达到地方,通过合建或租用的方式达成军事通信,而不必另起炉灶。骨干光缆网扩容方面,在做好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军队向地方提出性能需求,交由地方实施。线路维护方面,将城际光缆和其他与地方同线路的光缆交由地方代维,巡线护线抢修抢通任务交给地方,以节约兵力;其余线路维护也尽可能采取招收文职人员的方式来组织实施。
军事卫星通信的军民融合。卫星通信覆盖面广,距离远,容量大,质量好,可靠性高,灵活机动,是军事通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频率轨位资源有限等种种原因,发射专门军用通信卫星的难度比较大。可以充分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拓展卫星通信军民融合建设的方式方法。如,军地共同出资研制卫星系统,既可以节省成本,军队还可以独立使用管理自己的载荷;军队出资租用商业通信卫星转发器,可以快速获得通信容量;军队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军事专用载荷搭载在商业卫星上发射,可以有效减少研发费用,缩短能力形成时间。
移动通信军民融合。目前,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和众多创新的TD技术已经正式进入商用,5G研究工作已经全面启动。军队可以借这次移动通信快速发展的东风,及早作为,主动融入,提出需求,解决好自己要做的安全保密、组网运用等问题,努力实现移动通信能力的高效提升。
2.2业务保障能力军民融合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发展,通信兵职能任务由单一的通信保障向综合信息服务支撑拓展。有效利用国家雄厚的信息产业基础,快速形成新型业务能力,是通信兵转型的重要方式。
对传统业务的接替补位。可以将地方力量能够维护的线路全部交由电信运营商,军队少量出资予以补偿。依托地方电信运营商组建民兵预备役部队,承担战时和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光缆线路维护、短波通信、卫星通信、移动通信等支援保障任务。扩大军队保障社会化范围,将军队非公务电话保障任务交给地方,走商业化的路子,节约军用电话保障资源。通过传统保障业务向地方的转移,可以大量压缩人力财力,为组建新型业务开展提供空间。
加强电磁频谱管控。可借鉴已有经验,依托省级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成系统成建制组建民兵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部(分)队。平时就将地方执勤力量纳入战区执勤分队,引接地方无线电监测网,共享地方频管数据库资源。战时经动员执行作战电磁频谱管理支撑保障任务。
2.3通指装备技术保障能力
推进通指装备保障军民融合,主要在节约成本,提高效率上下功夫。在通指装备的研制上,尽量采用地方已有的成熟技术;在通指装备的生产上,尽量采用军民通用的标准化产品;通指装备保障维修上,借鉴美军合同商上战场的做法,组织军地联合保障,即建立区域化装备保障基地,依托承研承制单位组织大修中修和远程技术支撑保障;通指装备的仓储物流,在做好安全保障的前提下,可交给地方公司实施完成。
2.4军事通信人才建设
将军事通信人才军民融合建设纳入军队人才培养体系统一组织,考虑到军事通信对人才的特殊要求采取一些灵活方法手段。软件开发人员,技术能力水平要求非常高、数量规模需求量比较大,军队自己培养或通过国防生培养都存在周期长难度大的问题,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大唐电信等国有企业,拥有研发经验丰富的技术团队,平时可以通过“外包”等市场运作方式来“使用”这些技术力量,非战争军事行动或战时可以通过动员征用的方式来服务部队。信息安全防护人员,特别是顶尖级高手,可以放宽条件从地方征招入伍,或高酬悬赏“购买”其技术服务。
三、加强军民融合建设保障
3.1建立建全常态化的体制机制
过去军民合建通信时都建立了一些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较好的保证了任务的完成。问题是这些项目大多是局部性、临时性的,管不了长远。2014年2月,中央网络安全与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为推进信息通信军民融合建设提供了最权威的制度保障。可下设“信息通信军民融合办公室”,专职负责军民融合的信息互通、需求论证、工程建设、组织协调等任务。与之相对应的,各战区和军兵种可与相关省(市)电信管理局、三大电信运营商省级公司、相关电子信息企业建立融合办公室,接受“信息通信军民融合办公室”业务指导,具体负责本区域、本部门、本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的组织管理协调工作。
建成横向衔接、纵向贯通、顺畅高效的工作机制,集中行业领域全体力量,推进军民融合深入发展。一是建立与完善联席办公机制,交流通报军民融合相关信息,研究决定重大问题、协调处理相关事宜,组织重大建设的联合检查、审核、评估等工作。二是建立和完善军事需求形成、评估和论证机制,加强需求信息的集中审核、汇总融合。三是建立与完善资源共享机制,坚持与发展当前工信部实施的目录发布的做法,进一步汇集整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科研立项、产品攻关及人才、设备、产品信息,向军方主动推送;总部、战区、军兵种的相关部门定期发布所需产品与技术指南目标。
3.2统一的技术标准
推进军用信息通信技术标准瘦身。美军特别注重民用标准的采用,只要有能用的民用标准,就不制定新军标,省时省力两全其美。因此,在信息基础网络建设、网络运维管理、指挥信息建立、信息安全防护、电磁频谱管理及通指装备保障等领域,民用标准能满足需要的就尽量采用民用标准,减少不必要、可有可无的军用标准。
3.3完善细化促进融合的政策法规
细化促进信息通信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的政策。通过财政补助和金融支持、军民融合贴息贷款等措施手段,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到军民融合发展需要的投资上来。细化出台对促進军民关键技术力量联合攻关、优势技术双向转化运用、重要产业发展的扶持税收政策,引导国有、民营企业和研究院所进入军事信息通信建设领域。给予适当利益损失补偿。三大电信运营商因为通信网络、运维管理要兼顾军事需求,国家和省线无线电管理单位承担部分军事频管任务,等导致其自身利益损失,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予以适当补偿,激发地方政府、军事部门和相关企业推动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细化军事信息通信领域军民融合建设的法律规范。国家层面加快推动《军民融合促进法》的立法工作,作为实施军民融合战略的基本法律遵循。结合信息通信领域的特点规律,结合过去在军民合建光缆、合建军队移动通信、依托国家和地方组建预备役电磁频谱管理力量及通指装备研制生产保障的基本经验,出台与细化军民融合法律规范,使之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