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明静?郝璇
摘 要:禅宗美学思想对现代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在进行现代居住空间设计时,要“以简约取代繁杂、以自然取代造假、以宁静取代喧嚣”。在禅宗美学具体运用到现代居住空间设计时,要通过“选材、用色、用光、室内陈设”创造出具有禅境的室内空间,使禅宗美学的核心思想和审美价值观与现代居住空间设计观念得到完美的融合。
关键词:禅宗美学;居住空间设计
一、禅宗美学的概念
(一)禅与禅宗
“禅”最初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进而发扬光大。其是由梵文“禅那”音译而来的,意为“静虑”、“思维修”,本意是安静的思维,但是此思维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而是达到心神宁静状态的冥想。
根据《五灯会元》中“拈花一笑”的故事记载,古印度的迦叶尊者被尊为禅宗的开山祖师。禅宗由菩提达摩传入中国,至六祖慧能达到鼎盛。禅宗最明显的特征在于信仰者力求心灵的解脱,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讲究通过个人修行和自身实践参悟达到顿悟的境界。禅宗教派融会贯通了中国儒释道三教的思想精华,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对中国的文学和艺术创作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禅宗美学
顾名思义,禅宗美学是在禅宗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思想,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禅师以及受禅宗影响的士大夫、文人等的审美活动。禅宗思想在悠久的历史时期里逐渐渗透到了广大民众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日常生活,从而不断影响着诗人、画家和文人学士的艺术创作、文学创作和审美活动。禅宗美学是对人类审美形成的价值生存的哲学思考,因此属于艺术哲学的范畴。
二、禅宗美学在传统艺术中的体现
(一)禅与诗
禅与诗的关系是中国诗史上一个显著的文学现象,融禅与诗,以诗说禅,二者交相辉映,产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禅诗作品。禅修者的禅悟经常通过诗的方式来体现。王维、常建、苏轼、黄庭坚等都是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诗人,其中尤以王维受禅宗影响最深。“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人以动写静,以动衬静,描写了诗人在春夜深山中参禅悟道的情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的诗体现了禅宗万物相通的思想,表现了诗人在自然中达到的空灵的禅修境界;苏轼“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则将禅宗的思维方式与诗紧密结合在一起。
(二)禅与画
禅宗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这种修行方式要求人们直接体验事物的本质。一般佛教派别提倡修心养性,往往通过佛教经典教化信徒,从而达到悟道的境界,而禅宗则主张抛弃经典和言传身教的修行方式,提倡单刀直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注重“顿悟”在修行中的作用。这种明快、直接的修禅方式,在禅宗美学中表现为在艺术创作中去除一切不必要的修饰,通过简洁、纯粹的设计达到空灵境界的享受,其对中国画创作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国画“重意轻形”的创作理念。在这些深受禅宗影响的画作中普遍体现了重实质不重形式、重意念不重现实、重悟性不重理性、重素简不重繁杂的风格。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梁楷、马远、徐渭、石涛。梁楷《泼墨仙人图》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泼墨写意人物画,整幅画抛弃了传统绘画方式,由泼墨方式创作而成,画风粗犷含蓄,没有对人物进行严谨细致地刻画,风格极简到极致,但是仙人袒胸露怀、憨态可掬的形象却跃然纸上。这幅画集中体现了禅宗美学追求简洁、不拘泥于形式的创作风格。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徐渭的《墨荷》、石涛的《观音图轴》都是这类画作的代表。
(三)禅与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留下了许多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园林佳作。园林的建筑风格体现了设计者的精神追求和审美体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深受禅宗思想影响的文人和士大夫们,将自己对禅宗的领悟融入到园林艺术的创作之中,通过寄情园林山水达到禅宗思想与自然之美的契合,他们通过欣赏园林之美回归自我,完善人格,平衡精神。受禅宗“空”观影响,文人士大夫们通常通过造型各异的回廊、花墙等将园子分割成一个个小园,并通过植被、假山等的遮掩,营造出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意境,达到触景生情、明心见性的目的。苏州拙政园、留园、狮子林是这类园林的杰出代表。
三、禅宗美学对居住空间设计的启示
(一)用简约取代繁杂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现代人们居住在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现代居住空间设计中造型复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设计师往往为了吸引眼球设计一些造型复杂但是功能有限甚至无用的结构,其结果往往是导致室内充斥着各种繁杂的艺术造型,虽然视觉上给人一种光彩夺目的感觉,但是去掉艺术设计上喧嚣夸张的外衣后,缺少了禅宗澄明高远的境界和那种平静自然的心灵归属感。禅宗美学主张用简约设计取代繁杂夸张,秉持“易简不易繁”的原则,在设计中尽量采用简洁的线条勾勒物体的形状,去除设计中繁杂冗余的装饰性元素,以最简约的设计来达到内在的需求和身体的舒适,在这种轻松、纯粹、自然的生活状态中,人们的精神得到放松,被束缚的心灵也得到释放。
(二)用自然取代造作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为了设计而设计的斧凿痕迹明显,有些设计造型奇特但是忽略了材质本来的自然美,也忽视了物为人用的设计原则,而这恰恰与禅宗追求自然、崇拜实际的精神相违背,也是与禅宗美学的宗旨格格不入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禅宗美学追求“巧夺天工”,充分运用自然材料原有的特质,设计要从客户内心深处的体会出发,真诚地面对客户真正的需求,摒弃不必要的矫揉造作的造型,通过材料间的不同组合,达到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效果。
(三)用宁静取代喧嚣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机动车辆数量的急剧增长,人们不得不面对日趋喧嚣的城市环境,喧嚣的环境又进一步造成人们内心的烦躁与焦虑不安,整个社会也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因此对于宁静环境的向往促使人们想方设法远离城市的喧嚣,追求大自然的宁静与安逸。当然,禅宗并不是要求人们远离尘世,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而是通过追求内心的平静,达到心境的高洁与明净,而这才具备了审美的前提。只有排除心中杂念和欲望,回归内心的平静与祥和才能更好地体会宇宙万物的本质与内涵,达到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禅宗美学就要求在居住空间设计时去营造一种宁静祥和的环境,达到闹中取静的效果。
四、禅宗美学在居住空间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一)选材
根据禅宗美学的特征,在当代居住空间设计中,应注重人与空间、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对于材料的选择,应尽量选用天然质朴的材料,如原木、竹子、天然纹理的石头、蒿草、石板、布等,对材料的运用以忠于自然,忠于本质为基本原则,“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见唐王维:《山水诀》。]”,可以通过材质的重组营造出具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的禅境空间。设计中应合理利用各种材料的形态、纹理、材质等天然特性,尽量保持原汁原味,少加粉饰,用材料的天然质朴烘托朴素、简洁和单纯的意境,达到返璞归真的效果。这种材料的天然之美在岁月的流逝中不仅不会黯淡,反而会因为岁月的沉淀而体现出超出表象的宁静隽永而熠熠生辉。
(二)用色
色彩是视觉审美对象中最为直观、也最易引人注目的,因此对色彩的运用是室内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合理利用色彩不仅可以赋予设计鲜活的生命力,更可以烘托氛围,营造意境,充分体现设计师的设计语言。而禅宗美学自然就要求用禅宗的色彩作为用色的基础。禅宗崇尚自然,因此多利用材料的天然本色就成为禅宗用色的原则。石板的青色、竹子的绿色、原木的褐色、蒿草的灰色,通过利用天然色可以烘托自然、和谐、纯净的氛围,体现出色彩的纯净之美,使人的身心能够达到融入自然的感觉。在具体设计时,结合室内风格、面积、采光等各种因素,选定整体格局色调,色彩运用遵循纯而不驳的原则,通过色彩的运用烘托设计师想要达到的意境。
(三)用光
在室内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光影的控制来营造出这种静寂空灵之美。通过光的投射,在室内产生虚实相应的斑驳光影变化,使得室内空间充满生机感,室内空间的生动轮廓油然而生,营造出奇妙祥和的氛围。在室内设计的用光上,应该遵循质朴、简洁、柔和的原则,综合运用自然光和人工光源,使二者相关交融,丰富室内空间层次感,达到强化视觉感受的效果,呈现出禅宗美学动静结合的意境。首先是合理引入自然光。这点在中国的传统民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自然光线通过造型各异的花窗投影到室内,形成了斑驳的光影效果,让整个室内空间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可以合理利用窗户的采光功能,将光引入室内空间,使其产生层次分明变幻的光影,增加空间的深邃感和意境效果。其次是合理设计人工光源。通过对灯具造型、布置方式、色彩、照明方式、亮度等的不同搭配运用,利用光的阴暗、虚实对比和光影的变化,配合室内空间的其他要素进行综合设计,创造出具有禅境的室内环境,带来丰富灵动的视觉效果。
(四)陈设
陈设是室内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室内陈设和装饰往往能对整体设计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合理设计室内陈设对于营造禅宗美学氛围具有重要的意义。室内陈设品主要包括家具、绿植、灯具、装饰品等。根据禅宗美学的精神实质,一般采用简洁、质朴、造型优雅、材质天然的陈设来营造禅意的空间感受。在室内装饰陈设中,贵精不贵多,可以考虑采用抽象性和隐喻性较强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营造含蓄、内敛的幽玄境界。禅宗提倡亲近自然,因此绿植在陈设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合理布置绿植不仅能增加空间的禅意,而且能起到分割空间、点缀空间的作用。如将稀疏的竹林植于室内形成朦胧的分割界面,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此外通过山水的布置,可以突出空灵、纯净的禅意境界。
参考文献:
[1][日]铃木大拙著.禅思想史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2]皮朝纲.禅宗美学思想的嬗变轨迹[M].北京:电子科技出版社,2003.
[3]彭肜.“妙悟”禅宗美学的核心范畴[J].宗教学研究,1999,01:86—90.
作者单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