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洗浆

2015-05-30 10:48:04梁尚端
农村农业农民·A版 2015年11期
关键词:皂角竹筐皂荚

梁尚端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文人们好追文,常用浣衣、浣纱说明洗衣。《诗经·周南·葛覃》:“薄浣我衣。”清代诗人黄景仁《山铿》诗:“沙边少妇来浣衣,稚子自守林间扉。”

在民间,过去人们洗衣首先要“淋灰水”,就是用一个大木盆或陶制瓦盆,上面担两根木棍,木棍上面放一个竹筛或竹筐。竹筐或竹筛中心铺一块席片或粗布,免渗杂质,然后把锅灶里的硬柴灰、豆秆或芝麻秆灰倒在竹筛里,用手扒拉一个小窝形,兑上水。淋下来的灰水呈暗红色,将脏衣服、被单等放在盆子里泡过后,在搓板上洗濯。领子和袖子洗不净时就用皂角,将一头砸碎,在领和袖上下擦几遍,搓一搓,水里一涮,洗得干干净净。

过去人们穿的衣服都是用纺车纺或用织布机织的,没有化学成分,所以衣服、被单晒到半干时,还要浆一浆,使之硬挺、离腻、好洗。用糨糊兑上水,搅匀之后把衣裳、被单放在盆子里,抻开、按按、擞擞、揉揉,使之泡润、浸透。晒到七八分干,平叠之后,放在槌板石上用棒槌自然翻捶,然后搭在绳子上晒干,一展平洋,棱四棱正。正像戏剧里花旦出场时所说的那样:整清布杉,四角缀上秋叶,银扣子套它一圈,穿上俏啊,俏啊,衣裳洗哩干干净净,浆哩格格整整,捶哩板板声声,穿上呼呼隆隆。

人们洗衣“淋灰水”用皂角很有科学道理,硬柴、豆秆含有大量的碱分,是化学变化,而浆衣则是物理变化。元代诗人方回在《桐江续集》中说:“败絮熏还曝,粗絺洗更浆。”意思是说破烂棉絮熏还要晒,竹器细葛布洗又浆。皂角即皂荚,方回的《简杨华父》一诗中有“何如觅皂角,浣濯暑服腻”,也是说的用皂角浸泡液洗衣服。《南齐书·刘休传》中记载:刘休的妻子在宅后开了一个杂货店,亲自上柜台出售扫帚、皂荚一类的卫生用品,可见用皂荚液作洗涤剂在南齐时已经通行,算来有1500多年历史。

《辞海》上说:皂荚产于中国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荚果富胰皂质,用以洗丝绸及贵重家具,不损光泽,且可入药。

从淋灰水、皂角,到肥皂、洗衣粉,再到无磷洗衣、干洗,洗衣这项和人类生活密切的活动,经历了革命性的变革,昔日的洗浆这一民俗事象已不复存在,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猜你喜欢
皂角竹筐皂荚
皂荚树下
高台镇皂荚树
绿色天府(2023年10期)2023-12-05 09:30:32
皂角树下
爷爷的竹筐
快乐语文(2020年26期)2020-12-04 16:11:21
旋转的欢乐,旋转的爱
科教新报(2020年40期)2020-12-03 05:56:56
皂角树下
村山奶奶家的竹筐
乌鸦与皂角
前卫文学(2016年3期)2016-07-01 09:55:12
往事
菜饭合一 简单午餐
饮食科学(2009年7期)2009-09-17 08: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