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堵住与作者对话的嘴

2015-05-30 21:58孙延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5年11期
关键词:杨开慧经验文本

孙延新

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列举出的多重对话中,缺少了最核心的一项——与作者的对话,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结合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及经验进行,只有做到与作者的深入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阅读作者对话多重对话小学语文课标中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所列举出的多重对话中,没有最核心的一项——与作者的对话,或者说,没有把这一对话做为显性项目提出来,这容易给广大语文教师一定的误导,算是一个不小的遗憾。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弄清作者“想要说什么?”因此,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时,必须结合作者个人生平、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以及作者的思想和经验,只有做到与作者的深入对话才能实现对文本的准确解读。

一、与作者对话,要了解其生平

每个能出书的作者,都有其不平凡的经历,他们的经历,是铸就他们优秀作品的巨大内因,是作者生活经历的艺术凝练,是会在一个甚至多个角色里影射自己的。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通过故事中角色来体现的,甚至于写的就是自己,如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三部曲,主人公虽然是阿廖沙,但影射的其实就是他自己的生命历程。因此,阅读文本前先读作者,了解高尔基从生活底层走向革命道路,寻找真理、追求光明的历程。在此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进行品味,会增强分析文本、体会内在思想的主观能动性。

二、与作者对话,要熟悉其环境

这里说的环境是指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作者所处时代的环境,是影响其作品风格走向的外因。有时为了隐晦地抨击自己所处的生活及社会环境,利用其文学作品实现这种目的,这是很多作者的一贯做法。经常用到这一做法的我国有如鲁迅先生,外国的如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以童话般的表现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观点,用高超的讽刺手段和虚构却又有现实意义的离奇情节,深入地剖析了当时黑暗的英国社会,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和丑恶,并有力抨击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危害。然而,这部作品却在当时被定性为儿童文学,却不知作者的良苦用心。因此,要有效而又准确地阅读此类作品,真正深入到作者的内心,非熟悉其生存环境不可。这就要求不仅学生要对历史环境有所了解,教师本身也要做好功课,以便有利地引导学生。

三、与作者对话,要领会其写作经验

每位作者创作的作品,都有其可大书特书的经验,这种经验,如果直接被被我们拿来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那么作用是非常巨大的。如老舍的处女作《老张的哲学》,就其本人讲述,写的时候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文字呢,还没有脱开旧文艺的拘束。这样,在故事上没有完整的设计,在文字上没有新的建树,乱七八糟便是《老张的哲学》。抓住一件有趣的事便拼命的挤它,直到讨厌了为止,是处女作的通病,《老张的哲学》便是这样的一个病鬼。现在一想到就要脸红。可是它也有个好处,而且这个好处不容易再找到。它是个初出山的老虎,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怕……”

这是作者的写作经验,这种经验,不读作者,不与其对话,是得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时,要带着这种经验体会文本,则更能与作者在心灵上形成共振。况且,阅读的最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写作,或许这些大家总结的精华,瞬间就能激发学生灵感的火花,创作出许多可读性的作品。

四、与作者对话,要感悟其感情

一些经典的诗歌、词曲,无不洋溢着复杂而又充满浪漫主义情调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在与文本对话中领会,更为重要和直接的是,读懂其本人,对话其心灵深处,这对阅读大有裨益。

如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这本是一首写男女爱情的词,陈毅在《赠缅甸友人》里对它进行了改造,化为“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输入新喻的词句,用来抒发中缅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落落自然,适度合体。在原本就很唯美的诗句中加入了陈毅元帅的真情实感。

又如,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这首词是写给李淑一的。词中的“柳”指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烈士,他因坚决反对党内和根据地内已经发展起来的“左”的错误方针和政策,被撤销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职务。1932年9月,柳直荀在湖北监狱因肃反扩大化被错杀,时年34岁。骄杨,指毛主席的夫人杨开慧,1930年,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湖南军阀把对朱、毛红军的仇恨都发泄到杨开慧身上,悬赏追捕。后因杨开慧潜回板仓看望母亲和孩子,被军阀密探发现后被逮捕。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于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年仅29岁……如果单从文本对话入手,教师也许会从“谐音双关”这种修辞方法中大讲特讲一番,赞美作者的用笔之绝,但是最容易忽略了其中的情感层面,而这恰恰是阅读和写作的灵魂。所以,一定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领会作者当时失去亲人的悲伤情感,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

阅读教学中几个多重对话,最不该缺失的就是与作者的对话,不仅不能缺失,而且应该更加重视。所以课标的此处内容应该做一下修改并阐明相互间关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作者、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是学生与作者、编者、文本进行有效对话的引导者,前提是,教师已经事先与各要素进入过深入对话。与文本的对话,是重点;与学生的对话,是过程;而与作者的对话,是核心!”

参考文献:

[1]汪介之.伏尔加河的呻吟-高尔基的最后二十年.

[2][前苏联]A·A·安基波夫斯基.老舍早期创作与中国社会.

猜你喜欢
杨开慧经验文本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绵绵古道连天上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经验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保姆孙嫂:与杨开慧同甘共苦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