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苇
【分类号】J954
摘要:本文借助动画大师宫崎骏的长篇电影《千与千寻》,从普罗大众熟知的故事情节出发,在新精神分析的的一种思潮——自体心理学的语境中,将重寻客体、重建自体的过程在故事中生动和具象的表达出来。
关键词:自体 客体 破碎 重建
【中图分类号】G44
《千与千寻》是宫崎骏的代表作之一,获得了奥斯卡75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故事讲述了小女孩千寻随父母从城市搬家至乡间,在去新家的途中发生的故事。自体心理学,自1971年Heinz Kohut提出系统的自体心理学概念至今,已经发展了四十多年了,是精神分析中的新范式,通过重寻能够同调的客体,重建自体。而电影中千寻的名字失而复得的过程,恰恰就隐喻了这样一个过程。
一、自体的破碎,从千寻的名字说起:
千寻,全名荻野千寻,是故事的主人公——一个平凡、普通的十岁女孩,在人类世界的名字。父母在去新家的路上,贪婪地吞食了神隐世界的食物,变成了猪,为了能够在这个异世界里存活并救回父母,在白龙的帮助下,千寻和巫女汤婆婆签下合约,改名为小千。在这个异世界里,汤婆婆靠取走别人的姓名,使他们忘记过去,忘记自己,留下来做自己汤泉屋的工人。而一个个体的名字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和外在的物质世界的最初、最重要的联结,是自体认可的起点,是个人独特的身份渴求。名字被拿走、身体变得透明、在一个异化世界的迷失,这似乎暗合着人们在成长中面临着分崩离析的过去、不知怎么面对的现在和未知而不可控的未来时的“崩溃”时刻,似乎都隐喻着自体心理学语境中的“哭求的认可、自体的破碎”。自体被看作是一个人心理世界的核心,本能和自我都从属于它,一个可以反映物质躯体、精神自我的状态、潜能、能力和限制的总和的精神表象。破碎的自体无力、虚弱、没有生气,“令人焦虑的、恐怖的、完全令人动弹不得的自体破碎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个体自尊产生侮辱的情景中……”[1]千寻的名字被拿走了,幸好在小白龙的提醒下,千寻争取到了一个“千”字,在这个异世界里“千寻”变成了“小千”, “小千”要找回自己,漫漫的重寻之旅开始了。
二、自体的寻找,从爱和勇气说起:
“我为什么要给你工作?你看起来又笨又爱撒娇又爱哭”,这是汤婆婆和千寻第一次见面时说的话,活脱脱的刻画了人类原发性自恋中 “心理上的婴儿状态”。婴儿最初的自体感受是,自己和母亲(养育者)是不分你我的一体状态,当母亲(养育者)不可避免的离开、不顺从、无反应时,婴儿的一部分自体感受就会崩溃,体验着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破碎的幻灭感和消亡感。千寻发抖着,战栗着,按照小白的提示,一直重复一句话“请给我工作吧,请给我工作吧”,这是千寻在异世界生存的需要,也是人类自体寻求在世界上生存的需要,这种勇气来自小白爱的支持和鼓励,也来自自体寻求完整的需要。不管怎么说,小千开始了她在神隐世界里的日常生活,开始了她的蜕变过程。小千在无面男的帮助下接待了河川主人,无面男变出金子贪婪的寻求小千的注意,白龙帮汤婆婆偷印章而受伤,小千用河神给的丸子维系着白龙的命,用剩下的丸子让无面男从贪欲里脱离出来,一起踏上了有去无回的寻找钱婆婆的旅程。每个人都在寻找,寻找“爱”,或者说是寻找一个被理解、被需要、被同调、被共情、被接纳的自体客体,一个可以能够可靠的、确保核心自体发展为成熟的内聚性自体的、有反应的“环境”[2]。汤婆婆和儿子宝宝、无面男和小千、千寻和白龙,都是互为自体客体的体现。
正如故事中小玲说:“怎么会这样?”锅炉爷爷说:“你不懂吗?这就是爱”。小千的勇气、善意和无畏来自的就是爱的力量。小千归还了钱婆婆的印章,在和白龙乘风飞翔的时候,小千帮助白龙也想起了自己的名字“赈早见琥珀主”。 最终,父母恢复了原状,却什么也记不起来了。而千寻变成小千,又找回自己的姓名,她已不是那个懵懂、无知的少女了,其中的惊心动魄只有千寻自己知道了。
三、自体的修复,从三种途径说起:
破碎的自体,可以通过镜映、理想化、孪生进行修复。镜映是人类个体“被记得、被需要以及被欣赏的需要,这是一种积极认可的需要,对健康的自体发展至关重要。”[3]夸大性的自体受挫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养育者的掌声和敏感回应可以修复破碎的自体,如若不然,就只有等到爱情来临的时候,找到一个理解自己、欣赏自己的自体客体进行修复了。理想化也是在夸大性的自体受挫时,“婴儿尝试将绝对完美和力量注入初始对象,即成人,以此来维持最初的完美和全能感”[4],如果父母在童年的时候无法成为个体的理想化的自体客体,那个体可以在成年后发生的爱情中,从一个崇拜的、仰慕的爱人那里完成理想化,也能得到修复。最特别的是“孪生”这个途径,“孪生”是期翼在爱情里找到另外一个自己,一个精神上具有共鸣、情感上具有共感、自体上具有共生的自体客体。这种自体的修复方式是最轰轰烈烈的了,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不能共生,便只有共死,才能完成这种“孪生”了。
自然界中的生物,除了人类,没有哪一种生物能够体验如此深刻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来自最初全知全能的自体的破碎,剩下的人生旅程不过是对最初的完整自体的寻找和修复。小千是幸运的,她最终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千寻”、爱人白龙和父母;无面男是幸运的,因为小千为他留下的那一扇未关的门和钱婆婆最终的陪伴;白龙是幸运的,因为丧失了家园的他也找到了自己的姓名和千寻,有了精神上的归宿。
宫崎骏将千寻设定为一个10岁左右的女孩,大概因为10岁时候人的心智澄明、不贪、不嗔、不痴、勇敢、善良、无畏,似乎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在异世界里勇往直前、无往不利,最终获得幸福。成人的世界离那个澄澈的自己渐行渐远。“千”,成百才能上千,千寻,只有成百上千次的寻找,才能找回完整的自己,完美的自体客体,不再破碎,不再流浪。
参考文献:
[1] [2]Marjorie Taggart White&Marcella Bakur Weiner.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吉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2.5-57
[3] Heinz Kohut.自体的研究[M].纽约:国际大学出版社.1990.78-95
[4]David E·Scharff 重寻客体与重建自体[M].张荣华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9.9-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