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燕林
[摘要]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已不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上加入现代化教学手段已被众多教师采用,它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满足新时期教学目标要求。在新课改背景下,充分发挥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以便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起共鸣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1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领域都有着现代科技的身影,我们的教育也一直与时俱进,运用电教媒体技术为提升教学效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就能对学习活动有一种自觉的、积极的心理反应,增强探究事物的动力,对事物的深度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来自多方面,除了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外,教学手段也常常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原因,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地使用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例如,在教学著名动物小说家沈石溪写的《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对课文中“我正这样想着,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公羊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斑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航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就像免费享受一块跳板一样,它在空中再度起跳,下坠的身体奇迹般地再度升高”这段话想象有点困难。这时,笔者充分利用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展示新老斑羚这一壮举,斑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了困境,这充满了智慧,充满了勇气。学生看完后,无不对此感到震撼。
二、激发思维,答疑解惑
每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都不一样,有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距较大,无论教师如何启发,学生都可能难以理解,这时可以用电教媒体手段,对课文重要的语段,甚至深奥的内容加以理解。电教媒体能打破时空的界线,充分再现教学内容的精髓,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收到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故宫博物院》一文时,笔者把本课的重点定位为: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要想突出这个重点,许多学生靠课文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那些地理位置难以分清。为此,笔者制作了一个动画,按作者的写作思路,一步一步展现在学生面前,最后呈现给学生的是下面的图。
学生通过这个图,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了本文写作顺序,从而掌握了本文的内容,为分析文章打好了基础,也为激发学生思维提供了形象的媒介。
三、引起共鸣,陶冶情操
在名家名篇云集的教材中,如何让学生情感上有共鸣,陶冶情操,思想获得启迪呢?运用电教媒体手段,就能实现这一目标。因为从审美心理来说,情感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既广泛地渗透在其他心理因素之中,又是感知与想象、理解的中介,即审美的感知由于情感的推动而进入想象,趋向理解。简单地说,感情对人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刺激作用,而电教媒体对于提供具体的形象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有着显著作用。
例如,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由于这是描写战争史的一篇杰作,离学生生活有些远,如果不是经历过这个年代的人,是很难想象出当时的艰难的。文中写道“苇子还是那么狠狠的往天上钻”,这句话学生较难理解。这要联系时代背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白洋淀芦苇丛蔽,淀与淀之间壕沟相连,成为白洋淀人民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利条件,为抗日根据地之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组织的抗日武装力量“雁翎队”以芦苇做掩护,乘小船来往于苇田壕沟,神出鬼没,歼灭敌人,袭击日军汽艇,粉碎了敌人用津保航线运输军用物资扫荡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企图。但是用这样的语言文字来解说,显得苍白无力,学生听得也是云里雾里,为此,笔者播放了一个抗日影片的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白洋淀人民为国英勇斗争的情形,保家卫国的精神也随之突出。在此基础上,学生对课文这句话的理解就不难了。努力长高的苇子生动地展现了在残酷的战争年代里,白洋淀人民威武不屈,顽强生存的姿态,象征白洋淀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狠狠”表现了抗日军民对日寇的仇恨,“钻”表现了抗日军民的坚定信念和不屈精神。学生理解了当时的背景,体会到了冀中人民勤劳、机智、勇敢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并且为理解下文做了准备。
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现代电教手段,同时注意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结合,这样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