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婷
在我所任教的高中,绝大多数学生仍在使用小学生的视角观察和记录生活,不少语文教师总是在抱怨学生的作文视野狭窄、立意肤浅、选材单调、内容雷同,甚至如出一辙……
我们到底去哪寻一条作文教学的康庄大道呢?
一、以史为鉴,向古人要智慧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始终与经学、伦理学、史学等融合在一起,教材通常包括专供少儿启蒙识字用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四书》《五经》和一些诗文选本,比较著名的如《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叶圣陶老先生曾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古人的文章中流淌着阅读中的感悟和智慧,而“以读促写”也一直是中国语文传统教学的精华之一。
所谓“以读促写”即要求学生从阅读中悟得写作之道。要求学生在阅读的熏陶渐染中习得写作技巧,领悟写作知识,也就是说要通过阅读学会写作的相关知识,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进而提高写作能力,以阅读促动写作。
当今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在各自的母语中强调阅读的作用。法国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精读和读全文”的理念,并且还配有指定的阅读清单。德国、美国、英国也大都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如读什么样的作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等。由此可见,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课外阅读对于母语学习的重要意义,广泛地阅读不仅不会耽误学生正常的学习,反而成为学习母语的重要途径。
二、“万卷山积,一篇吟成”
洪宗礼指出“阅读与写作,这就像鸟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所以我们应该以生活为基础,以阅读为参照。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大量优秀素材。课本所选的文章多为流传较广,朗朗上口的名家之作,遗憾的是许多老师更多的只是关注教材内容,对课文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关注甚少,所以阅读往往带有被动性和功利性,比如在讲人教版高中语文《祭十二郎文》的课堂上,老师一般只关注字词句,解析结构,而忽视了可以让学生欣赏语言和情感,体会二者互相促动的作用。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收获的又岂止是一篇文章!
因此,作为学生阅读的主阵地,教者在课内阅读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要引导学生将文本生活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其次,摆脱功利心,跳出课本,加强课外阅读。有的学生觉得课外阅读,收效甚微。就连老师在倡导开展课外阅读时也会觉得“底气不足”,以见效慢为理由经常搁置计划。其实,这都是功利心在作祟。而对阅读的漠視也必然造成恶性循环,作文水平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对课外读物的筛选和指导就尤为重要了。总之,课外阅读是课本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同样对学生的阅读培养和写作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最后,教师还应该适当引导督促学生去关注社会,因为社会生活是一本高深的无字书,生活中的阅读可以说无处不在。关注生活阅读才能积累更多的写作材料。利用新近发生的社会素材,不仅可以作为练笔的材料,更能引导学生对人性及社会的深入考察,提升学生的道德思想,进而引导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
三、“春风终化雨”,情动而辞发
诚如鲁迅所说的,只需让学生以书本为师,通过阅读来揣摩那些名家文章的妙处之所在,在自我的领悟的基础上去学习写文章,不断领悟,就使自己的写作水平获得较快的长进,这就是以读促写。这种自行摸索,自我领会虽然要花较多时间,有时还可能进“暗胡同”里去,但它符合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认识规律,而且还有其他重要意义:
第一、开阔视野,增长学识。
人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创造的知识却是无限的。人们不可能事必亲躬,所以绝大多数的知识是来自间接经验的,所说的“读万卷书”即开阔视野的途径,可以不断夯实学生的写作基础。
第二,积累材料,通古达今。
蜜蜂不采集花蜜,酿不出香甜的蜂蜜;春蚕不吃桑叶无法吐出洁白的蚕丝来。对于写作的人来说,材料的积累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因此,阅读是写作的根,所以我们也要抓住“以读促写”这个作文教学的根本。
第三,学习语言,培养语感。
语言是思想的外化,是表情达意的工具。而所谓语感,叶圣陶先生认为“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的直觉的、整体的领悟与把握。阅读体验多了,尤其是能背诵许多的名篇佳作,不仅能对各种言语材料的蕴含的内容很快领会,而且积累了大量词汇,作文教学舍此而别无他途。
第四,理解方法,借鉴技巧。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有这些诗文都在指点着我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就在阅读的过程里。如果我们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再结合学习一点写作理论,读一些相关文章论述,就更有利于学生借鉴技巧,心领神会了。
基于阅读对于学生写作的重大意义,以及新课程中体现出对人文的关注和对读写动态生成的理解,我们应该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地开展阅读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得到提升,写出有深度的作文。我也希望广大的志士同仁,积极探索,让“以读促写”在作文教学中释放出更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