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轶君
【摘要】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语文教学中,低段聋生所习得的词汇量远远应付不了日常生活所需,语言表达能力更是远远不及健听儿。同时因语言的匮乏与理解的偏差,聋生大部分不爱阅读。如何在聋校低段学生中开展课外阅读,以提高聋儿的语文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聋校语文教学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低段聋生 课外阅读 问题分析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056-02
聋生的语言能力低下,这与他们的手势语的“语病”有关,也与他们的语言发展规律密切相关。手势语是以事物的外形特征为依据,根据视觉而不是听觉顺序产生的,如“吃饭”这个词,聋学生往往写作“饭吃”,他们先看到“饭”,然后看到“吃”这个动作(这就与现代汉语的语法格格不入)。另一方面,手势语的打法很模糊(这是指聋学生自己的原始语言),且其自身特定的“语法”,破坏了口语以及规范书面语的形成。在实际教学中,课堂上也一直是以老师讲学为主,聋生较少回答问题。在课后,聋学生又缺乏阅读的兴趣,对文章中的语句理解能力差,可想而知他们的语言发展的狭窄程度了。因此,大力发展聋学生的语文水平就十分必要。在教学中,应在阅读上下功夫,克服聋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缺陷,进行补偿教学,联系语境学习语言,发展聋学生的语文水平,培养聋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问题查寻与分析
(一)听觉缺陷导致言语薄弱
聋童的听觉缺陷,使他们无法在生活中自然地学会听和说。他们接收到的信息都是支离破碎甚至是错误的。这个生理上的缺陷使他们的阅读能力大大落后于健听儿,聋生脑海中的词汇量在学前几乎是等于零的。入学后,聋儿的词汇也十分有限,仅从课堂中学得。因此,聋生的阅读能力可想而知,二年级的聋生对一些简单的绘本都无法完全理解,更遑论文字读本。在这种状况下,势必对聋儿的语言教学造成阻碍。
(二)口语受阻导致表达偏差
聋童口语受阻的情况下,为适应生活需要,他们用手势、动作、体态等作为与人交往的工具。而手势语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规则(如:吃饭了吗?用手势语表达为“饭,吃,有没有?或“吃”加一个表情),会对他们学习规范语言产生一定程度的干扰,使他们的阅读理解更加困难,对阅读的快乐感受更是少之又少。
(三)先义后形导致理解误差
每个语言成分都是由音义结合起来的,缺一不可。聋生由于听力障碍,无法感知有声语言的刺激,失去了一条最重要的感知语言的通道。入学后,聋童在没有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形成口语,导致聋生无法完全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有的聋生甚至出现概念错位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在学习语言过程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能力,所以聋生在阅读时常常对内容不明所以,理解上往往也会产生严重的误差。
(四)语言残缺导致难获情感
“感受形象不只是在头脑中再现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景的形象,还包括在再现作品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某种情感的体验。”[1]聋生在阅读时,通常都面无表情、不动声色,他们很难被文章的人物及其命运所感染,进而对不同的人物产生爱或憎、同情或反感等情感体验。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聋生缺乏将语言符号转换为语意的主动态势与习惯,语意感知又存在模糊性与孤立性的特点,导致聋生在阅读时情感的参与度不够,不能真正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因而缺乏阅读乐趣与兴趣。
(五)破词阅读导致理解断片
文学语言的特点在于它的形象性,文学形象是语言所传达的意义在读者头脑中构成的表象。[1]聋生在阅读时,面对一堆语言符号,往往不能把这些文字符号正确地转换成可以直观感受的具体形象,对词汇辨识不清,读破词句的现象更是比比皆是。他们的阅读往往只是纯粹地阅览图片。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发现聋生在阅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读破词句
在聋校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大字课文(即将课文放大抄写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放映)。聋生在借助大字课文打手语朗读时,经常存在读破词句的现象。如:我让一个学生读“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每天都和太阳一同升起”这句话,他却用手语读成“天安门广场/(的)国旗/每天/都和/太阳/一同升起。”(口语表达与手势表达同步进行)。短短的一句话,聋生竟存在两处错误。
(二)划破词语
指导聋生进行阅读时,我会先让他们自己读一读,找一找不懂的字词,结果,聋生划出来的词语是千奇百怪。如“无节制的行猎使禽兽锐减”这个句子中,有的聋生划了“兽锐”这个词;句子“在抗日战争时期腿负过伤”中,有的聋生划了“腿负”这个词;更有个聋生竟然在“狗马上逃走了”这个句子中画了“狗马”这个词。
(三)指错图画
为了检验聋生是否读懂了文章,在头脑中建立的形象是否正确,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指图理解文意。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插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语言形象,聋生基本上能够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他们两个一伙,三个一群,把风筝放上了天空”中的“一伙”这个词语,图上也有明确的表示,可是大部分聋生却不能正确地从图上指出“人群”,而指向了“空中的风筝”。
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聋生在阅读中普遍存在对文意难以理解或理解错误的现象。
二、培养策略之我见
(一)扩词练习,夯实阅读基础
在聋校的语文课堂学习中,一般情况下,第一课时总是先扫除生字词,主要任务是能读出、写好生字,理解课文中的新词。可教材中的生字词总是有限的,而且,学生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想要很好地运用更是难上加难。聋生视觉器官感受到的是语言文字符号,主要记忆的是字或词的外形标记,这样的感知范围是狭窄且缺乏深度的,难以感知完整的句子。那么自然也无法感知语言符号所蕴涵的意义。
对聋生来讲,一句话中几乎都是新字词,根本无法立即消化,更妄图进行阅读了。所以,必须对聋生进行扩词练习,夯实阅读基础。每一篇课文的预习作业中的打指语读课文必須做扎实,而不仅仅是形式。抄写课文时要求注音,批改时逐字批,每一个错音都要认真纠正。学生对新词要进行扩词练习,练习尽量围绕教材。
(二)一词一句,注重平时积累
聋生从语文课中掌握的词汇量是远远满足不了他们日常所需的,因而他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碰到的人、事、物常常不能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相对应起来。然而“每日一词一句”这个训练形式中所出现的词句,将是聋生日常生活、学习中会出现的人、事、物,这样就能适时地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与其相对应的语言文字对应起来。所以,从聋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适时增加词汇量,定能帮助其增加阅读数量,提高阅读质量。
这个训练是从老师出示逐步过渡到由学生自己说写,再发展到聋生进行日记写作。但是,因为大部分聋生是住宿在校,能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事物远没有校外来得丰富,而且,学生的词汇储存量也不大,所以,这个训练应是让聋生有则写之,不必作为必要任务。这个训练如果能长期坚持,对聋生的书面语练习及阅读能力的提高将大有裨益。
(三)讲演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1.讲演绘本故事,激起阅读兴趣
低段的聋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形象生动、富于童趣的绘本画面容易激起聋生的观看兴趣。可由于认识的词汇量有限,他们仅仅是浏览图片,而并不能做到图文结合,真正理解故事的内容。所以,老师可以为聋生讲演故事,帮助他们理解绘本内容,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积极引导聋生做到图文结合,同时可以进行适当的讨论,指导比较优秀的聋生复述简单的绘本故事,体验阅读的成就感。
2.结合学校活动,争做故事大王
学校可以结合教学需要,组织聋生积极开展阅读活动。在阅读活动开始时,大部分聋生可能会显得拘谨,此时老师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讲演。渐渐地,可以通过比比、讲讲、演演等形式,鼓励聋生上台讲演,并适当的给予奖励。
3.积极讲演故事,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要上台来讲演故事,首先要做好准备。这个故事不需要学生自创,而需要学生通过阅读书中的故事并进行内化,进而再外现出来,这就是一个有质量的阅读过程。若能完整地完成这个过程,此时的学生应已具有了阅读兴趣以及一定的阅读和沟通交往能力,长期坚持下去,其阅读能力定能不断增强。
(四)体验情感,丰富阅读层面
1.注重阅读指导
阅读,是人们向大脑贮存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恰恰说明读的重要性。读是获取写作经验,并用来指导写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课堂阅读教学这一主渠道,不停地向学生渗透有关写作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从课文学作文,让学生依据文章体会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结构,从而不断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以此增强阅读的水平。
2.培养阅读情感
在阅读训练中,应时刻注意指导学生理解文本,引导学生体验阅读情感,以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了不断增强学生的语感,可以适时地运用多媒体,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给他们创设一种全新的阅读意境,把书本上静态的图文变成动态的画面,这样既可以激发聋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能增强他们的视觉与听觉的感知能力,为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情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第1版
[3]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9月第1版
[4]全国特殊教育研究会编,《聋校教学文萃》,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
[5]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聋童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6]季佩玉,李宏泰主编.《聋校语文教学200问》,华夏出版社,1993年8月北京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