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吉安
他是中共元老、原中顾委常委段君毅的长子,是1945年入党的老党员,但他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小县城,离休前仅是个副科级干部,而他的儿子竟是个村干部。现在,他像一个普通村民一样,住在农村,屋内设施简单。而这一切都是他父亲教育的结果。
清白干净的家风
在河南省范县白衣阁乡白衣西街村一处普通的院落,段存让和老伴就生活在这里。他行动不便,家里没有客人的时候,他多在里屋看书或者写回忆录。
2011年1月4日上午,时任河南省委书记的卢展工造访了段家。两张旧式沙发,一张木头矮桌,是段家堂屋的主要摆设。与这摆设形成对比的,是条几上摆放着的一张段存让父亲段君毅的大尺寸遗像。
从副科级干部的岗位离休后,段存让老人就回到了白衣西街村,在老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这座普通的院落。在身边照顾老人的三儿子段肩学原是中原油田的下岗职工,现在东街村任村支书。卢展工环顾段家四壁,望着墙壁上挂着的段君毅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的合影,深有感触地说:“段君毅同志是我们党的优秀党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我党高级干部,他一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顽强奋斗、鞠躬尽瘁,做出了重大贡献。他这么赫赫有名,你们却一点也不搞特殊。”
说到此,卢展工有点动情:“老段,你干了一辈子也就是一个副科级干部,儿子也就是个村干部,与普通村民一样,住着这么简单的房子,用着这样旧的家具,难能可贵。这与最近舆论直指的‘我爸是某某形成了鲜明对比。”
作为中共元老的“官二代”,段存让一家简朴的生活打动了很多人。一名网友感叹道:“但愿段存让家的清白干净能照亮‘问题官二代的暗淡现实。”
高官长子离休时是副科级
1929年夏,段存让出生在山东省濮县(今河南省范县)一个叫“白衣阁”的村庄。从幼时到长大,段存让很少看到父亲的身影,因为段君毅早年就走上了革命道路。
抗日战争开始后,段君毅在山东抗日前线任中共泰西特委书记、泰西行政委员会主任,开辟了泰西抗日根据地。1939年8月后,段君毅先后任八路军115师独立旅副旅长,鲁西军区副司令员,鲁西行署主任等职。
段存让作为随军家属,和母亲一起四处辗转。那时候到一个地方在一个农户家住几天就要走,在路上经常遭遇敌机轰炸。抗战结束后,颠沛流离的段存让随母亲回到了范县老家。
1945年,年仅16岁的段存让由白衣阁村完小老师朱士聪介绍入党,宣誓时墙上的“中国共产党党旗”还是用纸贴成的。1952年,从冀鲁豫建国学院学习5年归来的段存让,在家乡的一个学校工作,他的妻子杨素月是一名普通教师。
这年,先后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委员等职的段君毅调到了北京工作,担任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他亲自领导和指挥建设了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等大型企业。
1947年土地改革时,段存让家因有田地200多亩,被划为地主成分。“地主的儿子”段存让,在“文革”时未逃脱被冲击和迫害的命运。
段存让在教师岗位上一直干到“文革”后期,才调到了范县农业局工作。1978年10月,段君毅任中共河南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
段存让说,父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让亲人找他办事。父亲不但自己不照顾他们,也不让他的下属照顾他们。因此虽然单位领导知道他的父亲是谁,但工作上对他该怎么就怎么,不搞特殊化。段存让的三儿媳在县城上班,遇上时任中顾委常委的段君毅到濮阳视察,三儿子便想让爷爷说句话给媳妇换个工作。段君毅说,濮阳他一个领导也不认识,给顶了回来。
1979年,段存让调到了县委统战部工作,主要负责“文革”期间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1991年,他从统战部离休时是副科级。
段氏教子集
段存让家中珍藏着一个“父亲教子集”,里面有父亲写给他的几封信。
1978年10月,段君毅在给段存让的信中说:“我已调河南省工作……你们都不要来,我现在还住招待所,而且工作很忙,你要告诉亲友都不要来,来了我也不便见你们,你应当懂得这个道理。告诉你姑姑,想我可到北京去,最近我回北京和她见面。此事必须这样做,不多嘱。我将来要到范县去一次。”
1979年元月1日,段君毅在信中对段存让说:我从北京回来忙得很,一时不能回家,但旧历年前或年后总要回去看一下。范县过去工作很不好,乡亲们生活很困难,我心里很不安。
“你们家生活总比别人家还好一点,你要争气,不要占公家的便宜,否则不会有好处,你们都知道我是按党的原则办事的,对一些不合理的事情,我是不会同情的……告诉乡亲们都不要到郑州来,你更不要来,我刚到河南诸事都不方便,来此不利,反而有影响,期望你懂得。”
1979年元月19日,段君毅接到段存让计划为祖母过10周年的信,马上回了下面一封信:“信收到,你谈到你祖母10周年的问题,这是封建习惯,也是你们封建思想作怪。要告诉亲友一概不能办,你们要办了,一定会影响我的工作和名誉,我不但不给一文钱,反而要批评你们。我到范县时还要向全县声明,是你们办的错事。此事证明你们思想太落后了,我实在不高兴。”
在父亲的熏陶下,段存让虽然作为高干家庭中的一员,有的却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实诚劲儿。
在范县,人们称段存让为“段老大”,有关他的一个故事在范县几乎是家喻户晓。
“文革”期间,段君毅生病在京住院,段存让从老家到北京陪护父亲。
一天,周恩来总理去医院看望他父亲。大家照了面,段君毅对周恩来介绍:“这是我在老家的大儿子。”对段存让说:“这是你周伯伯。”简单的寒暄过后,周总理关心地问段存让:“下面形势还好吗?”段存让说话比较实在,说:“好啥!胡搞!”段存让说的是实话、实情,但是他直来直去的话语还是让周围的人感到尴尬。
他背着父亲悄悄走了一次“后门”
1979年正月初六,到任河南省第一书记的段君毅悄悄地回到了他阔别30多年的故乡——范县。
段君毅先到了自己的村庄白衣阁,他在家仅逗留了几个小时,接待着一群群前来看望的父老乡亲,他和大家亲切交谈、问寒问暖。他从身上掏出600元钱,对段存让和一个侄子说:“我在外边的时间久了,不很了解家乡情况,你和村干部商议,把这点钱分给生活困難的军烈属和五保户。这是我的工资,乡亲们不要嫌少。”
颠簸一天的段君毅想起好久没有给北京的家里写信了,他让随行的工作人员去街上买信纸信封。范县负责接待的同志听说后,去管理员那儿拿来信纸送了去。段君毅看着带有中共范县县委字样的信纸和信封说:“我是要给家里写信,怎么能用公用信笺呢。谢谢!请您拿回去吧!”
段存让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这次回范县,父亲参加了中共范县县委召开的三级干部会议。在会上,父亲动情地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范县的老百姓作出了很大的牺牲。然而,现在咱们范县农村的生产情况怎么样呢?我们要把“文化大革命”时期所造成的损失补回来。大会之后,父亲参加了分组讨论,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特意会见了自己在抗战时期的老房东——范县颜村铺村的老支书刘福至。
尽管段君毅不让子女利用自己的影响走后门,但段存让还是私下里利用父亲的关系办了一件事,只不过是为集体办的。
上世纪50年代初,就在段君毅调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后,因为地方购买不到稀缺的拖拉机,公社领导托他到北京帮忙。考虑到父亲不让“走后门”,段存让没敢找他,而是通过父亲的秘书,购买了两台拖拉机,一直没有让父亲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