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银洁
【摘 要】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展现出知识结构的层次美。文章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浅谈了如何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内容。
【关 键 词】 数学;小学;教学;分数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逻辑性强、系统性强的学科,前后知识联系紧密,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展现出知识结构的层次美。现以“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内容。
一、明确课标要求,把握总体目标
在一些公开课中,教师为了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尽其所能地创设出各种生动的教学情境,安排大量的游戏、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活动,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气氛热烈。然而在“热闹”之余,往往看不到教师在知识与技能形成的关键处给学生以必要的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缺乏理性的总结归纳。
如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后,学生仅仅认识了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3.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认识分数。这三个教学目标并不是一个个独立的,它融合在学生的操作活动之中,以活动促进知识的掌握、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的培养。
二、结合情境教学,理解教学内容
学生的求知欲总是体现在具体问题的情境之中,使原有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产生解决矛盾的强烈愿望,促进新旧知识的重新组合。笔者在课始设置了一个秋游分食物的情境,有意引发知识矛盾。“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老师真想和同学们在秋天漫步,穿过田野,跨过小溪,一起去感受那习习秋风。其实,在同学们喜欢的秋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数学知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为了确保活动安全,老师把同桌两个小朋友分成一组,而且为每一小组的同学都准备了许多好吃的,如有8颗奶糖、4瓶矿泉水、2个面包、1个苹果等。如果让你们自己来分,你们打算怎样分这些食物呢?”这样的情境贴近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感知分数,有利于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热情。分数起源于“分”,是人们在处理“分物品”的长期经验中形成的。教学中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促进他们有效地开展建构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一个苹果怎么分呢?”由此引发冲突,让学生体会到用已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一半”,从而自然地引出新的数——分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在情境中,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分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分数是以平均分为基础的。
三、构建学习模式,把握内在联系
数学中的各种基本概念都是以各自相应的现实原型作为背景抽象出来的。教师可以根据题目条件,给予题中设计的概念及数学关系赋予恰当的实际意义,构建出数学学习的具体模式,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环节一】
师:让每位同学得到的同样多,这样的分法叫做“平均分”。同桌每人分到2瓶矿泉水、1个面包,可是苹果只有一个,每人应该只能分到半个苹果,怎样把这半个苹果表示出来呢?“一半”能不能用以前学过的数来表示?请同学们动动脑筋,用其他形式表示出来,并填到表格里。
为了让学生了解分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动脑筋用其他形式表示半个苹果,充分体会并理解分苹果时的产生过程,加快生活情境数学符号化的过程。由研究入手,让学生初步构建分数学习的模式,然后通过对两个个苹果大小的比较,进一步深化认识几分之一的含义,同时为进一步探究其他分数埋下伏笔。
数学内容系统性强,知识之间联系紧密,不仅有纵向联系,还有横向联系。注意每个环节之间的过渡衔接,是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反复考虑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整体观念,不断地使新旧知识形成网络,为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整体结构。
【环节二】
师:同学们已经认识了,那秋游图中还有没有像这样的分数呢?
生:在鸽子槽中找到,在积木上找到……
当学生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到课始的秋游图上,前后呼应,让学生运用刚学的数学知识自己观察,寻找图中的分数,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四、理清操作要点,展示学习成果
“分数”对学生来讲是抽象的。因此,笔者在本课教学中应时刻注意将分数的认识与图形的操作活动相联系,发挥动手操作在学生主动建构中的积极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
【环节三】
师: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一份是这个苹果的,那你们能用手中的正方形纸折出吗?(学生操作后交流展示,如下)
本节课通过折一折、说一说、涂一涂等操作活动,加深学生对分数的认识,深刻理解分数的意义。这样从生活实际中联系数学,从身边找分数,提升学生认识分数的能力,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我们要利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将它与教学内容、教学途径等有效地结合起来。
【环节四】
师:请同学们把以下图形分类。
师:每人选一个可以用表示涂色部分的图形,在它上面再涂上一份,使它变成,说明也可以用来表示,同时进行验证。
……
把图形进行分类,既可明确平均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又能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的意义,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学生自己选择、涂色、验证,在愉快宽松的气氛中学会了分数知识,符合儿童的思维特征。通过展示学生作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体现个性的良好机会,使学生的观察、思考、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课堂上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建立真切的数学体验,就需要对整个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在一堂课快要结束时,可让学生思考: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谈感受、收获,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总结和反思,学生不仅回顾了学到的知识,而且将探究活动中的体验上升为方法和策略,成为学生以后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石。
本节课如果学生只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认识了,显然没能突显课堂教学的成效。课堂教学的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主动建构知识,不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的数学素养继续得到提高,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精心安排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从具体到抽象、感性到理性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分析,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如抽丝剥茧般一步步地获取知识,主动建构,内化所学的知识。
2. 重视多种教学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教师可采用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设计启发性问题等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做到有序、省时、高效,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长此以往,相信学生能够真正从小组合作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得有益的知识,这样才能体现小组合作的真正价值。
3. 重视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娟娟. 小学数学教学技能[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张丹.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 孔企平. 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与方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