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齐明
一、提问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任何教学都是基于“问题”的教学。相信大家对语文学科都有这样的认识:语文学科是人文与工具的结合,也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科学规律。但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语文学科的人文艺术以及教学艺术。而提问对于一节语文课的成败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在观课的时候,也往往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问答(学生的表达)来评判这节课的成功与失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凭借意蕴丰厚的语言,挖掘深层“文化”底蕴,编织成有意义的“问题”,从各方面优化学生的思维系统,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现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以学生为主,即是生本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的课堂大都是以学生的自学、互学、展学为主要内容。而这样的三个阶段都是以问题为导向,老师提问的技术决定了学习的深入和效果。
1. 提问不注意针对性。教师提问时,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确定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一般先提问中等水平的学生,待他们回答后,再叫差生试。当学生回答出答案的五六成时,则请程度好些的学生补充。这样提问人多面广,既能发挥提问的启发作用,又能调动中等学生及差生的积极性。
2. 叙述性提问过多。叙述性提问要求学生作答的问题基本是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教师授课内容、复述故事、复述听力短文等。
3. 中彩票式提问后紧接点名式提问。教师向全本提出一个有限定答案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回答。学生鼓起勇气答问后,教师却紧追不舍,又提出一个新问题,学生毫无思想准备,招架不住。学生回答不出,只好尴尬地坐下。这样的提问方式势必给答问的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其他学生也会因此而不再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问题采取回避手段,在课堂上保持缄默以维护自己的面子。
三、“主问题”提问的运用
针对上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主问题”设计策略。“主问题”即教学中锁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核心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在课堂学习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我们的教师对文本有着非常深入的解读。也就是说要发现文本中的焦点,就这样的焦点来进行提问。而什么样的语言才是文本中的焦点呢?
我们认为焦点的语言就是指文本中那些浓缩着诸多隐含信息与深层意义,对知识传授、思维开发、语言感悟与人文精神构建具有范例价值的关键性词语、语句或语段,如文眼句、细节描写句、中心句、情绪化语言、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迷点语段等,都是教学的凭借和切入口,是情感的触发点,是知识的传授点,是结构的辐射点,是思维的训练点,是思想的教育点。
总之,语文学习大多不是“懂不懂”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美不美”“深不深”的问题。我们说的“深”,是指教学能揭示文本的内在逻辑,能对文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读和把握;能够选择恰当的切入角度,充分利用文本教育资源。在老师提出的具有“文化深度”和“认识高度”的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的思维才可能被激活,原来的文本才可能在学生的对话解读中生成为一个新的文本,一个经过学生创造性感知后赋予了新意义的文本。可以说,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教师、作者都是文本意义的生成者和创造者,这是现代接受美学的基本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