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继斌
所谓医托,指的是一些医疗骗子,长期活跃在大城市的火车站、地铁口、医院门口、挂号处,现在甚至网上也有很多。他们用欺骗的方法引诱通常来自小城市或者农村的患者,把他们骗到一些偏僻的、甚至无医疗资格的小医院、小诊所去看病,然后与“医疗人员”合伙骗取高额诊疗和药物的费用。
这种行为就跟酒托一样,着了酒托的道被骗取财物,可能也不甚紧要。但医托欺骗的对象往往是急需治疗的患者,骗的经常都是患者的救命钱,因此影响尤其恶劣。
仔细察看媒体对北京医托的调查,可以发现医托们的骗术相当高明。他们分布在火车站附近等外来客集中的地方,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遇到看上去像是患者的乘客,哪几个医托上前搭讪,哪几个医托把患者送到地铁站,哪几个医托负责把患者领进小医院、诊所,都有分工。大的团伙,甚至会分出专门的人在旁边盯梢,以防被监管部门抓现行。医托在骗人上当时,还有很多具体的技巧,例如老乡专门骗老乡,假扮本地居民,甚至送锦旗给“医生”演戏给病患看,等等。
医托团伙作案,而受害者治病心切,防备意识较差,即便有心防范也会被算计(例如医托上来就告诉你“有很多医托”,但他是“真心帮你忙”),而且医托骗术不断升级变化,只为骗财毫无同情心。这让很多外地来的病患确实防不胜防。
医托行骗的“黑色产业链”
北京一家民营医院老板刘某坦承,他开小医院10多年,就是靠医托活下来的。他说,医托这行以湖南籍和河北籍为多,两股医托势力都是靠老乡关系发展起来的,除了老乡介绍,外人万难加入;河北籍医托群体中,有部分是东北籍人。
“别的人根本插不进去。”刘某透露,很多医托常年固守一个地方,周围的关系也打点得很好,如果有“入侵者”贸然进入“势力范围”,根本不用医托动手,会有人出面驱逐。
在他看来,这些年,医托分钱的比例也是越来越高,医托生意最好的时候是暑假期间,有的医院和诊所给医托75%的分成。
刘某称,在北京大医院看病的多是得了疑难杂症或大病的外地人,一些小医院如果不使手段,压根儿就不可能有很多患者来就诊。有了医托,一个三四百平米的小医院,每天流水(指营业额)能达到三十多万元,除去给医托分成,一年下来,也能赚几百万元。
“黑医托”+“黑诊所”,组成了医托行骗的“黑色产业链”。
1.“承包”诊所,“租用”医生,“管理”制度严格。
行骗首先要有场地。“医院当时给我承包诊室的价格是每个月15000元。”涉案诊所承包人彭某介绍,他们分别承包了某医院门诊部4个诊室。每个诊室1名医生,2名“医生助理”。这些“医生助理”和导医,大多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根本没有行医资质。
每个诊室的“坐堂医”均具有承包资质,且都是已过退休年龄的老人。受到日结工资经济利益的诱惑,他们中多数是由熟人介绍或者主动应征至此。
诊室靠“承包”,医生靠“租用”,“医生助理”们开始寻找医托。为了方便可靠,他们先从老乡当中挑选。不仅如此,他们还形成了严格管理制度。每个诊室的“医生助理”分别联系着数名医托,医托负责介绍患者过来。
2.“潜伏”知名医院门口,外地患者成“主要目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同仁医院、北京肿瘤医院……这些进京求医问诊人数众多的知名医院,成了医托行骗的主要目标地。一些不熟悉情况的外地患者和家属,更成了医托们实施诈骗的重点对象。
医托团伙往往组织严密,分工合作,比如——
医托头目:组织亲属、朋友以及老乡入伙行骗。
1号医托:负责寻找目标,与患者主动搭讪,使患者产生前往涉案诊所就诊的意愿。
2号医托:扮演“病友”佯装患有同类疾病,为患者带路至涉案诊所,并套取患者信息告诉诊所医师。
3号医托:负责在患者看病结束后继续忽悠,并将患者送至地铁或公交站后离开,防止患者发现被骗。
医师:谎称“名医”,负责看病开药与诊所医托进行勾结。
3.开具不明配方高价药品攫取利益,大多“吃不好,也吃不坏”。
儿童病、皮肤病、肝病、白癜风……医托们选择诈骗的患者多数是慢性病患者。而他们花四五千块钱高价买回来的却是配方不明的药品。
“这些药吃不好,也吃不坏。”像皮肤病等本来就是慢性病,即使对症一时半刻也很难立即治愈,这让受害人和家属很难在短期内鉴别出是否受骗。
医托,如此猖獗为哪般
医托现象由来已久,全国各地尤其大城市往往都有,执法部门也不是近年来才开始打击,但效果并不明显。就以媒体报道的北京西客站医托而言,据说这些医托盘踞在北京西站出站口已近20年,“这些医托基本都是湖南籍,规模大概七八十人,以前是往各小医院、诊所拉人,大概5年前,这些人开始固定往黑诊所拉患者。”
2005年,北京也有“医托猖獗”的报道,当时北京同仁医院保卫处工作人员称“我们医院附近潜伏的医托有一百二三十人,仅上个月我们就抓到50多人,估算他们骗取患者的救命钱超过10万元,许多病重患者一生的血汗钱全部被他们骗光,非常可怜。”北京儿童医院保卫处处长则称,“今年(2005年)7月份我们医院保卫处和月坛派出所,仅仅一天就抓到13名医托,帮患者追回被骗款1.3万元。”
国家卫计委去年底也曾公布,为期一年多的联合多部门打击非法行医的专项行动,全国共查处了医托行骗案件966起。
这表明,虽然对医托现象一直有打击,但作用有限。原因有多方面,例如打击行动不能常态化,经常死灰复燃;医托行骗手段高明,不容易留下破案线索等。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医托行骗利润空间巨大,骗子们愿意打点“周围的关系”,从而保证能常年固守一个地方行骗。
在这样的情况下,多年来医托始终猖獗就不难理解了,再呼吁加强打击,恐怕效果还是有限。
有人提出,之所以有医托,是因为有太多来到大城市寻医问药的外地病患,要解决医托现象,要让外地病患在本地就能治好病,因此主张在小城市和乡镇加大医疗资源的投入,甚至主张缩减大城市的医疗资源,让医疗资源平均分配。
这个想法不能说没有作用,但并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鉴于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总体水准的良莠不齐,尽可能地平均分配医疗资源,可能会导致医疗服务水平的整体下降,因为大医院的管理水平不是小地方的小医院可以比拟的,要治疗疑难杂症和应对民众日益提升的医疗服务需求,大医院也往往有必要做大做强。当然现在确实有大城市的大医院承担职能过重的问题,县域医院的资源投入确实需要加强,但一来需要时间,二来也不能解决小地方病患得了大病非得去大医院的问题。
要想真正根治医托,还得找到更深的根源。
杜绝医托,从完善医疗体系做起
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很特殊的市场,它特殊在买卖双方之间巨大的信息不对称,病患对疾病尤其是重大疾病往往缺少了解,而只有医生才是权威。举例来说,一个小地方的患者得了重病,没有人能够向他提供治病信息的指引,甚至当地医院也提供不了帮助,病患就只好来到大城市,却依然由于排队等各种原因无法及时得到正规治疗,这就给了医托骗子可乘之机,他们加入这个医疗服务市场,利用患者对医疗信息了解不足,诱骗他们以高昂价格只得到效用为负的治疗,这就导致了市场失灵。
事实上,医托这个词基本上只在国内出现,几乎找不到发达国家存在医托的报道,发达国家的医疗诈骗,往往是“患者假生病”骗取医疗保险,而不是被医托坑。
之所以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不存在医托,是因为他们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医患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方法是建立社区首诊和严格的转诊制度,所谓“社区首诊”和“严格的转诊”,以英国为例,是指居民要想享受国家免费医疗,在患病时(重大伤害等立即威胁生命的状况除外),就必须首先由社区或家庭的全科医师诊治,并根据病情逐级转诊,病情控制后再转回至全科医师处进行后续性治疗,医院不接待没有任何医师或医疗机构推荐转诊的患者。在英国,90%的门急诊由家庭医生首诊,其中90%以上的病例没有进行转诊,由全科医师完成治疗,98%的门诊处方药由全科医生开出。美国每年12亿人次的就诊量,其中81%发生在医院外的医生诊所。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这个比重也均超过80%。
看来,要想根治医托这个毒瘤,还是得从完善医疗体系,建好社区首诊制度和转诊制度做起。
中国要想根治医托,也得建立类似国外的社区首诊制度和严格的转诊制度。有了健全的社区首诊,能让很多不需要跑到大医院的患者留在小医院或诊所、甚至家里进行处理。这种制度就保证了患者在患病后,对病情有初步的了解,并知道该如何进行下一步。而不是像无头苍蝇那样跑到大城市,被医托骗子玩得团团转。
更重要的是,就算是大病,配合规范的转诊制度,也能够让患者在大城市树立明确医疗方向,能够尽快获得有针对性的医疗,减少了在陌生环境停留的时间,也就自然减少了被医托侵扰的机会。
◎扩展阅读2
擦亮眼睛 识别医托
一是不要相信“病友”的话,这些“托儿”一般都是2、3个人,陆续出现在你面前,以病友的身份消除你的戒心。他们能将你的病说得头头是道,这是因为他们事先背了功课。如果他们坚持要带你去医院看病时,一定要提防。
二是要仔细识别“小医院”。这类医院规模很小,一般也就二层楼,负责人请几个大夫,雇几个护士,再招一大批医托就敢开张,目的就是开药,而且以中药为主。所以整个医院就是药房这个地方人多。您如果细看,因为是现搭的草台班子,这种医院化验、放射、住院等设施几乎没有,科室少,医护人员少。
三是当有人对您说有“名医”坐诊时,要及时通过上网查询以及拨打医院电话等方式认真核对,不要轻易相信。
医托常用手段有这些——
第一招:与人套近乎。为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托一般以患者或患者家属的身份,与患者套近呼。
第二招:诉说假经历。取得患者的信任后,医托接着以“亲身经历”谎称大医院不但贵而且治不好,某某医院某某教授是治这种病的专家,便宜有疗效,将患者骗至目的地。
第三招:用高价药骗钱。在诊室,与医托联手的“医师”开出一些十分普通便宜的中草药,以高价卖给患者。
非法医托的3个特点——
团体性:医托往往集中来自于某镇或某村,都是集体活动。一般都是在早上7:30~8:00和下午14:00左右来医院活动,在患者候诊时进行游说。
对抗性:医托是有组织地活动,一旦受到院方干涉,就会进行反抗,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可依,医院往往难以解决问题。
欺骗性:这是医托最害人的地方,很多医托利用大家对部队的信任,会以老军医或以部队医院的名义做担保,而其实际服务的诊所并非真正的部队医院。
◎扩展阅读1
黑诊所行骗内幕
1.几十元药品最高卖上万
医托的收入很可观,由医托变护士的涉案人刘某称,只要她带来的患者在医院开药自己就有200元提成。
据警方调查,医托的收入远不止这200元。涉案诊所一般将成本为几十元的药品以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元的价格卖给患者,由诊所收取高额挂号费、药费后,再将获利与团伙成员进行分成。
其中,患者首次交纳的药费由诊所和医托按照一定比例(通常为诊所占三成,医托占七成)进行分割,也就是说,医托每引过来一个患者,患者在医院消费1万元,医托拿走7000元,医院只留3000元。诊所通过电话“回访”、邮寄药品等方式对患者进行二次联系,所得收益归诊所所有。
2.不同的病用同一个药方
医托绝不仅仅是骗点钱那么简单,主要还是误诊。嫌疑人不是为了治病而是开药,对他们来说对症下药是空谈,什么病都是那几套方子,反正治不好也治不死。可患者用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服用这些根本不对症的药,贻误了治病的最佳时机。比如,为跛脚患者开的药方,竟然与皮肤病患者的药方一模一样。
其次是可能会加重病情。有的诊所会使用一个所谓的“开药秘笈”,上边把常规的病开什么药都列出来,谁坐堂不重要,只要问一下病名,再按照这本“秘笈”开药就一切OK。不论上不上火都吃去火的药,不管虚不虚都开大补的方子,直接危害患者的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3.买药催得紧
吴女士今年6月份在进京看胃病时遭遇了医托,黑诊所仅开了3包中药就收取她2600余元。
“买药时我就觉得太贵了,旁边医托还有看病大夫一个劲地催赶紧交费,还跟我说有病得赶紧治,不要心疼钱。”吴女士称,回家服用中药后胃病越发加重,才怀疑上当受骗,上网一搜,发现关于该诊所医托的投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