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音乐复兴”运动中的埃尔加

2015-05-30 15:22:50赵敏琪
艺术评鉴 2015年12期
关键词:英国

赵敏琪

摘要:自普赛尔逝世后,英国音乐沉默了近两百年,直至19世纪末,英国迎来了举世瞩目的“音乐复兴”运动。埃尔加作为代表人物,以其具有国际影响的《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复苏,重新找回了英国音乐在西方音乐中应有的地位。本文通过英国“音乐复兴”这一背景来对埃尔加及其代表作《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进行分析,使埃尔加在创作方面的一些可贵经验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并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英国 音乐复兴 埃尔加 《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

在欧洲历史中,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一直都处于欧洲领先地位,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国家。巴洛克时期的英国音乐最为辉煌,普塞尔是英国本土第一个伟大的作曲家,英国音乐史的这一时期因他的突出成就被称为“普塞尔时期”。英国音乐的辉煌随着普赛尔的逝世而消失不见。直到19世纪末以埃尔加为代表的“英国音乐复兴”的出现,才使得英国音乐重新登上了世界的舞台,在20世纪的音乐中奏响了强劲的英伦之音。

一、英国的“音乐复兴”运动

自17世纪末普赛尔英年早逝至19世纪末,英国的“音乐创造力”进了一个暗淡时期,英国音乐变得默默无闻,近二百年中居然没有出现一位足以代表英国的大作曲家,英国成了德国人所说的“没有音乐的国土”①,以至于曾有一位并不知名但傲气十足的德国小作家奥斯卡·施密特写了一本名为《没有音乐的国度》的书来嘲笑英国。

19世纪30年代,在欧洲大陆,波兰、捷克、芬兰、挪威及俄罗斯等国,民族主义音乐的花朵正逐渐开放。民族主义音乐的代表人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加入到了争取本民族文化独立的斗争中,想极力表现本民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音乐文化。

19 世纪末的世纪之交,更频繁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主义思潮应运而生,对英国有很大影响。一些英国作曲家开始意识到:应该通过自己的创作来重新找回英国音乐在西方音乐文化中应有的地位。不仅要对沉溺许久的音乐文化进行保护,使之延续,也要重新振兴英国音乐历史昔日的辉煌。英国如何使英国艺术音乐赶上当代西方音乐的潮流,成为这些英国作曲家面临的主要任务。在这样特殊的音乐文化语境中,英国迎来了举世瞩目的“音乐复兴”,陆续出现具有世界意义的作曲大家。埃尔加则是这场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并以其具有国际影响的创作有力地推动了英国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复苏。

二、埃尔加的生平及创作经历

爱德华·埃尔加(1857-1934),出生于英国布罗德希思,成长在浓厚的音乐环境中。他父亲是一个乐器店店主,虽然老埃尔加觉察到儿子的音乐才能,但要给予专门的引导却无能为力。年轻时代的埃尔加有着明显的天赋,几乎全靠自学。他能用多种乐器演奏,在伍斯特市合唱队既担任指挥,还是钢琴伴奏。他积极参与演奏活动的同时,也忙于音乐创作,在1885年继承父亲意愿,去伍斯特的圣·乔治教堂任风琴手。

1889年埃尔加和罗琳·艾丽斯·罗伯茨结婚,婚后住在伦敦,一度在伦敦当教师维持生活,也坚持音乐创作,创作灵感的源泉都来自妻子对他的支持与鼓励。1899年,一部沐浴着爱的灵感的产物《谜语变奏曲》诞生了,这才真正奠定了他作为一位伟大作曲家的声誉,那时他已经42岁。1902 年《杰龙修斯之梦》德文版的上演赢得了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好评,从而使人们对埃尔加刮目相看。

1908 年是埃尔加创作史上划时代的一年,《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完稿,由里希特指挥,先在曼彻斯特,后在伦敦演出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次创作的成功大大鼓舞着他在交响乐领域中进一步的探索,接着他就写了《b小调小提琴协奏曲》,1911年完成《降E大调第二交响曲》,1913年完成交响练习曲《法斯塔夫》,1919年创作了《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1924 年4月温布利的英国皇家展览会的广场上盛况空前,英王乔治五世和十万人观看了埃尔加创作并指挥乐队和合唱队演奏的《希望与荣耀之国》和《威风凛凛进行曲》。

为了表彰埃尔加为英国音乐做出的贡献, 1904年他被封为爵士又获得功绩勋章,1924 年他成为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士的同时被聘为御前音乐大师,1931年被封为低于男爵世袭爵位的从男爵。

三、埃尔加的《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

(一)《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1899年在他创作《谜语变奏曲》之时,他就对朋友提及想写作一部交响曲。他说到:“自己受到刚刚战死沙场的英国民族英雄查尔斯·戈尔顿将军的感染,想以贝多芬《英雄交响曲》的笔法写作一部颂扬英雄主义的大作,来反映戈尔顿将军不平凡的生涯和性格——他军事上的成就,他无穷的力量,他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他坚定的决心和深深的宗教狂热。”后来埃尔加打消了这个“戈尔顿”交响曲的念头,转而倾向于孕育一部非标题性的“纯”交响曲。虽然他构思交响曲由来已久,但迟迟未敢动笔,可见他深知这一体裁的历史积累之深厚和功力要求之严峻。他要将素材“酝酿”多年,把所有的散片拼合起来,可以使之成为一幅完整的画面才去下笔。

1899年2月他曾“试着去写”,有确切的证据表明作品已有草稿,因为1901年在给指挥家汉斯·里希特的一封信中谈到“我正在试着写的交响曲,答应将它题献给亲爱的朋友”。1907年,埃尔加已年届半百终,他写了交响曲的开头,然后放到一边,去意大利过冬天。在那里完成了第一乐章,回到家后,他在1908年6月和9月几乎不间断地写另外三个乐章,完成后献给真正的艺术家和朋友汉斯·里希特。

1908年12月3日《第一交响曲》在曼彻斯特首演,此次演出和四天后的伦敦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英国这才有了一部真正进入保留曲库并得以反复上演的高质量交响曲,因而此作称得上是“英国的第一首交响曲”。公众喧嚷着要求再次听到这部作品,报刊评论也一致叫好,公认这是多年以来英国交响曲的代表性杰作,在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内在欧美各地演出近百场。汉斯·里希特在指挥首演的第一次排练时就曾说:“先生们,我们现在开始排练的是现代最伟大的交响曲,由最伟大的一位现代作曲家写成——不仅指英国范围,而是指世界范围。”

(二)《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的音乐学分析

虽说埃尔加的《降A大调第一交响曲》并无明确的标题内容构思,但其中所体现的内涵和气势还是具有明显而典型的英国风格:贵族式的精、气、神,乐曲既有欢乐也包含苦难,既有荣耀也带着疑虑。它的风格继承了欧洲晚期浪漫派的风格,和声丰富多变,旋律句法曲折,但整体结构和调性又讲究严谨统一,以传统的四乐章规范布局,配器的音响则辉煌而浓烈,铜管运用尤为突出。

整个音乐中不寻常和鲜明的部分由交响曲的引子表现出来:在平静的鼓的滚奏上,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一个坚定步伐,木管和中提琴在降A大调以行板速度演奏出“高贵而质朴”的主题,如谱例1:

这种不温不火、彬彬有礼而又大度开阔的旋律具有典型的“埃尔加式”风格,令人难忘。交响曲以如此方正、稳定的慢步进行曲为开场也体现出埃尔加音乐的独特之处。这一“高贵”主题极为重要,它是固定乐思,全曲的灵魂,不仅统领第一乐章,而且将在末乐章的最后对全曲进行升华性的总结。

第一乐章的快板随即到来,调性转至d小调,但相当不稳定,这对一首降A大调交响曲的第一个快板来说是一个不寻常的选择。音乐自始至终是在激荡、不安和不稳定的情绪中,低音不停地大步移动,加剧着音乐的动荡。在这一近乎狂想式的主部之后,F大调副部的抒情歌唱如期而至,节奏拍点不停变化,旋律句法极不规则。在一段瓦格纳式的铜管轰鸣后,音乐又悄声奏出引子“高贵”的主题,似是梦中幻影——发展部开始,主部和副部的各个动机被充分重组和交合,音响由轻至响,层层递进。音乐逐步达到高潮后,停在D大调中,副部的部分动机提前再现。真正的再现部随后到来,但副部却被移至降A大调。在震耳欲聋的铜管铺垫后,尾声中又传来了我们熟悉的“高贵”主题,但它的四周被来自主部和副部的动机所缠绕,其复调的立体综合方式显然来自瓦格纳的启示。

第二乐章——很快的快板,虽然没有冠以“谐谑曲”的称谓,但它无可置疑服从于这一交响曲的品种传统。它分为清晰的三段体,A段的主调性为升f小调,有几个相互对比的主题,或机敏,或雄壮,有明显的进行曲风格。B段则突然转向远关系的降B大调,富于调侃和嬉戏色彩,降B大调的中部是对童年记忆的唤起,欢快活泼、以清脆的木管和轻盈的弦乐为主,辅以晶莹剔透的竖琴。正是这一迷人的部分,埃尔加要求乐团演奏得像“你在河边听到什么东西一样”②。A段再现时将B段的素材卷入,形成综合。乐章最后是一个神秘的过渡,由似薄纱一般的弦乐将音乐缓冲下来,为接下来的柔板乐章做好准备。

第三乐章——柔板,不间断紧接上一乐章,D大调。很多评论家都指出它的柔情主题其实是第二乐章机敏主题的变形衍化,这个主题与第二乐章中的主题以相同的音符构成但表现的性格、情感与气氛却完全不同。这些用不同方式组织起来的相同的音符,就是用来维系乐章间联系的内在动机,再加上旋律的交错发展,结构逐渐复杂,就犹如作曲家复杂且无法言喻的内心感受。指挥里希特曾在排练时对这一乐章大加赞赏,认为如果贝多芬活至当下,写出的慢板就该是如此气度。但在我看来,这一乐章中弦乐缓慢、悠长的步履,以及铜管在高潮处的有力助推与布鲁克纳的慢板写作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埃尔加的独特韵味就体现在音乐中有多处音调令人回想起引子的“高贵”主题。

末乐章——柔和地。埃尔加的这个末乐章是对全曲的回顾和总结,完全符合贝多芬以后的交响曲常理。如果说前几个乐章中我们看到作曲家对贝多芬、瓦格纳、布鲁克纳的独特吸收,则这一乐章中我们就能亲耳听到他对勃拉姆斯风格的大范围借鉴。引子不论在气息、句法和效果上都和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末乐章的引子如出一辙,但其主要的旋律却是一种萦绕在我们脑海中的那个“高贵”主题。引子之后的呈示部又回到了第一乐章以d小调和F大调为核心的调性布局。三个主题的设计、发展部的编织以及尾声中的突然加速等都有强烈的“勃拉姆斯式”影子,但调性、和声的复杂化和低声部的频繁运动则是埃尔加的独特笔法。再现部的调性处理打破了古典传统模式,以“渐进调性”予以变化处理,并将音乐带入整部作品开始时的降A大调。“高贵”凯旋,乐队高声齐奏将音乐推向升腾、辉煌的巅峰。

四、埃尔加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埃尔加既是欧洲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又是英国民族主义音乐的先驱。他是一位真正的浪漫主义者,每个主题他都将他的艺术及生活,与自己的情感相联系。他对此承认:“我在梦想……对很久以前田园诗的一些美好记忆……我把它全部放在我的音乐中,而且还有更多的从来没有发生的事。” 埃尔加又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他作品中的民族情结不亚于西贝柳斯,一直在为提高英国音乐水平而努力。他是第一个举起英国民族乐派旗帜的作曲家,是第一个把英国交响乐提到崭新地位的作曲家,让世界重新认识了英国音乐。

对于英国音乐历史来说,埃尔加可谓是集大成者。他在重振历史,用对他来说是现代的作曲手法演绎着英国音乐曾有的辉煌,为英国能重新在世界乐坛振兴而挥笔;他又在追赶现代,他的创作思维、创作理念时刻走在同时代的前列,对音乐创作结构思维的尝试足以说明一切。

埃尔加推动了英国音乐艺术的发展,被人们称为“英国的贝多芬”,由于他才使“英国音乐复兴”展现出重要性及独特的意义。埃尔加的艺术成就深受他国音乐家的重视。直至今天,他的音乐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且广泛的出现在每个领域中,不管是电影配乐还是广告配乐,埃尔加一系列的音乐作品至今依然是许多爱乐者的最爱。

注释:

①出自2012年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音乐会节目单说明。

②Michael Kennedy:《埃尔加管弦乐》,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参考文献:

[1]孙国忠.埃尔加与“英国音乐复兴”[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02).

[2]孙学武.维多利亚时代的余音——纪念埃尔加逝世60周年[J].人民音乐,1994,(Z1).

[3]屈榕.埃尔加—英国音乐复兴的先驱[J].黄河之声,2009,(04).

[4]张默.论埃尔加的音乐风格及其对英国音乐发展的促进作用[J].科教导刊,2009,(17).

[5]Michael Kennedy.埃尔加管弦乐[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英国
英国的环保
When is the festival?
Fancy a curry?Millions do!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Reading skills praCtice:A train timetable
Myths and legends-South Asia(Thailand)
Myths and Iegends-Europ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 Southwest Asia(Ancient Mesopotamia-Sumer)
Writing skills practice:A social networking site
Myths and legends-Polyne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