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平
可亲可敬的父亲赵琦虽然离开我们五年了,但刚过去的重阳节,再次引发子女们对他的无尽思念。父亲为党和人民做了一辈子好事的音容笑貌就像昨天一样清晰可见。
父亲1930年1月出生,1950年参加工作,在长达41年的工作经历中,有33年在河南,其间23年下放在基层。他先后担任北京中央直属单位专家翻译、省直机关秘书、农村食堂炊事员、高级中学教师、企事业单位科技干部。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工作,他都以大局为重,以人民利益为上,宁可自己和家人受再大的苦和委屈也毫无怨言。
工作不分分内分外。父亲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五”期间,国家一穷二白,建设任务繁重,外国专家云集,翻译工作需要经常加班加点,但父亲从没有叫苦说累。同时,他还拨冗写作,有的是媒体新闻稿,有的是翻译外国作品。在省直机关时,白天,他下电厂或供电部门调研,写材料,出快报;晚上,应工会请求编教材、写讲义,为机关干部补习外语。落实政策由农业一线调到工业战线后,在搞好单位资料工作的同时,工会活动他参与,社区文化他助力,新闻报道他废寝忘食,统一战线更是一马当先。据统计,参加工作到退休后,他发表在报刊的相关文章达3000篇之多,另外还结集出版了数以万条的农村生产、生活谚语。
舍身下乡救灾救人。父亲就读于西北大学,毕业后被组织上分配到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电建总局设计院工作。“一五”末,老家河南科技人才告急,父亲听说后主动带领全家离开首都到郑州支援地方工业。不久,河南信阳发生饥荒,在此事关身家性命的危急时刻,父亲又带领全家落户到缺吃无房的乡下农村,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救灾救人的“战场”。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地县委为了保护下放干部及其家属不被饿倒,专门下发有关给予特殊照顾的文件。而父亲竟把这份文件悄悄夹在日记本里,再苦也不给组织添麻烦,直到县长下乡检查“四清”工作发现此事后,全家的城镇户口才得以恢复。
热心公益助人为乐。在大学读书时,为了抢救志愿军重伤员,他不顾体弱献血过量,从此落下了致命的脑病病根。下乡检查工作,发现有特困户揭不开锅时,他不顾家人饿肚子,倾其所有把钱、粮捐出。调回郑州后,单位的花草树木他数年如一日浇灌呵护。哪里发生大灾了,哪里贫困学生辍学了,他都十分关注,总是热情地伸出援手。1991年,父亲光荣退休,按说可该歇歇了,但他却利用闲暇时光,关注文明城市建设,义务四处巡视,发现污水横流、垃圾乱堆、乱贴乱画及公用设施受损,他总是第一时间秉笔在媒体曝光,从而使这些问题尽快得到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一位耄耋老人最后的余热。直到他病危住院的头天,他还给当地媒体打热线电话反映有关社会治安问题。
父亲为党和人民做一辈子好事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在他去世后,根据广大网民的投票,省、市有关部门先后授予他“十大三农人物”称号,他还入围“河南省感动中原人物”。最近,中央文明网又将他列入“中国好人榜”。
父亲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