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轲
如今,九寨沟成了中国最热门的旅游胜地和最“吸金”景区之一,成了上市公司和无数商人、创业者的淘金地。但林业工人们依旧领着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不及当地城里人平均收入的一半
半个世纪前,来自20多个省份、8个民族的数千名林业工人响应国家号召,支援经济建设,进入人迹罕至、海拔2000~4000米的九寨沟深山老林,搭起帐篷,埋灶做饭,砍树、造林、抚育。
20世纪70年代末,这片风景区被移交给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也是我国第一个以保护自然风景为主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随后,林业工人们全部撤出,继续守护着景区外围更大面积的山林。
如今,九寨沟成了中国最热门的旅游胜地和最“吸金”景区之一,成了上市公司和无数商人、创业者的淘金地。但林业工人们依旧领着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不及当地城里人平均收入的一半。
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10月28日晚,九寨沟景区。数百辆旅游巴士几乎将景区内的大小停车场和道路填满。
九寨沟景区自1984年正式对外开放。年游客量从开放之初的数千人,到2008年,共接待游客1611余万人,旅游总收入超过18亿元,上缴利税近3.3亿元,在全国景区中年递增率排名第一。2014年全年旅游演艺市场共接待游客109.3万人次,同比增长60%;实现产值1.69亿元,同比增长65%,均创历史新高。
笔者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政府拿到的今年国庆黄金周的统计数据显示,10月1日至7日,九寨沟景区共接待游客18.91万人次,涨幅6.59%,客流连续多日达到景区最大承载量。
“你们要是再过几天来,人就更多了,都是要去看彩林的。”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副局长黄泽明对笔者说,“我现在很少有机会到沟(九寨沟景区)里去看了。小的时候,我就是在沟里长大的。”
黄泽明是1975年随父母搬迁到九寨沟的,当时的九寨林场就设在景区内的诺日朗瀑布附近。“那里基本上处于原始封闭状态,植被非常好。但国家建设需要木材,林场的主要任务就是砍树。”
笔者获得的正在编撰的《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志》材料显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为了给国家提供木材,四川省南坪县林业局先后在九寨沟内设置了124和126两个林场,有1000多名伐木工人。从事木材生产33年间,南坪林业局各林场累计生产木材325万立方米,销售木材292万立方米,实现工业总产值41687万元,累计上缴税金6140.8万元。
“在砍树的同时,我们也更新造林,恢复森林植被,实现森林资源的有序利用。”黄泽明说,但由于缺乏在高海拔地区的更新经验,最初仅摸索性地营造了2.8公顷林地。到1976年,林场才正式进入大规模更新造林。到1997年底,共完成迹地(林业上指采伐之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更新造林成效面积30.45万亩。
由于大规模开发,九寨沟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还是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阿坝州南坪林业局志》记载,由于长期集中过伐,加剧了森林资源的过量消耗,致使早期投产的林场,提前出现了可采资源枯竭、生产周期缩短的情况。深沟远运,生产成本增高,潜在的危机和矛盾不断扩大。
到20世纪70年代末,九寨沟森林资源保护已迫在眉睫。而与此同时,九寨沟的美景也逐渐被世人关注。
1978年12月15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林业总局《关于加强大熊猫保护、驯养工作的报告》,批准建立九寨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黄泽明介绍,1978年,国务院文件通知,将南坪林区九寨沟的日则、哲泽、荷叶3个林场划为自然保护区。南坪林业局将投资313万元在沟内修建52公里的公路、4717平方米的房屋、装机46千瓦的水电站,以及143436立方米木材产品等移交九寨沟自然保护区。1980年和1982年,哲泽(124)林场、日则(126)林场分别迁出九寨沟,荷叶林场停建。为了保护九寨沟外围森林资源,1996年,122林场停止采伐,至此,南坪林业局仅有4个林场从事木材生产。
九寨沟森林旅游资源开始得到切实保护和恢复。
林业如何从旅游开发中获益
“许多森林旅游资源保护好的地方,多数都会遇到同样的命运。最初是林业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林深叶茂了,或政府自己经营,或对外承包,开发成旅游景点。而林业很少得到补偿,更不要说从旅游开发中分享收益。”国家林业局一位官员对笔者说。
10月28日、29日,笔者在九寨沟县走访了两个林场,进行实地调研。
28日一早,笔者赶到九寨沟县122林场塔藏管护站时,53岁的护林员李如林正在院子里打着绑腿。他告诉笔者,每次进山都是这样的装束,防止虫子叮咬和树枝刮,“我17岁就到林场干了,一开始是伐木,全面禁伐后,开始护林。”
李如林已经是第二代林业工人了,他的父亲曾经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马尔康市的一个林场当工人。“现在我每月工资2000多元,是护林员中最高的。但还是觉得有点少,其他人少的只有1000多元。”尽管收入很低,李如林仍十分热爱护林员这份工作。这个护林站管护着8000多公顷的林地面积。李如林说,做护林员要“三勤”:腿勤、眼勤、手勤。每天,护林员们一早就从护林站出发,在深山密林中巡护,及时发现隐患。“还要会宣传教育。遇到践踏、破坏的,及时上前制止。我会告诉对方,把这块林地保护好,是留给你们子孙后代的。”每天巡山回来,还要填写护林巡山工作日记,记录下当日的巡山路线、发现情况和处理结果等。
“要问我有什么希望,就是希望政府能提高我们的工资待遇。”李如林说。
29日下午,笔者到南坪林业局123林场中田山巡护站采访,这个站离九寨沟核心景区不过20公里,每天都有上千辆大大小小的旅游车从巡护站门前呼啸而过。笔者在巡护站内看到,30年前盖的工房湿冷阴暗,巡护员们靠拾来的柴火取暖。
“除了下雨,没有休息时间,节假日照常上班。”38岁的女护林员刘红平告诉笔者,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都要和男工友一样巡山。这个巡护站管护着2000多公顷的林地,最远的巡护点离巡护站约有20公里,基本上都是靠步行来回。许多巡护点的海拔在2000~3000米,山势陡峭,巡山非常艰苦和危险。
自从1999年刘红平的父亲在林场因工去世后,她就到了这个巡护站上班。刘红平的老家在距离九寨沟400公里的四川绵阳。她说:“工作16年了,没有回老家过一个春节。爷爷就在老家。”一方面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就是手头拮据。
“每个月只有2100元,只有城里人工资的一半。我还要供养上技校的儿子和上大专的妹妹。钱根本不够花。”刘红平对笔者说,九寨沟是著名的旅游景区,物价很高。
“到菜场买菜,人家一听到讲价的,就知道是南林的。有的护林站因为离城里远,一两个星期才进城拉一次菜,菜叶子发黄了都舍不得扔。”一位护林员告诉笔者,有的家庭困难的,还经常到菜市场捡烂菜叶。
“到医院看病,城里人有医保卡,挂号费只收3元。可林场的职工,由于交不起医保,挂号费要收9元。”刘红平说。
黄泽明对笔者说,南坪林业局属企业性质,每年要承担供抚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100多万元,“五险”单位缴纳部分除国家补贴外的差额和离退休职工医疗保险费530余万元。“由于企业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全都需要从天保资金中调剂支付。”
四川省林业厅造林绿化管理处副处长郭祥兴、九寨沟县林业局副局长王维等表示,建议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并使之长期化、制度化和动态化;将企业负担的供抚人员生活困难补助费纳入社会保险或民政支付,建立“五险”动态补贴机制,对企业缴纳部分按社保机构实际收费金额和比例进行补贴。
四川国有林场面临五大困境
郭祥兴介绍,四川省目前纳入国有林场序列管理的国有林场(含森林经营所、飞播管理站)共计180个,职工总人数15000人,其中在职职工7500人、退休职工7500人,分布在除遂宁以外的20个市(州)的95个县(市、区)。
180个林场中,174个国有林场为县市区属,仅6个国有林场为市州属,有66个林场位于国家和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其中国家和省分别为39个、27个),有68个林场共建立80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郭祥兴介绍,目前四川省国有林场面临五大困境:管护森林资源面积大,资源分布结构不合理;林场种类多,人员比例不均衡;职工年龄偏大,人员不足,结构不佳;产业发展落后,收入少,债务沉重;林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职工收入偏低。
四川全省国有林场在职职工中“40、50”职工有4064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54.2%;距离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职工1201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6%,职工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由于长期实行“只出不进”的政策,全省国有林场平均有职工83人,在职职工人数最少的理县薛城林场仅3人。
尽管国有林场近些年来在二、三产业方面下大力气,办了一些多种经营项目,但是,骨干项目少,产业化程度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效率低下。由于林场自身实力不强,开发投入不足,林场所办森林公园森林旅游发展较慢,总体效益不佳。2014年,全省国有林场总收入6.2亿元,其中财政事业费投入和政府投资4亿元(占全省林场总收入64.5%);截至2014年年底,林场累计欠发工资、欠缴社保费、营林生产及二、三产业发展以及其他债务11.2亿元。
四川省国有林场大多位于山高、坡陡、谷深的沟尾,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近年来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国有林场建设投入较少,仅为15062万元。林场职工安全饮水困难和通电、通信、电视接收设施缺乏。目前还有4046.4公里林场内部道路需要改造,2529.2公里林场内部道路需要建设。2014年,在职职工人均年收入36982元,比2014年四川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收入低167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