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传媒时代,对传媒事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应时代所需,改革迫在眉睫。笔者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核心课程《文艺作品演播》为例,归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总结分析现象后的原因,从课程改革、学生培养、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研究提高教育效果的方法,为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出建议。
【关键词】文艺作品演播 播音与主持艺术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205-02
新传媒时代,传播理念和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受众的思想意识、认知观念也不断更新,作为培养传播事业人才的高校,应当积极调整专业定位、教学任务,以不断适应传媒事业的发展,高瞻远瞩地为传媒事业的跨越发展,提供更多基本功扎实且具有前瞻性视野和知识的人才。
当前,受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果的冲击,生源、师资、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主观问题和客观问题,影响着教学过程和效果。现如今,形象、声音已不再是各媒体选择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综合表现与媒体一线、大众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需要我们教育领域、任课教师对课程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方法深入思考。《文艺作品演播》是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之一,一般在二三年级开设,文艺作品的体裁包括散文、诗歌、寓言、童话、小说、广播剧以及影视配音等,课程是在解决了“声”的问题之后,对“韵”“调”的磨练,重在训练学生“演”和“播”的能力,可以说,提升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是这门课程的初衷。本文以《文艺作品演播》课程为例,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现的困惑难点,研究急需的解决办法,以期待进一步提高实际教学效果。
一、归纳现状
1.学生对文艺作品创作的认识不全面,能力不全面:很多学生对情感表达问题不重视,认为字正腔圆,流利畅快即可。不能很好地传递作品中蕴含的感情,不自觉地呈现出“虚情假意”的现象。这些都体现了学生在把握艺术作品创作方面,能力搭建有短板。
2.教材内容的缺失:在现有的关于文艺作品创作的教材中,关于感情问题的处理一般一带而过,没有深入系统和阐述,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了强有力的依据,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盲区。
3.教师在教学中仍存在着主体问题: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单一,大多老师不重视表演艺术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重要作用,不能满足学生对文艺作品创作的要求。
二、原因分析
目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在各高校课程教学中沿用,尤其是《文艺作品演播》这门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衔接不够流畅;学生阅历少、阅读量小,对作品中的事物情认识肤浅,不能与作品产生深刻的共鸣,很难将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情绪和主观的思想情感融合起来;教师对文艺作品创作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实际教学中对情感要素的调动还未达到效果;另外,有关情感要素的调动很多原理和内容也是不好描述的,大多要靠个体反复揣测、酝酿,因而造成教材中的阐述不够多……正是诸多因素造成了学生文艺作品创作的能力不够全面,“演”、“播”的能力不足。
这些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必须明确:事实上,播音与主持艺术教学不是简单的将文字转为语言,不是单纯的普通话教学、语言教学;文艺作品创作,不仅要依靠节奏、重音、语气的外部创作要素,还要依靠情感要素的调动,情感调动作为文艺作品二度创作中的難点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将很难表达好文艺作品。如何调整完善现有的教学方法,如何使教学构建合理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科学结合,如何开拓借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文艺作品演播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三、教学改革建议
实际上,《文艺作品演播》教学其根本就是要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控制能力,文艺作品创作过程就是要用语言对作品进行丰富、扩展,对文字精准度和情绪表达程度都有很高的要求,通过语言的语速、语体、语法的控制,提高语言的美感。而这个能力的养成不是机械的、死板的,只有通过情感的调动才是最真诚的、最科学的、最合乎情感的。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
(一)课程改革
1.增强实践环节: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类型专业,艺术能力的获得必须在不断的实践训练中才能获得,否则无异于纸上谈兵。理论的充分掌握是必要的,但不能一味的单纯注重理论学习,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的分配。教学设计中应该切实的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书本上所得的理论知识,通过有声语言艺术塑造学以致用,不单纯的停留在仅仅掌握各类艺术作品的分类、特点、演播技巧等方面,要在科学的教学思路引导下激发学生的艺术感悟能力和塑造能力,使学生在业务实践操作中自主构建、自主体验、自主创新。
2.调整教学内容:“一旦树立起表演艺术这种意识,播音与主持艺术就会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1]以表演方式训练学生情感调动,提高学生解放天性、扑捉有效信息的能力,从而提升艺术创作水平,这是保证作品效果的关键。表演环节中训练的动作、手势、姿态、神情以及无实物练习,包括在设定情节中利用限定角色来控制发声和语气节奏等方法,这些都能够促进演播的作品和其中所要塑造角色的合理分析和准确的定位,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不同作品的解析,使之更加生动、鲜活、形象,以达到更有效的有声语言传播效果。因此要特别引入表演教学内容,增加课时,将表演教学补充到《文艺作品演播》的培养和训练体系中,为播音教学内容服务,真正让学生做到因情发声,因意发声。另外,替代言语信息,是指“传播主体不直接运用言语(包括文字和声音)信息,却以眼神、表情、动作等副语言展示出内心的活动,并让人有所察觉,起到比言语信息更具感染力或说服力的作用。”[2],是文艺作品创造的重要要素。表演艺术是提升副语言创作能力的主要催化剂,是替代言语信息的补充要素,通过表演课程,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意识,不断发掘学生在作品演播中想象力和创造力,能够拓展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也会为演播更加到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丰富教学形式:大多高校都坚持以精英教学为主,开展小课教学,保证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指导,以解决学生有稿朗读中的情绪问题。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教学,可以举办听评会,组织观摩优秀文艺演播作品,鼓励学生3-5人为一小组,进行作品分析或创作作品,并辅以课堂互评、小组评比,营造探究式的课堂气氛。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创作,以个性化处理、传播,吸引更多的受众。
4.改良考核方式:考核方式改革应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改革应该相结合。传统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考核形式是笔试加口试,口试一般为规定稿件,笔者认为除了规定稿件,建议增加自选稿件,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精读、精解,最终促进学生熟练掌握一篇或几篇稿件,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有帮助。同是,建议应增加学生观众评委,以专业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展示自我的主動性。
5.教材编辑和选用:教材是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因此,教材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文艺作品演播》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应更突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更加清晰明确,突出实践性,在文艺作品的选用上,要古今兼顾,比例适当,另外插图与书面语言有着同样的价值和功能,因此,可图文并茂,增加意趣。
(二)学生培养
1.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培养学生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有全面的认识,提高学生职业化意识。文艺作品演播是对稿件的理解和体会基础上的再加工,虽然是朗读别人编写好的文字,但需要自己的主动思维和编译能力,学生的自我锻炼和感悟过程非常重要,只有端正态度,才能达到创作的效果。可以通过优秀毕业生访谈、名人讲坛等形式,端正学生态度,培养学生专业热情。
2.增强学生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语言与思维有着重要的联系,对文艺作品把握越准确,感悟的越深,语言表达才越有美感,通过影视作品鉴赏会、读书会,对经典文学、美术作品、戏剧电影等知识积累,进一步提高感受能力,以帮助学生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作品内容和表达方式的思考上,从此解决语言上“貌合神离”问题。
(三)教师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是教学设计的“领航者”,学习成效的“品鉴者”,学习环境的“创作者”,因此,教学改革,需要教师们更新教学理念,开拓思路,提升教育研究能力。现在各高校面临的师资问题主要两方面,一是专业教师大多直接高校毕业后就从教,理论知识储备较全面,但是一般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二是外聘的电台、电视台媒体从业人员,他们实践能力强,但理论知识欠缺,教学方法不足。不容置疑,高校教学还是以专业教师为主,因此在职专业教师要经常性的参加校外领域内的交流,通过参加教学技能比赛提高能力。另外,在教学中还应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特点。
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该选用哪种模式,实际上是由现实的媒介环境和现实的传媒人才需求决定的。如果不进行改革,我们的毕业生将很难迎合社会和市场需求,教师的教学也将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只有通过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当然,教学课程的改革本身是一个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相互促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教学相长的过程。因此,这是一个长期需要解决的课题,希望通过此课题的研究进一步调整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最终提升学生专业能力,以培养处更多的优秀人才促进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论表演艺术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作用》[J].张捷诚.《电影评价》.2010(6).
[2]《论电视播音主持副语言创作的功能与规律》[J].金重建.《传媒艺术》2014(9)
[3]《播音与主持艺术批评》[M],战迪、刘琦,中国广播艺术出版社,2012年1月
[4]《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以综合大学为例》[J],韩敏,《现代传播》,2008(03)
[5]《与时俱进——面向未来的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改革》[J],朱晓彧,2008(10)
作者简介:
刘海涛(1980.6-),男,回族,天津市人,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