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峰 刘妍
摘 要:对后蕊苣苔属8种植物进行观赏性状评价,筛选出观赏特性状综合评价为“优”的3种:毡毛后蕊苣苔(O.sinohenryi)、文采后蕊苣苔(O.wentsaii)和裂檐苣苔(O.pumila)。“中”的植物有3种:小花后蕊苣苔(O.acaulis)、鼎湖后蕊苣苔(O.dinghushanensis)、钝齿后蕊苣苔(O.obtusidentata);“一般”的植物有龙南后蕊苣苔(O.burttii)和汕头后蕊苣苔(O.dalzielii)。最后对苦苣苔科的资源利用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后蕊苣苔属;观赏性状;评价;筛选
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是玄参目(Scrophulariales)的重要类群,大多分布在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多为草本植物。苦苣苔科植物种类繁多,多样性丰富,是世界著名室内观赏花卉之一,花色艳丽,叶型叶色变化丰富,无论从观花、观叶、观形那一方面均可选育出不同的园林应用类型,可以作为优良的盆栽花卉、花坛花卉和宿根花卉,是筛选园艺观赏品种的理想材料。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已经在苦苣苔科内育成大量的园艺品种,常见的有大岩桐属(Sinningia)、非洲堇属(Saintpaulis)、芒毛苣苔属(Aeschynanthus)、欧洲苣苔属(Ramonda)及扭果花属(Streptocarpus)等。一直以来,我国的苦苣苔科植物利用都集中在科研上,至今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完全由我国自行培育的商品化品种,只有唇柱苣苔属(Chirita)、旋蒴苣苔属(Boea)、芒毛苣苔属等属的少量种在广州、南宁、杭州等城市引种作为观赏用。事实上,我国苦苣苔资源仍处于野生状态,花卉市场上卖的多数种类是直接采挖自野外的植株,对该类植物的园艺开发还是一个空白。
1 材料及方法
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是苦苣苔亚科系统地位特殊的属,全世界有11种,除后蕊苣苔(O.primuloides)分布在日本外,其余10种都分布于我国大陆东南部的珠江流域到长江中游地区,主要是贵州、湖南、广东、福建、广西5个省份。后蕊苣苔属的植物通常都生长在林下潮湿阴暗的石头上或水沟边的石壁上。本文依据苦苣苔科观赏性状评价标准(表1),对后蕊苣苔属8个种进行观赏性状评价,植株及花特征观察测量来自野外分布地。
以上9个项目中5项以上为“优”则其综合评价为“优”;3~4 项为“优”,4~5 项为“中”则综合评价为“中”;其他为“差”。但对于观叶种类,(1)和(2)项为“优”,则综合评价为“优”。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对比(表2),后蕊苣苔属8个种中,观赏特性综合评价为“优”的有3种:毡毛后蕊苣苔(O.sinohenryi)、文采后蕊苣苔(O.wentsaii)和裂檐苣苔(O.pumila)。“中”的植物有3种:小花后蕊苣苔(O.acaulis)、鼎湖后蕊苣苔(O.dinghushanensis)、钝齿后蕊苣苔(O.obtusidentata);“一般”的植物有龙南后蕊苣苔(O.burttii)和汕头后蕊苣苔(O.dalzielii)。
具有开发价值和应用前景的种类:毡毛后蕊苣苔(O.sinohenryi),小到中型莲座状植株,叶深绿,平铺。花橘红色,颜色亮丽,5枚裂片狭长直立,像只展翅飞翔的蝴蝶,两个深色的花药位于花冠口,好像蝴蝶的两只眼睛,整朵花充满了活力。单个花序开花比较多,根据植株上不同阶段的花和花蕾推断,单株花期也比较长,7~8月开花,是极佳的盆花和育种材料。文采后蕊苣苔(O.wentsaii):小型莲座状植株,叶小具明显的叶脉。花序纤细,长10~20厘米,每花序1~4朵花。花大且花冠筒呈弧状弯曲,亭亭玉立,可做盆景,也适合于假山造景装饰,与岩石配置,相互辉映,相得益彰。裂檐苣苔(O.pumlia)为小型莲座状植株,叶被白色柔毛。花序长,密被锈色长柔毛。每花序平均约3朵花,但花大,花冠筒弧状弯曲,尤其是檐部各裂片又有3~4狭小三角形小裂片。2月中旬开花,花期长,可持续到4月下旬,可通过诱导使其在春节期间开花,为最佳的盆花和育种材料。
3 花卉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后蕊苣苔属植物本身为狭域性性种,近年来由于环境破坏和气候变化,使后蕊苣苔属乃至整个苦苣苔科植物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要想充分开发利用苦苣苔科资源,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对后蕊苣苔属植物进行野外观察,明确其生态适应特点,根据其适应性及分布范围,制定详尽的引种计划,运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扩繁,保证原产地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利用;利用多种育种手段,对后蕊苣苔属内植物进行新品种选育和杂交育种工作,筛选观赏价值更高的品种;建立高效安全种植技术,进行工厂化栽培,为后蕊苣苔属植物在花卉、医药等方面开发提供原料支柱。
(责任编辑 李 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