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崇珏
摘 要: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专业、职业面向进行人才需求分析,构建“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分析牵引供电领域典型工作岗位主要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构建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优化人才管理体系,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气化;铁道技术;岗位导向;能力递进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着力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遵从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采用具有专业特色的“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校企合作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导向,融教、学、练一体,强化学生岗位基本能力、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与企业合作,合理安排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专业职业面向及人才需求分析
1.专业职业面向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主要面向轨道交通企业,包括各铁路局、城际铁路及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针对各铁路局供电段、各城市轨道交通企业供电部门及电气化铁路工程施工单位、地方电力、厂矿企业供电部门,毕业学生主要从事接触网工、变电值班员及电力线路工等工种的工作。
2.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2万公里,其中电化率达到60%以上,未来5年全国铁路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缺口达到11万,年均1.38万。而全国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未来3年电气化铁道供电人才缺口在1.25万左右。从人才需求结构分析,高职大专毕业生的需求比例大约占60%,因此高职大专毕业生是铁路用人单位招聘的主要对象。
针对湖北地区,在十二五期间湖北省境内铁路项目计划有30个,继建项目11个,武汉地区每年建成一条地铁线路。所以湖北区域内轨道交通企业对电气化铁道专业的人才需求也是非常可观的。
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思路
按照“招生与招工一体化、上课与上岗一体化、课程与项目一体化、毕业与就业一体化”的原则,与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与轨道交通供电企业的相关专家共同分析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共同确定供电工作岗位;共同优化以职业能力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基础、任务化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课程标准;突出技能培养的理念,针对该专业对应的岗位群与企业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推行具有专业特色的“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满足轨道交通供电企业各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1.以岗位能力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
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来选择教学内容,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典型工作任务的选择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通用性,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2.能力递进培养,重视职业技能训练
以岗位为导向,依据学生就业主要岗位的任职要求,与企业共同分析各岗位主要工作任务,融合对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对三种典型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开发行动导向的课程。课程按照能力递进的要求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原则将人才培养分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3个阶段,合理安排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促进职业素质的养成。
将人才培养分为职业基本能力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职业岗位能力培养3个阶段,分别在3个学年的9个小学期中完成。
第一阶段是职业基本能力培养,第1学期组织军训及通用基础知识学习;第2学期、第3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第4学期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对应的校内专项实训,强化专业基本技能,掌握专业所必需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基本技能。通过第一阶段的培养使学生具备电气化铁道专业主要岗位所需要的职业基本能力。
第二阶段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第5、7学期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6、8学期穿插工作小学期,组织与第5、7学期学习内容相衔接的专业课程实训实习和职业技能考证训练,强化职业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训练,强化考证训练。为学生引入企业岗前培训课程进行专项训练。
第三阶段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在第9学期完成。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或“订单”培养企业作为企业“准员工”进行顶岗实习,锻炼在实际工作岗位的技术实践能力,并利用企业文化氛围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熏陶,进一步加速学生在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以及与人相处能力等方面的成长,实现学生实习与就业的无缝对接。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考核,实习过程双方共同管理。
三、课程体系开发
专业课程体系坚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着眼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知识、技能、素质统筹、就业导向与全面发展统筹、岗位能力与职业能力统筹原则,面向电气化铁路、城际轨道交通和城市轨道交通企事业单位,根据从事牵引供电检修、运用、维护和管理工作的需要,以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按照行动导向的课程模式,在分析牵引供电领域主要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确定学习领域,构建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主要专业课程参照对应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择贴近企业实际生产的工作任务,设计教学项目,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将相关的知识、技能、素质,由单一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融于各教学项目,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同步提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四、优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
以学院为核心,与校企合作企业成立专业理事会,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核心问题开展工作,同时优化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优化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参与的专业理事会、学院管理机构的指导下,由电子电气学院、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及院系督导组成专业教学质量管理三级机构,全面负责专业教学质量管理过程的决策、实施、监控与评价工作。
优化教学质量标准体系,校企合作共同优化专业教学质量,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严格执行学院制定的教师的教学工作规范、实践教学过程规范、专业建设与评估标准、课程建设与评估标准等制度。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合作企业、教学管理部门、学生及社会作为为评价主体,以学生网上评教、同行听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为主要手段,针对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顶岗实习、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以及专业教学团队为主要评价对象,开展全方位、多层面的教学质量评价,及时发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国联,何燕,张敏海.高职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与人才培养建议[J].考试周刊,2013(91):152-153.
[2]周慎,张玲.高职院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以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27-31.
[3]姚燕芬,潘建华.关于校企合作新模式——现代学徒制的思考[J].当代职业教育,2014(01):75-76.
[4]魏颖.“岗位导向学练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探析——以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专业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3(8):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