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建筑艺术审美之和谐美特征

2015-05-30 08:13:45申耀强朱霞李哲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3期

申耀强 朱霞 李哲

摘要: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中所展示出的简约现代主义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及古典园林的风格几乎为两个极端,建筑本身表达的现代设计创作元素与中国传统元素也是大相径庭,但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是成功的,它非但没有破坏苏州古典建筑与园林的以及苏州文化的完整性,反而在苏州建筑文化历史的画册中添加了浓重的一笔,让苏州博物馆新馆作为中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在世界的建筑史上永远流传。

关键词:苏州博物馆 现代设计风格 和谐美

苏州博物馆新馆坐落于苏州市平江区东北街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毗邻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四大园林之一的拙政园,东临忠王府,建筑面积约19000平方米,由世界著名华裔设计师贝聿铭先生设计,于2006年10月竣工开馆,被称为贝聿铭先生的“封刀之作”。

贝聿铭先生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江苏苏州,曾于1983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 他设计了大量的经典建筑,对于被称为贝聿铭先生“小女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对整体建筑环境的细节关注可谓细致入微。

一、建筑设计的整体性的和谐美特征

在苏州拙政园历史保护街区,我们看到了承袭了苏州本地古代建筑“粉墙黛瓦”的基本风貌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群体在现代几何的造型中颇具一番江南特色,深灰色花岗岩屋面与白墙搭配,充满了温馨清淡的江南韵味,在苏州古城历史保护街区中显示出独特的特点,而又与周围民居建筑浑然一体,巧妙的融入到历史文化环境之中,更加体现出了贝聿铭先生最初设计的“中而新、苏而新”特点。

水——构成苏州博物馆新馆景观的重要元素之一,水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水本身作为建筑景观的一部分,将建筑、山石、亭廊倒影涵予其中,由于涟漪晃动,更加能够增添建筑的韵味与周边环境景观的和谐。贝聿铭先生在新馆设计中,巧妙的引入水体元素,并将水景景观延伸到馆内中心天井大堂位置,形成了面积不大但是内容丰富多变,造型突出的水景。

馆内中央庭院水景北侧有一处极其别致的景观,是新馆设计的一个亮点,利用古代园林元素精心打造的创意山水,贝聿铭先生“以壁为纸,以石为绘,借助拙政园南墙为纸,选泰山石切片,高低错落,砌于墙前。江南烟雨朦胧,似连绵山峦在雾里,如同米芾山水画立体呈现在眼前”,营造出一处具有米芾山水画作意境的园林景观。通过对石材的切片造型,将石材放置于沙滩之上,利用景观水系加以阻隔,完整的保护并体现了景观整体的画面感及空间尺度感,将苏州博物馆新馆与世界遗产拙政园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

二、建筑布局及空间的功能形态和谐美特征

博物馆建筑群坐北朝南,被分为三大块功能分区:中间部分为入口、中央大厅和主庭院;西侧部分为博物馆主展区;东侧部分依次为次展区和行政办公用房。这种以中轴对称的东、中、西并列布局与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显出的和谐统一,充满了空间层次的韵味,在空间布局上或者城市肌理方面都恰到好处,并且丰富了拙政园园林文化的艺术风格。

“不高不大不突出”是贝聿铭先生对新馆建筑设计体量上的把握,不与周边建筑产生制高点上的冲突,充分考虑尊重所在城市街区周边建筑历史风貌,建筑采用以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以内,中央大厅及西侧部分展厅建筑主体局部二层,以最高高度不超过16米为宜。使得“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群作为博物馆建筑的一部分,与新馆建筑得以完美结合,成为一座现代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的综合性博物馆。

三、建筑造型、色彩、材质的和谐美特征

苏州博物馆新馆建筑设计风格讲究庭院深邃的整体建筑风貌,建筑群体由高低错落有致、外观形态各异的单体建筑组合而成,新馆的建筑色彩主要以体现江南民居“粉墙黛瓦”的深灰色与白色为主,结合周围建筑进行色彩轮廓的区分,建筑本身通过深灰色与灰白色对比,以达到与周边建筑的融合。传统建筑屋顶采用灰色小青瓦,新馆的房顶统一使用深灰色花岗岩石材,同时构成建筑边线的墙角采用深灰色石材镶边,来衬托出建筑的线条统一、和谐,在保证与“粉墙黛瓦”苏州古建效果一致的同时使建筑本身更具时代感。

“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的名言,并且一直在孜孜不倦追求着的目标,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建筑室内设计中你能够体会到这句话的重要含义。通过建筑本身结构的不同造型、运用雕刻、镂空等手法使建筑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来体现设计师的意图。新馆里处处可见贝聿铭先生对于光线的精雕细琢的处理,建筑厅院及走廊采用的大量的玻璃架构的顶棚,大多建筑都将天窗开在屋顶的中间部位,自然光线透过金属遮光条镂空的花格,配以磨砂灯片,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产生了层次,让光线有了变化,生动了空间,同时建筑多处使用了造型各异的取景窗,这些窗户有别于传统建筑窗户构成形式,经过构成变化设计成形态各异的几何形状,使庭院景观与建筑更为贴切的结合在一起,通过产生不同的光影效果来营造园林中的空间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园林景观效果。

从香山饭店到卢浮宫的金字塔型建筑设计,精炼、抽象的几何形状一直是构成贝式建筑风格的重要元素,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在墙面、顶面的处理上面,多处造型使用了交错几何形状反复重叠变换的处理手法,不仅丰富了室内空间的光影效果,也赋予室内空间更加玄妙的色彩。例如:三角造型作为馆内突出的造型元素及特征,表现在建筑主体的各个细节,馆内构成几何多维空间的元素都具有着几何图形的硬朗线条,如中央大厅的屋顶框架线,框内玻璃和白色天花相互交错,构成了一副抽象的几何立体画面。

新馆另类的建筑形式与极其高超的园林造景手法是分不开的,中轴线上的主庭院与分散于东西两侧若干小庭院构成了新馆内的主要景观,和谐统一成为馆内景观设计的核心理念,尤其处于入口处的主庭院,游客进入大门后,透过大厅向北望去即可一睹人造的江南水景特色,庭院水系北墙下设计的山石切片极好地成为了园林景观的画龙点睛之笔。

四、结束语

苏州博物馆作为一个文化展示的场地,被赋予了跟历史文化沟通的使命。一个城市建筑的设计代表着这个城市文化血脉的传承,没有自己文明的城市也就失去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贝聿铭先生在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设计中倾注了全部的心血,新馆设计中的一点一滴都表達了这位老先生对自己作品唯美的追求,面对设计之初种种不和谐的乃至于反对的声音,贝聿铭先生用自己的作品做出了最好的诠释。苏州博物馆新馆无论从建筑尺度、园林造景以及细节设计无不体现出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理念。

参考文献:

[1]陈薇.苏州博物馆新馆.《世界建筑》 2004(1).

[2]高福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7.

[3]张曦,葛昕.地域文化中的地域建筑气质——谈苏州地方建筑.新建筑,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