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比子多
[摘 要] 小反刍兽疫,即PPR,由小反刍兽疫病毒所引发,绵羊或山羊都易感染这种疫病。这种病毒的主要传染源与增值宿主为感染羊,健康羊如果直接接触病羊或接触病羊的排泄物、分泌物、圈舍等都有可能感染这一病毒。呼吸系统为这一疾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其他途径还有胚胎、哺乳、精液等。这一疾病具有国际性的特点,很多国家都流行这类疫病,因此我国也受到严重的威胁。文中将对这一疫病的流行趋势进行分析,并找到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小反刍兽疫 流行趋势 防控
[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30-01
PPR属于急性的传染病,而其症状表现可能为急性,也可能为亚急性,这与感染对象以及病毒株的强弱有关。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腹泻、高热、胃炎、口炎、肺炎等。我国新疆、西藏等地区都发现了PPR病例,由于这一疫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及致死率,因此亟需對该疫病进行研究与防控,以保证我国动物卫生健康与安全。
1 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趋势
PPR疫病的症状与牛瘟有相似之处,但其主要发病于羔羊或成羊,部分品种的鹿或牛也会感染这一疫病,有统计显示其致死率可以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这一病毒的潜伏期为三到六天,感染的动物最开始会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眼鼻分泌大量水样物质等症状。之后的两到三天内动物的直肠温度将升至40℃到41℃,动物机体的粘膜将发生较为严重的充血现象,其口腔内会出现卡他性炎症,动物开始出现呈现灰白色的小坏死灶。而五到八天后,动物的体温呈下降的趋势,坏死灶的面积扩大,逐渐成为坏死斑,以白喉样存在。最后动物的牙床、上腭、舌等位置出现病变与损坏,形成糜烂区,动物出现腹泻、胃炎、肺炎等严重症状,最终在发病后的十到十二天内死亡。
从国外的发病趋势来看,PPR呈现出了由西向东的发展趋势。1942年西非科特迪瓦发生首例PPR。至1999年,靠近红海与大西洋的许多非洲国家都开始流行PPR,且这一疫病在不断的扩展,北至埃及,南至肯尼亚。近些年来,地处赤道与撒哈拉沙漠的众多非洲国家、中东国家都逐渐发现PPR病例,这一疫病不断的爆发。到2011年初,哈萨克斯坦等众多我国的邻国都爆发了PPR,这对我国造成了一定的威胁。
就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总体的发展趋势为由西向东,由边境向内陆。这一趋势可能与周边国家与地区的PPR发生情况有关。我国首例PPR发生于西藏,2007年阿里地区爆发PPR,发病率高达41.4%,而病死率达50.3%。随后的2008年、2010年、2013年、2014年都发生过较大规模的PPR疫情。近年来发生过PPR疫情的省市包括西藏、甘肃、新疆、内蒙古、湖南、宁夏、安徽、辽宁以及重庆,其中西藏与新疆地区的爆发次数最多,这两个省份都位于我国的边境地区,与巴基斯坦、印度、缅甸等PPR流行的国家接壤,因此PPRV病毒很容易传染我国形成PPR疫情。由此也可推断云南、青海等与PPR疫情国相临的省份,也很有可能爆发PPR。另外,湖南这类内陆省份也出现了PPRV病毒的传播,可以看出这种病毒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传播跨度大等特点与趋势。
2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举措
2.1 提前预防
为了减少小反刍兽疫的发生,需做好提前预防。各级防疫机构应当加强宣传,做好自身的工作,在疫病流行期对相关的牲畜养殖人员进行教育,增强他们对疫病的防控意识,增加他们的防控常识。有关部门要首先要指导养殖人员定期对圈舍进行清洁与消毒,保证圈舍的日常通风,保证养殖环境的卫生与清洁,避免病菌滋生;其次要保证牲畜的合理饮食,避免服食变质的食物或水,水温要根据季节变化进行调节,另外可在食物中适当加入精料等,补充牲畜所需的钙与维生素等物质,以增强其免疫力;最后要定期为动物注射疫苗,预防PPR的有关疫苗包括PPR灭活疫苗、PPRV弱毒疫苗、活载体疫苗、嵌合体疫苗等,在疫病来临前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
2.2 及时诊断
当牲畜出现疫病时要及时进行诊断,这样能够保证在源头将疫情有效的控制住。根据PPR疫情的特点与症状可以对其进行初步的判断,当发现牲畜有发热、腹泻等症状时要及时将其隔离甚至是扑杀,然后及早进行实验室诊断,确定牲畜是否患有PPR疾病。实验室诊断的方法包括中和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试验、核酸检测等,通过试验将PPR与牛瘟、巴氏杆菌、口蹄疫以及羊传染性脓包等疫病进行区分。当前并没有发现能够根治PPR疫病的方法,因此对感染该疫病的动物一般采取扑杀、深埋、焚烧处理。
2.3 控制源头
如果健康牲畜与患病牲畜进行接触,那么就很容易感染PPR疫病,我国西藏、新疆等地区与PPR流行地区接壤,在与国外地区进行相关的贸易交易时,我国很有可能引进外国的病畜,继而对我国的牲畜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影响与损害。为了避免这些损失,我国在与外国地区进行牲畜贸易时要严格进行把控,如果需从疫区进口牲畜及其副产品,那么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确保牲畜及其产品没有病毒携带。边界地区的牲畜养殖活动也要尽量避免与疫区接触,要加强对牲畜活动的管理与控制,切断一切可能传播疫病的源头。
2.4 控制疫情
防疫机构应当引进先进的设备与人才对疫情进行严密有效的监控,一旦有疫情发生要及时进行防控。当发现有疫情发生时,可以在牲畜的饮食中加入抗生素或者是磺胺类的药物进行有效的预防,避免出现继发感染。疫区要进行及时的隔离封锁,凡是确认感染PPRV病毒的牲畜均要进行扑杀,然后对病畜及其排泄物做深埋、焚烧等无害化处理。牲畜圈舍要使用乙醇、氢氧化钠等进行全面的清洁与消毒处理。与疫区相邻的地区要做采取应急措施,设立好隔离带,避免疫情的进一步扩展。
结语
小反刍兽疫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死率,传播性强。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在我国,其发展都呈现出了由西向东这一趋势,为了避免疫情扩散对牲畜健康安全的威胁,应当主要从预防与控制两个方面入手做好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永宏,赵丽,曹胜波,李龙凯,王海国,廖秋萍,焦海宏.小反刍兽疫在中国的流行趋势及应对措施[J].动物医学进展,2015(01).
[2]唐勇.动物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诊断与防控策略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5(08).
[3]陈政.小反刍兽疫的流行趋势与防控[J].农民致富之友,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