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艺花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38-01
不久之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与师生交流时强调“应该把古典诗词和散文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引起了众人对传统文化学习的重新思考。然而在现实中,诗歌教学却处于尴尬的境遇,远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地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审视诗歌教学的现状,改变教学心态和方式,让诗歌教学真正发挥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一、诗歌教学的现状
1.诗歌在文学艺术中的地位、教科书中的权重与实际教学中的地位相矛盾。
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且高于小说、散文、戏剧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是人类的母语,是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能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文学样式。诗歌在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占有较高的权重。以“语文版”九年义务教育7-9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共有180课,诗文233篇(首),其中诗歌26课、78首,分别占14.5%、33.5%。
再来看看诗歌在中考中的所占比例与考查的呈现形式。以2015年福建省各地市中考为例:福州市诗歌分值15分,约占全卷的10%;厦门市13分,约占8.6%;泉州市13分,占8.6%;三明市12分,8%;宁德市10分,占6.6%;漳州市10分,占約6.6%;莆田市10分,约占6.6%;龙岩市10分(十题中任选五题),约占6.6%。除福州市一道题以选择的形式呈现(3分)外,其它无一例外的都是以默写的形式呈现。再以泉州市2010-2015年的中考试卷为例:2010年诗歌分值10分,约占全卷的6.6%;2011年10分,约占6.6%;2012年10分,约占6.6%;2013年12分,约占8%;2015年13分,占8.6%。全部以默写的形式呈现。而从2007年起作文要求不再特别标注“诗歌除外”,应该说这是可喜的一大进步,但在具体的答卷中却几乎没有出现诗歌形式的作文,个别以诗歌形式作文的,得分也低得可怜。
在这样的中考背景下,诗歌教学自然被教师功利地还原为纯粹的背诵和默写。不仅毫无教学环节可言,更不必说教学策略了。
2.实际教学与《课标》要求相去甚远
具体而言,目前的诗歌教学有以下几种不良趋向。⑴读背式教学。诗歌教学沦落成了最简单的“读几遍”“背过关”“默写出来”。⑵政治图解式教学。初中诗歌教学最难把握的是对诗歌思想内涵及艺术特点的解读,教师由于自身人文素养的不足、往往只是对诗人及时代背景进行例行公事的介绍,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教师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或者只是对着教参照本宣科。⑶技术分解式教学。由于相距年代甚远,古典诗歌中的遣词用字,在很大程度上为今天的学生所不屑,因而在某种程度上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困难。
二、初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亟待提高
1.教师要从审美角度入手引导学生进入诗歌
教师只有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诗歌的魅力——“诗意的美”,产生全身心的感知和共鸣,才能唤起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学生对诗歌的爱实际上是和他们发自内心的爱和迷恋联系在一起的。我第一次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诗中的主人公是如此的令我悲怜与同情,以至于这种情感在我内心深处不断激荡与振颤。这说明,诗之永恒就如爱之永恒,可以在顷刻间被感知,根本无须时间检验。真正的好诗是我们看一眼就知道永远也不可能把它忘掉的那种。
2.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语言本身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诗的美和意义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和诗歌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之间是一种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时,与其要求学生回答诗歌的主题是什么,还不如问学生究竟喜欢哪些诗句和意象。教师教学生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他们的审美敏感,并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诗歌语言上。
3.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积累诗歌,从积累中感悟诗歌
时下的诗歌教学,如果教师还以“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歌就是抒情加意象”等肤浅的认识作为教学诗歌的理论基础的话,或许还可以解读一些浪漫主义的诗歌作品,但已很难解读所有诗歌,包括一些已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因此,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范围和艺术视野,多读一些现代诗人的作品,如戴望舒、卞之琳、穆旦等诗人的诗。
4.让诗歌创作走进学生的作文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个诗的国度怎能没有诗人呢?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学习诗歌是我们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诗歌写作则是对凝练语言的运用,对学生进行诗歌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诗歌语言凝练、节奏感极强,能够抒发挚烈的情感。诗歌创作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且容易调动起学生的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在让学生赏析诗歌的同时,亲自动脑来创作诗歌,用那激扬的文字,抒写出自己对人生的独特感悟以及自己真挚的情感,进一步陶冶情操。
总之,时下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耕耘,不断探索,让诗歌教学之树常青,并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