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学资源 拓展学习空间

2015-05-30 14:13张昌祥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资源生活课程

张昌祥

学校德育是人生道德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它不但可以补救家庭教育的不足,而且对一个人一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起重要作用。一个社会的公民,德育不好是危险品,智育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社会需要“优等品”,但更要杜绝“危险品”。作为民族地区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建设阵地,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仅应当注重对国家标准课程的精心设置,还要精心打造优美的校园环境,更要扎根本土资源,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开展富有生命力的德育工作。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成为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就不可能实现课程的目标。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要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小学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青少年进行“五爱”为中心内容的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品德养成的规律表明,小学生的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即“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构成的,主要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因此,品德要重视对学生的行为训练,通过生活体验,促进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作为德育的载体,品德课教材大都来自生活,比较符合孩子的生活实际,但是作为教本,相对现实生活来说,又总是滞后的,永远无法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同时,教材的编写面对的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是全体儿童,注重的共性较多,因而有一些教育内容不能切合每个学校,每个孩子的实际状况。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所在地方特色进行相应的补充。

地方特色资源,是指某一地方内的人们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社会环境而创造的文化个体,包括人们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文学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可以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使用的内容。地方特色资源可以称之为文化的区域性表现,其内容可分为地域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来说,则包括人工自然环境、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区域宗教神话,以及地方的教育制度、政治组织、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等。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地方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品德与生活》是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因此,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需要,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挖掘当地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和拓展学习空间,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材只是课程的一部分,教学不能唯书本化。要使课程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教师必须从被动地执行教材转变为主动地参与课程、融入课程,在课程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实施中,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经验和对学情的了解,进行开发。《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课程,采用主题单元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上,并不是社会生活、历史、地理、道德、政治、经济、环境和法律等知识块面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按照这些知识领域原来的体系来编排的,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有跳跃、剪切、交叉等现象。这样,就给教师在教学中留下了可以填补的空白点。

留白使教师的教学范畴得到了拓展,有利于对话、有利于开放、有利于实践、有利于探索,使得地方特色作为课程资源成为教学的有机补充。让儿童不再是课堂的倾听者,是教育对话的卷入者,参与者。引导儿童从有距离感的教材专而关注身边乃至自己,进而自己去选择,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操作……将书本上的道德问题、学习方法、生活技能与生活鲜活地结合在一起。

在我国,由于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平衡,各地区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特别是在边远地区,可供开发的物质资源缺乏,致使品德和生活课程资源开发落后于城市等发达地区。但是恰恰因为这得天独厚的远离发达城市,使得我们凉山可供开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得以保留自己的特色。这里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民族文化、傲然世界的尖端科技……凉山所特有的一切,都是可供开发和利用的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爱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如我校对鸟类观测站这一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充分体现出地域性。

每一年冬阳和煦的时候,成群的候鸟照例飞到西昌过冬。候鸟的到来给西昌人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生机和乐趣。特别是西昌建设湿地公园以来,每一年前来过冬的候鸟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也引起了孩子们的关注。学校的老师发现了这种情况,意识到这是一个极好的课程资源,要充分的利用它,于是与当地政府联系,在湿地公园海河入口处,兴建起湿地鸟类观测的教育实践基地——鸟类观测站,并在全校师生中开展了题为“冬候鸟生活知多少”的大讨论。将这一课题做为校本课程列入《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程中,与四年级活动主题《大自然中的朋友》并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明白保护环境的紧迫性,进一步深刻体会关愛自然、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从这一教学案例中,我更加认为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课程资源要源于生活

杜威认为:课程内容和学习过程应该是一对统一整体,学科知识仅仅是探索问题的一种工具。儿童的现实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作为课程内容。

候鸟是孩子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东西,同时学生还学习过有关冬候鸟的课文。这样学生在谈论这一话题的时候,就有说不完的话。从而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在课堂上,学生更加清楚了冬候鸟的生活习性及鸟巢的搭建过程。学生通过实地观测,追踪记录、统计数据、上街宣传等多样化教学形式,知道了冬候鸟筑窝的艰辛、母爱的伟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自发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建立起初步的生态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类似这样的课程资源随处可见。2008年3月,我校组织全校学生前往烈士陵园祭扫英烈。在烈士墓前,听了老师介绍烈士为了革命事业和人民利益牺牲的动人事迹,面对年久失修的烈士陵园,一年级一班学生申秋荻小朋友发出“烈士们为我们做了那么多的贡献,怎么住那么破的房子呢?”碧血洒疆场,英名不朽,丹心垂史册,浩气长存。春季祭扫就是要引导学生缅怀先烈,铭记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达到倍加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教育目的。学校思品教研组和大队部将这个孩子的质疑放在了心上,在教研室进行讨论时,正式提出“英雄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校本课题。结合二年级《敬礼,人民英雄》这一活动主题组织学生在教室里,观看《小兵张嘎》等小英雄的优秀电影,阅读雷锋、孔繁森等新中国建设者的连环画。让学生明白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自由独立,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前赴后继付出了热血乃至生命的代价,感受到民族精神的灵魂和英雄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二年级的老师还带着孩子们寻访身边的英雄模范,并把孩子们的心愿以一封信的形式带到凉山日报社。在媒体报道后,引起了政府和广大市民的极大关注。最终促成了州、市民政局于2008年、2009年两年完成对烈士陵园的改扩建。革命先烈长眠在了像春天一样美好的地方,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也深植在孩子们的心中。诸如:捉鱼的乐趣、一粒种子的自述、寻找春天等等,这些课程资源都散发着泥土的芳香。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生活、社会中回味知识。

二、教育者要善于捕捉课程资源

冬候鸟的多见,多到已经不引人注意了。可它却成了一个课程资源走进了学生的课堂,这说明课程资源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教育者勤于观察,善于捕捉。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自身可提供的课程资源的确较少。但我们每个教育者只要细心观察,都会从中捕捉到教育契机,把校园内及身边的事物做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我们学校新粉刷的墙壁,在投入使用不久,发现雪白的墙壁上多了一些小脚印儿。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以“脚印的启示”为课程资源在全校展开讨论,把它引入品德课课堂,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引导,结果小脚印偷偷地“飞走了”,从而使学生受到了热爱学校、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体现自身特色

每所学校所处环境及自身条件都不相同。地方特色资源方面都有着各自的独特性。同时,每一所学校及它周围的环境也都蕴涵着丰富的隐性的课程资源。这种具有独特性和隐含性的特点,决定了每所学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树立挖掘课程资源的意识。立足本地实际,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潜在的校内外特色课程资源,变成现实的能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发展的校本课程资源。基于上述观点,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具有自身特色,才能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冬候鸟在南方相当普遍,但天鹅、钳嘴鹳、中华秋沙鸭飞到了家乡又在湿地停留下来,这就成了我市独具特色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我们把这一独特课程资源,纳入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校本课程中,从而使这一课程资源焕发了勃勃生机。

以我校校园为例,德育有十二景:每周一的升旗活动,我校总是根据季节、节日、社会关注点的不同,精心安排国旗下的演讲。如:这学期,我们就安排了“百善孝为先”的感恩教育、“珍爱生命,预防溺水”和“为劳动者喝彩”等20次国旗下的演讲。教学楼前方圆雕塑,绿色地球上,二进制的数值昭示着奔向科技的决心,银色刺破云霄的火箭,鞭策每个学子拼搏腾飞;学术大厅里,每学期都会准时响起大队部委员竞选的演讲;室内运动场和田径场走出了亚运会跳远冠军吴峰,全市足球赛冠军、蝉联西昌市33届小学田径运动会的冠军队和全省萌芽杯篮球赛冠军;舞蹈形体室里,花蕾艺术团和百灵鸟合唱团带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目,捧回了市、州、省、全国各级艺术节大赛的奖项,其中舞蹈《姐姐的银饰》在2009年全国小荷风采中小学艺术展演中一举夺冠,合唱《美丽西昌是我家》在2012年“魅力校园”全国少儿春晚荣获金奖,乐器合奏《彝家欢度火把节》在2013年再夺音乐类一等奖;书画室里,孩子们勤奋练习软笔、硬笔书法,用彩笔、水墨、水粉、篆刻雕琢出眼中的缤纷世界;科技馆里,陈列着孩子们亲手制作的数百件小发明、小制作,“立体时钟”“太阳能热水器除尘器”“新型木梭”“花椒采摘器”等发明,先后获得香港发明大赛金奖,日内瓦发明大赛金奖,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和全省创新大赛一等奖13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从小得到了培养;图书馆馆藏丰富,储备着丰富的精神食粮;天文馆架起西南第一家紫金山天文望远镜,拉近孩子与尖端科技的距离,将探索宇宙奥秘的目光投向太空;生物园模拟出动物生存的自然世界,飞鸟、游鱼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录播室架起通往世界的金桥,三地同堂、网络课堂、素质云教育……翻开了教育的新篇章;大队部建设起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倡导正面校园文化,丰富学生精神生活;荣誉室记录着每一个学校发展的精彩瞬间,珍藏起凝聚教师学生心血的座座奖杯。实践证明,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只有具有自身特色,才能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使其生根、开花、结果。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引发学生兴趣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开发地方特色课程资源的关键,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2010年10月,“嫦娥二号”的成功发射,使西昌再次成为全国瞩目的地方。作为航天城的孩子,不少儿童对这一事件分外感兴趣。航天城的孩子应该怎样爱科学,爱祖国呢?这一影响我国空间探索的重大事件如何成为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呢?我校是全国拥军模范单位,与驻昌部队建立了良好的军民共建关系。其中包括卫星发射基地的两支部队。抓住这两个有利条件,我校思想品德教研组组长向学校提出开展“嫦娥从这里奔向太空”的课程资源开发。结果,这一话题一出,引发了学生的极大热情。特别是当他们意识到自己身边就有航天英雄,甚至自己父母就是航天英雄的时候,孩子们分别以班内讨论、給校长写信等方式参与这项活动。后又通过航天知识竞赛、参观军营等途径进一步与西昌发射基地有了零距离的接触,课程资源被广为运用,让学生真切地关注家乡的发展变化,尊敬对国家社会发展有贡献的人,同时,也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感到高兴,为自己是航天城少年感到自豪,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又如:“篮球架的诉说”、“花园里的悄悄话”两个课程资源都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们分别以编写童话故事、绘制漫画、撰写广告词等形式参与此项活动,教育同学们如何保护学校的基础设施。使学生们受到了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我们还巧妙地运用了植树活动这一课程资源,开展“领养”活动,建立了“领养人”制度,学生们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他们自制了精美的卡片,为每棵树起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并写上一句温馨的寄语,来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孩子们每天呵护着小树,和小树一起茁壮成长。实践证明,特色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否则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五、地方特色资源的开发要坚持开放化

常态的思品课教学主要是通过正面教育途径进行,但是儿童生活在当下,与社会的接触,更真切地在帮助他们建立人生观。学校在道德教育上的全部努力不外是改善学生的道德生活从而使他们真正参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而要做到这一点,非常重要的是要鼓励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只能在实际参与社会实践的具体行动中才能练就。过去一个成问题的思想是试图在学校这方“净土”上,塑造社会的建设者和改革者。当然,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一思想背后所蕴含的善良愿望:尽可能使儿童免受不良影响。然而,在这一善良愿望指导下的教育实践无异于让儿童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旦下水,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我们倒是觉得,下水学游泳固然危险,但却是唯一有效的途径。而且,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不应也不可能把儿童与鲜活的社会生活完全隔离开来。事实上,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学生身上出现的许多令教育者大惑不解的现象,恰恰是这种“隔离”所造成的后果。所以,当把“活动”引入正式的课程计划,就不应仅仅限于让学生去做那些已经安排好的事情,而且还必须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性地从事自己的活动;不要把眼光只囿于学校内部的生活,而且要把学生推向社会。把丰富、生动的社会生活纳入我们的教育视野中。

我们在调查发现:学生受社会、家庭影响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正面的教育及影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负面影响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强。在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身上身教的作用是呈梯状变化的。在低年龄组的学生身上,不论是身教还是言教,作用还是比较大的,学生这时如果发现家长或教师或者社会上的某人身上有不良行为,他们会用接受了的“言教”正确评价并克制自身行为。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调查表明,他们的听话度在76.3%;而在高年级组中这种现象却截然相反,他们却是用观察到的“身教”(特别是不良行为,如:赌博、看黄色视听产品等)内容来反驳随时到来的和以往接受的言教。他们的听话度只有46.6%左右。学校德育无法在德育环境中对其不利的那一部分采取鸵鸟政策予以回避,无法堵塞学生在校外接触这些因素的各种途径。与其听任这些不利因素自然的影响学生,不如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比较和鉴别,允许学生经由开放式的价值澄清过程而最终“自主”得出其认为合理的正确的结论。

我们学校位于市中心,这里大楼林立,是商业中心,也是人员密集复杂的区域。学生从学校门口出来,常常会看到在步行街游荡的流浪儿童,甚至遭遇过针对学生的恶性事件。我校在与公安局、城管联合进行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的同时,结合思品课“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和“有应付挑战的勇气”两部分内容,开展了“关注流浪儿童”的课程实践。老师和学生走出校门,到步行街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学生们惊讶于流浪街头的儿童的生活状况,对危害自己生活的不良行为有了清楚的认识。在派出所警察叔叔的建议中,学到了保护自己的策略和方法,将适合自己的“见义巧为”装在了心中。更让我们欣慰的是,这一次原本目的在于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思品课实践活动,竟然还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报告《流浪儿童调查》,引起了媒体和政府的关注,专门来到学校与老师学生座谈,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良策。学生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也实实在在感受遇到毒品、无知,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特别是高年级学生正在形成的社会观得到了正确的建构。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明辨是非的高能力,思品课堂充满了人文关怀,焕发出尊重生命的活力。我校的思品老师,永远牢记着教育的三个“凡是”——凡是二小的学生,我们都要倾注满腔的关爱;凡是二小的学生,我们都要为他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和品格基礎;凡是二小的学生,我们都要让他有最大的发展。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孕育一方品性。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希望广大的思品教育工作者时时、处处坚持落实“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的责任教育,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从小学会“对自己、他人、集体、大自然、社会负责”,从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学校教育特色,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提高德育工作的效果,实现整体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资源生活课程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