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波
【摘 要】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去行政化:要减少无序的行政干预、改变教改的政绩思维、改革校长遴选和任命制度,使校长成为依据学校章程办学的管理者,成为维护学术发展的权威。教育改革的关键是自主办学:要厘清办学者、举办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提倡学术自由、管理自主、科学绩效。教育改革的重点是服务社会:要研究现代化的发展动向、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研究未来社会需求的动向,增强教育的社会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教育改革的难点是教师发展:教师发展要有一个实实在在的基点,有一个无限接近的目标,有一条运动伸展的曲线,要拓展教师的来源渠道、明确教师的社会角色、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关键词】 去行政化;自主办学;服务社会;教师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2
目前教育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教改的力度不可谓不大,社会、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的,但是现行的教育依然不令人满意,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去行政化,反反复复
教育“去行政化”举步维艰,改革至今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把教育和行政的关系混在一起,对学术发展、教学质量提高都是不利的。教育要去行政化,要把学校交给真正教育家,让学校获得自由;要把学术交给真正的专家,让学术获得自由;要把学习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得到合理的发展。
学校校长本该对学校的学术负责,对学校的发展负责,但目前是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任命校长,校长只对领导负责。一旦去行政化,就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威性丧失,二是没有学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行政性校长下台。业已形成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校长之间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去行政化的最大阻力。去行政化必须敦促教育主管部门向学校放权,学校的行政权、学术权与教育权必须分离。
1.减少无序的行政干预
要建立并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校发展、学术评价、教学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探索专家治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教育专家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注意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从而淡化行政化管理色彩。
2.改变教改的政绩思维
政绩思维是导致教育改革决策失误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教育发展不断动荡的一个祸根。教育改革要求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把握教育改革方向、推动教育改革进程、化解教育改革矛盾、维护教育稳定发展。教育改革不能简单地依靠行政命令,要遵循规律、尊重学术、循序渐进。
3.学校如何去行政化
教育去行政化改革,就是要让学校回归教育本位,按教育规律办学,排除各种对教育的干扰和制约。要理顺党组织、行政(校长)、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四方面的关系,区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范围与界限。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育主管部门“去行政化”就要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学校内部的“去行政化”就要改革校长遴选和任命制度。去行政化后的校长是依据学校章程办学的管理者,是维护学术发展的权威。要下狠心罢免一批“长官校长”,任命一批“专家校长”。
二、自主办学,雷大雨小
现代教育要厘清办学者、举办者、教育者、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学校要依据办学章程,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自主办学。政府和学校要一起改革,给学校、教师和学生松绑,让他们成为自主办学、自主育人、自主学习的主体。
在很多情况下,目前学校的内部管理是行政权利取代了学术权利,自主办学无从谈起,比如人才引进、职称评聘、教学改革、绩效评价,都是由很多非教育的领导(校长)来决定。自主办学的关键就是要建立由教学主任牵头,教研组长主持的教育改革。教研组长是学术的权威,是团队的核心,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1.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指学校教师具有进行学术活动的自由,包括:追求学术、传授知识、发表研究成果与研究结论,以及决定教学方式的自由。学术自由的克星不仅是高压、专制,更是与官僚政治结合在一起的审批学术、等级学术,即垄断学术资源和学术评定。等级学术的形成一是行政机构掌握审批权,二是高校、学会执掌定级,三是不学学术的专家学者控制理论。
2.管理自主
管理自主是在学校办学章程的框架下,授权学校充分的管理权限,从而激励学校和教师工作的自觉性和创造性。管理自主要充分注重人性要素,充分注重人的潜能发挥,注重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校办学目标的统一,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共同发展。目前在管理自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办学章程形同虚设,二是学校管理无据可依,三是教师个性磨灭。
3.科学绩效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绩效包括教师绩效和学校绩效两个方面。由于教师绩效的实现并不一定能够保证学校绩效,因此相当部分的学校只强调学校的绩效,忽视教师的发展,造成教师对绩效的厌烦。学校绩效只有在实现教师绩效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科学绩效是以人为本,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管理模式。
三、服务社会,意识淡漠
教育必须立足传统,面向现代化;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但目前的教育没有研究现代化的发展动向,没有研究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向;没有研究未来社会需求的动向。教育的立足点既不是传统也不是现实,在缺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提出“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口号,实施的却是大而全的学科改革,何谈服务社会。
1.教育的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在社会生活过程中观念,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反映,总括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中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但現实是教育往往从学科出发,终结于学科教育。试图穷尽所有的文明历史内涵的教育和现实社会没有必然的联系。
2.教育的发展意识
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似乎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要真正落到实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教育是引领人的发展的工作,而作为引领者——教师自身的发展是关键。教师并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全才,而是能够把握社会发展脉搏,为学生发展提供支撑的“导师”。教师的问题不是知识的问题,不是技能的问题,而是要放下身价向社会虚心学习,社会各层次的人士都有教师可以学习的地方。
四、教师发展,空洞虚幻
教育改革的难点在于:教师来源的单一性(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学校培养的好学生,而非具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社会的人)、目标的模糊性(绝大部分教师缺乏职业的成就感)、发展的孤立性(绝大部分教师的发展游离于社会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外)。没有教师个体的发展很难有教育的发展,要解决教师发展的难点,可以从一下几方面入手:
1.拓展教师的来源渠道
教师不能单纯地从师范院校招聘,不能采用近亲繁殖的方法培养。要拓展教师的来源渠道,从社会各行各业中遴选教育人才。教师要了解社会、熟悉社会、理解社会。教师的业务评价不能只聚焦课堂,教师的日常培训不能只通过“教研”。教师的业务评价和日常培训不能将教师同化成清一色的“师范生”。
2.明确教师的社会角色
往往认为教师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班级管理的角色和心理辅导的角色,但这些都是教师在学校的角色。教师的社会角色是指教师作为公众角色,是社会行为道德的“标杆”、是生产技术发展的“标杆”、是先进文化传播的“标杆”。教师的教育工作无不体现着这种“标杆”作用。
3.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涵盖了不同职业等级和专业要求。教师的职业等级不是指学校的层次(按照学校层次,教师职业从高校教师、中等学校教师、高中教师……等分为若干岗位),而是指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等级。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处于特定岗位特定等级,从事某一学科(专业)教育工作的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能力、技能等要求。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目的是基于职业岗位和等级的专业化发展。
教育改革是全社会的改革。教育改革要减少行政干预,依律自主办学,强化服务社会,促进教师发展,而所有这些无不触及既得利益,但是教育只有改革,社会才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