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航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的教学是课堂中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很多老师在讲解例题时,经常采用以下这几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是老师读题,读好后开始分析,然后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在学生部分肯定,部分一知半解中结束例题的讲解;第二种是教师读题后,给学生时间思考,由有思路的学生讲解思路,在老师帮助下完成解答;第三种是教师认为例题太过简单,所以用其他的题目代替,要求学生课后自己去看一下例题。教师在例题教学过程中简单地就题讲题,常常把例题解答完就了事,不对例题进一步挖掘,丧失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大好时机,解题后不引导学生对例题题型、思想方法、表述等进行反思。教师这几种对例题的简单操作给学生起了一个错误的示范,学生不会去重视课本例题,仅仅把它们当成自己在完成众多题目中的一个,不会去设疑、提炼、再创造,学生在平时面对的每一个题目都是那么的陌生,感悟不到题目与例题之间的紧密联系,只能在苦学苦练中学习数学。
要知道,数学例题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对例题的教学,教师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例题的用意,充分挖掘例题的价值,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引申和拓展,才能满足不同层次教学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分析例题、触类旁通、拓展运用,让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将要学习的知识,这样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还能大大激发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促使自己去研究其它功课的学习方法,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就要求教师能很好的处理例题的教学,分析例题前可适当回顾知识要点及解题的基本方法,以便使学生对例题的学习更自然、更轻松。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要忽视了课堂情感的投入,在上课时可以对题目的背景进行适当更改,教师有意识地进行题目背景的更换,使知识溶入在不同的背景中,选择的背景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和情景,这会让数学教学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更加可亲。在教学中,适当地将课本例题进行挖掘,注重对例题进行变式教学,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性,不但可以抓好基础知识点,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创新能力,同时也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并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学习兴趣,以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课本上的例题的最大特点是针对性强,基础性强,但大多数例题是一题一问,给学生的思维空间较小。分析例题,切忌直接分析它的答案,为了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对课本例题进行一些前奏设问和解答后对例题进行一些挖掘是非常必要的。
有些例题是一题一解,目标明确,且解法的基础性强,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要求。但这样做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不利于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样也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综合解题能力的提高。一题多解的思想具有对所学知识加以融会贯通的作用,不仅体现了解题能力的强弱,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开放式思维特点,是一种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思维方法。因此一题多解应当成为教师和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探索数学思维规律的重要手段。一题多解有利于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去思考问题,由此可以产生多种解题思路。通过“多解”并比较,找出既新颖、独特,又省时、省工的“最佳解”时,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有些例题仅仅针对一个知识点,解决一个问题,但在實际教学时有时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变题变式,对例题的知识范围进行拓展。通过适当的变式引申、变式训练,达到夯实基础的效果。例如在学习方程、不等式和函数知识,如何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配合图像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对应的本质,函数是整个过程中的对应,不等式是某个范围内的对应,而方程式是某个瞬间的对应,加深学生对三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思维水平。语言(包括数学语言)叙述是表达解题程式的过程,是数学解题的重要环节。因此语言叙述必须规范。规范的语言叙述应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言必有据。另外要注重解题后反思,积累经验,总结规律。没有题后反思的意识,无法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例题教学的解后反思应该成为例题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总之,例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切实加强各种例题的教学,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好数学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等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其实教材所呈现的很多知识都是死的,例题的处理就是为了使教材知识在教学中活起来,因此处理好教材中的例题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才能使教学顺利进行,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