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心言
他是台湾的民歌之父,歌中充满原住民对故乡的眷恋
人物简介:胡德夫,1950年出生,被誉为“台湾民歌之父”“原住民运动先驱”。2005年出版音乐专辑《匆匆》,其中歌曲《太平洋的风》获2006年金曲奖最佳作词人奖、最佳年度歌曲。2012年推出专辑《大武山蓝调》。不久前推出专辑《芬芳的山谷》。
1962年的某一天,台东火车站出现一对兄弟:还不满12岁的少年胡德夫赤着双脚,身穿全新卡其制服短裤,紧拎木制行李提箱,亦步亦趋地跟着大哥,第一次离开族人的部落,坐火车到淡水的淡江中学。分手时,大哥叮嘱胡德夫要好好读书,可这名身上流着排湾族和卑南族血液的台湾原住民小孩却自此开始浪迹岁月。大学辍学的他成了歌手,一台钢琴、一个人,凝神唱着,从年轻唱到头发花白,用深沉厚实、浸满沧桑的歌声,唱出台湾最动人的呼唤。人们称他为“台湾民歌之父”,知名导演蔡明亮形容胡德夫的歌声:“诚实有魂魄,召唤我们失去的山林河川,(包括那些)遗忘的海与天空,(在他的歌声中)都回来了。”
这位歌者可谓大器晚成,混迹歌坛二三十年后才推出首张专辑《匆匆》,当时他已55岁。2012年又推出一张《大武山蓝调》,如今,胡德夫推出第三张专辑《芬芳的山谷》。专辑记录了他对母亲的浓烈思念、对大地的热情赞颂、对乡愁的唏嘘感伤。
1979年,胡德夫(前排左二)与友人在台湾。
蝴蝶停在母亲身上
胡德夫的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父亲是公务员,整天忙进忙出,家里都是母亲在打理。5个小孩,胡德夫排行老幺,母亲不论去哪里,都带着这个最小的孩子,两人关系特别亲密。胡德夫一直想送母亲一首歌,想了十几年,竟不知从何写起。“不能在字典里找几个字把她颂赞一番,那不是我的方法。”直到2000年母亲过世前夕,胡德夫才写了《芬芳的山谷》,并在母亲的告别式上颂吟歌词,之后却再也没办法完成全曲,总是一试唱就哭。
“你是山林中最芬芳的山谷,你是山谷里最美丽的花朵,你是大武山最美丽的妈妈,满山月桃花和飞舞的蝴蝶。”歌词里浮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画面。“我小时候,原住民都在溪边洗衣、挑水。五六月间,我在小溪里洗澡,妈妈为我擦背,阳光洒在树枝间,真的是满山的月桃花,飞舞的蝴蝶就停在妈妈身上。有时候傍晚的霞光照进来,一直照到溪流里。”这一幅幅画面,从小就深印在胡德夫心里。
母亲也是胡德夫的启蒙老师。每次在溪边洗完衣服,她就给胡德夫上“自然课”,告诉他水里有小鳗鱼、青蛙,“她还叫我拿毛巾抓,因为鳗鱼会滑。水中所有的东西,她都要我用手去碰一碰,摸一摸。”母亲还常常告诉孩子们关于卑南、排湾族的传说,让他们了解自己族里的历史与观念。
唱“番仔”自己的歌
《芬芳的山谷》专辑中,还有一首很特别的《大地恍神的孩子》,是长达11分钟的卑南语作品。胡德夫说:“不论词或曲,你很少看到有这么长的曲子,我加入我们卑南的词汇、语言,从心里发出咏叹来唱。”
用原住民的语言“唱自己的歌”,是胡德夫半生追求。上世纪70年代,为了还父亲治病欠下的大笔债务,胡德夫从台大外文系辍学,与几个好友在台北当驻唱歌手。最初他只唱英文歌,直到有一天好友李双泽(后来成为台湾文化界传奇人物之一,集画家、作家、民谣歌手和作曲家于一身)当众质问他:“胡德夫你是哪一族的?你会不会唱自己民族的歌?”他被问得说不出话来,内心如同台风过境。当时在台湾,普通民众听“口水歌”,有文化的人流行听欧美歌,台湾原住民则相当弱势,被贬称为“番仔”,没人想过自己的歌是什么。
有一次,胡德夫尝试着把父亲教他的卑南民歌《美丽的稻穗》残缺不全地哼了出来,台下的听众全部起立鼓掌。胡德夫自己都被吓住了,自此开始唱原住民歌曲。
李双泽又鼓励胡德夫自己写歌。“我说我不会,他说你可以写放牛啊,于是就有了《牛背上的小孩》 。”再后来,《枫叶》《匆匆》……胡德夫用带着鲜明原住民色彩的歌声,推动了那个时代的“民歌运动”。
除了“台湾民歌之父”,胡德夫更重要的称号是“原住民运动先驱”,他是率先起来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山地人。
1984年,海山煤矿爆炸,参与救援的胡德夫,眼见罹难者多是自己族群的同胞,深深感叹原住民的弱势,于是决定暂停唱歌,全心投入为原住民争取权益的社会运动之中。他创立了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提出三大诉求:正名、还我姓氏、还我土地。
国民党视胡德夫为挑起事端的“首谋”,处心积虑想要将他绳之以法,但又怕激起反弹,改用怀柔手段。有一次,一位已是国民党高层的原住民官员去他家找胡母,请她帮忙劝说。聪明的胡母知其来意,回了他一句:“Singo(胡德夫的小名)之前跟我讲他要做这些事,您也是原住民出身,应该也很渴慕这些东西吧!”
来者眼看勸说无效,改为利诱,塞给她一叠现钞,胡母推辞不受,还训了他一顿:“我的孩子从小就跟着我,我种东西时带着他,我收割时带着他,煮完了就给他吃我种的东西。他是吃芋头、小米长大的,从小没用过钱!我们不会用这个钱来买什么,Singo做这些事也不是要买什么!”
眼看利诱也不行,原住民高层立刻变脸。“我是以排湾族人同胞的身份提醒你,其实上面一直在开会,就是在讨论他的事,考虑要不要把他送到绿岛(台湾关押重刑犯的地方)。”胡母也不示弱,说送去最好,因为“他11岁离开家之后,我就很少看到他。我每天在山上种东西,从太麻里这边就能看到绿岛,你把他送去,我每天可以看到他。”胡德夫后来听大姊转述这段话时,眼泪差点掉出来。他说:“你不知道她这一番话,给了我多大的力量!”
只是一颗流星
1987年,台湾解严,民主运动告一段落。胡德夫心里想:“一切都与我无关了。”他重新开始了创作,在流行乐独揽江湖的情况下,依然坚持唱原住民的歌。
2005年,成名多年的胡德夫出了人生中第一张专辑《匆匆》。“写歌对我来说其实很麻烦,因为写的方法不一样,我的曲调不会在纸上面出现,也不会用墨水来呈现。我心中的歌没有谱,要酝酿很久。”《匆匆》里的一首《飞鱼 云豹 台北盆地》,他写了20年。新专辑《芬芳的山谷》中那首《大地恍神的孩子》,他也整整写了4年。“写得我很烦躁,想要忘掉都市的一切。”有一天,胡德夫在公园躲一场骤雨,大雨滂沱中他不断问自己:“你到底在慌什么啊?”然后,他想起了族里的一个说法:“人生啊,就只是到这个世界晃一下而已,一切终究会是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祖先们会在山谷阴凉的风口处等着我们。”于是,胡德夫告诉自己:“安心吧,不要再焦虑了。”心平静下来后,很自然地哼起了一段旋律。这个起于雨中的片段,最终在2014年完成。整首歌有6段情节,也是第一部以卑南语完成的音乐剧式的创作。失魂呐喊、幽黯哽咽到灿亮醒悟,胡德夫只录了一次,一气呵成。
与以往的创作不同,新专辑中,胡德夫第一次翻唱了已故音乐大师李泰祥创作的《橄榄树》。“很冒险,朱逢博、殷正洋、齐豫都唱得那么好,有人敢再唱吗?如果我像他们那样唱,最后人家会说你第四名。”胡德夫说。
虽然一度犹豫,但一想起李泰祥,又让胡德夫重燃信心。他和李泰祥相识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两人都出生于台东,也都是从小漂泊。对胡德夫来说,李泰祥是在音乐技巧上对他帮助最大的人。“我最初想找谱子练琴,他教我,就照自己的方式弹,不要怕什么,那些照着谱子练的人,没有谱,就不能弹、不能唱了,他们永远做不到像你这样。”从那时起,胡德夫就再没有想去找谱学唱歌,而是尽量揣摩李泰祥说的感觉,保持自我。
65年的人生历程,都被胡德夫写进了歌里,有铿锵有力的呐喊,有泫然欲泣的倾诉。现在的他,待在台东老家,开了一家牛肉面店,跟年轻人唱唱歌,过着内心平静的生活。他说年轻时总在思考要给世界留下些什么美丽,到了现在的年纪,就会突然有一种了悟的感觉。“就像闪烁的星空,你只是其中一个,而且可能你只是一颗流星,转瞬即逝。人生就是这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