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闻媒介重大文字差错问题的出现,是编辑和校对不认真,还是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以后又该如何防范?一时议论纷纷。本文通过对重大文字差错事件的回顾,深层次分析其成因,提出这主要是校对队伍建设的问题。要做好今后的校对队伍建设,必须在以往校对队伍的建设经验上,增加新的内容,即排除经济干扰,培养校对人员的忠诚度,以及树立正确的校对工作导向。
【关键词】重大文字差错;校对队伍;建设
【作者单位】尤建忠,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据最新数据统计,2014年全国共出版报纸1912种,这些报纸每日为民众提供丰富的信息资讯,满足民众对新闻的广泛需求,成绩是突出的,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当然,报纸文章的文字还不是十分完美,读者时有发现文字错误,这也是很现实的。从公布的文字质量检查结果来看,2015年上半年小错虽然多了些,许多报纸差错率超过万分之一,总体还是无伤大雅,普遍的是语法问题,偶尔出现知识性错误。但是,到了2015年年关之际,国内报纸接二连三出现重大文字错误,引起众多业内人士关注。
事实上,报纸的编校质量滑坡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图书出版的编校质量虽然没有到屡出重大文字问题的危险态势,但也不乐观。这可以从2014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出版物质量专项年”活动后,所进行的历次全国范围图书质量检查结果看出——编校质量不合格图书品种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而且抽检结果显示,查出来的差错一次比一次多,有的图书差错率竟然超过万分之十!
那么,新闻出版业文字编校质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是编辑和校对不认真,还是管理制度执行不严?以后又该如何防范呢?本文试图通过对近期报纸重大文字差错事件的回顾,结合媒体的众多分析,剖析深层次原因,以期获得对当前校对工作形势的正确评估,为今后对症下药解决类似问题提供思路。
一、 2015年下半年媒介文字差错事件回顾
2015年下半年,公开报道的报纸重大文字差错主要有以下几例。
11月6日,《无锡日报》在报眼位置的新闻标题中将国家领导人的名字写错, “平”错写为“年”。
11月12日,《三亚日报》四版新闻《三亚下拨3000万元建19个村级活动场所》一稿中,出现这么一段文字:“据了解,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主要由因贪污和受贿部牵头,市委组织部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推进建设。”这其中,“因贪污和受贿部”是严重文字差错。
11月13日,《南方都市报》FB05版《顺德北部片区项目启动 签约55项目金额722亿》一稿图片文字中写道“昨日下午3时,顺德北部片区项目对接大会暨项目奠基及动工仪式在广东(潭州)国际会展中心场址举行,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在会上辞职”,但是在正文中为“致辞”。
11月30日19时38分,新华社播发的通稿标题将“奥巴马”错写为“奥马巴”。尽管在随后的20时25分,新华社发了改稿通知,对错误进行了更正,但一批手快的门户网站被“坑坏了”——“奥马巴”生生地出现在中国网、中国政府网、财新网等多家门户网站页面。第二天出版的报纸中,《烟台晚报》《银川晚报》《东南快报》《青年时报》《今日早报》《巴渝都市报》等多家报纸集体“中招”,任由“奥马巴”见报。
显然,这些文字错误是低级的,媒体评论人曹林称其为“奇葩差错”。要查出这些差错,并不需要太高的校对技术,只需要认真。倒是下面一类政治差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黄骅综合大港建设是渤海新区开发建设的重中之重,奋战在工程建设一线的建设者们也“忙里偷闲”,集中收看了十八大开幕式盛况。(新华网河北频道,2012-11-09)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像丁焕青这样有机会“忙里偷闲”观看十八大开幕式的环卫工人还是少数,绝大部分环卫工人要坚守在环卫保洁工作一线,为城市整洁辛勤劳动着。(许昌文明网,2012-11-09)
这样的报道,还能在网上搜索出一些来。成语“忙里偷闲”意思是在繁忙中抽出一点空闲时间,显然不适合这种语境。
二、文字性差错的追根溯源
这几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新闻出版单位的管理还是很严格的,新闻报道和图书出版的工作流程都有严格的规定,也经常检查。至于文字内容,三审三校是一再重申必须坚守的,也是经常要检查的项目。
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国家近期已经加大在岗人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力度。比如根据《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和《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每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时间累计不能少于72小时。其中,接受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内容的面授形式继续教育不能少于24小时。
类似的,根据《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人事司关于开展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网络培训的通知》,新闻采编从业人员要通过网络接受国家有关部门指定的听课培训。同时,地方集团还要自己组织相关的业务轮训。
显然,说制度不完善,管理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或者专业培训不够,是站不住脚的。从出现的重大文字差错来看,也不是从业人员的编校能力问题。那么,报纸和图书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么多差错,而且呈现日趋严重的态势呢?
我认为,除了个别重大差错是因为传统媒介触网,追求新奇快,最主要的还是新闻出版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了疏漏。正如曹林在评论中所说,出现这些低级差错不是偶然的,首先暴露出当下媒体出现的人才断层危机,尤其是传统的、负责检校的编辑的缺失,使媒体失去一批严格的文字把关人。得出此结论,我是基于以下各方面的深层次分析。
1.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新闻出版单位收益减少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5年4月在东北地区视察时发表讲话称,中国经济正面临越来越大的下行压力。虽然这是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并非我国独有的经济问题,但经济下行,各行各业的收入总会减少。
我们知道,新闻出版的市场需求是与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的,经济滑坡,新闻出版要想独善其身非常困难。具体到新闻出版单位,效益总会有所下降;具体到从业人员身上,就是平时的收入下降,这样会影响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按常规,企业效益好时抓利润,效益不好时抓纪律。现在收益预期下降,单位肯定会严明工作纪律,员工应该完成的创利指标也会加重。这些,对于留住人才是不利的。
2.国内股市震荡剧烈,股民不安心工作
2015年,我国股市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剧烈震荡,半年内上证指数从3160点涨到5178点,许多炒股人的资产翻倍,甚至涨了几倍。大批炒股人见机开始融资,朋友圈里经常有创造出千万富翁的动人神话,这对周边朋友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那段时间,人们聊得最多的是股市,特别是9时30分到15时之间,在人们看来,股市赚钱比什么都重要。下半年,股市出现暴跌,上证指数从5178点暴跌至3432点,在融资爆仓或平仓的情况下,股民损失惨重。看着股票账户里的资金日渐减少,相关校对人员更难进入校对状态。
可见,校对人员若炒了股票,股票涨时没有时间工作,跌时更没有心情工作。
3.网络媒体兴起,传统媒介人才流失严重
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特别是进入移动互联时代,各种新闻APP的出现,给传统媒介带来了极大的冲击。这些冲击来自于内容、传播方式、经营收入、用户等。最为明显的,莫过于很多纸媒的发行量在萎缩,用户在流失,效益大幅下降。
当然,那些成长迅速、代表新兴媒介的网络新闻APP,比如号称“两微一端”的微博、微信及今日头条客户端,对传统的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来说吸引力巨大。权威的AppBase最新数据显示,2015 年10月新闻媒体APP综合竞争力前10名分别是搜狐新闻、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畅读、ZAKER、百度新闻、新浪新闻、冲浪快讯、Flipboard和网易新闻,它们5位数的月薪着实从传统新闻出版单位吸引了许多熟练人才,特别是那些骨干校对人员。就像有人在微信上说的那样,“出版业最有情怀的那批人正在远去”。
4.国内就业压力陡增,跳槽频繁
连续几年,年年700万的大学毕业生,是我国就业大军中的主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我国今年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66万人。面对就业人数这么多的就业背景,一个人要找到好工作是非常困难的。对就业困难最有说服力的事,就是一个国考岗位有几百人争抢现在已不足为奇,往年硕士研究生还容易进的出版社,今年连博士都在抢编辑岗位,甚至是竞争校对岗位。
应该说,我国新闻出版单位大批量吸纳新人是改制后的事。以前限于编制和业务量的控制,每年吸纳的新人并不多。纳新较少的后果就是这几年新闻出版业务量大增的时候,大批老人即将退休,而熟练的中青年还没有完全能接上,再加上人才流失严重,繁重的工作自然压在新人身上。这些新人许多是因为理想工作单位进不去,暂时栖身于新闻出版单位做校对,对新闻出版事业缺乏忠诚度。
显然,校对工作很难有高薪。这就决定了一些编校人员是随时要跳槽的,出了重大文字差错,正好一拍屁股走人,没有太多眷恋。本人在参加一些图书编校质量检查时就发现,差错很多的一些人员基本已经自动离开单位了。
5.单位招聘重资源,轻校对
以往出版单位招人总要测试应聘人员的文字校对能力,现在很少有单位测试校对能力了,多的是专业能力测试。从我一些学生参加招聘的面试情况来看,结合网上所说情况,感觉出版社招聘就像硕士考博士那样,要求应聘人员讲专业理解,讲国内专业资源。这就说明,出版社开始看重新人的专业背景,特别是今后组稿的专业资源,也就是看重以后选题的能力。
至于新闻单位,有的招聘会考一些校对能力,但这绝对不是考试的重点;有的招聘只考新闻采编能力,根本不考文字校对能力。
都说校对能力是编辑的基本能力,重视选题能力而忽视校对能力,是极其错误的。新闻报道和出版物的文字编校质量近来明显下降就是招聘考试方向有误的明证。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进了新闻出版单位,就应该有一定的觉悟,努力做好工作,不应多考虑经济得失。只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新闻出版单位都在大中城市,新一代新闻出版人面临的经济压力是非常大的,没有安居如何乐业?
三、严把质量关,加强新闻出版校对队伍建设
没有一支好的校对队伍,就不能保证新闻报道和出版物的高质量,也无法保证出版的内容与国家政策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以往校对队伍的建设,主要侧重校对业务能力的培养,这些今后还是需要的。但我认为,在新媒体的冲击下,要做好校对队伍的建设,还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排除校对工作中的干扰因素
校对工作需要校对人员平心静气地校读,专心致志地比照,聚精会神地正错。所以,一些出版社的老同志很忌讳嘈杂,即使是工作电话也不宜喧哗,不然,看稿件时就很难找到校对的感觉。特别是在校对重要稿件时,更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有一位老出版人讲过一个故事:一个会计记账,因为边聊天边记账,结果聊到“十月怀胎”,会计把报销款项记为“十月怀胎”。后来查账,会计怎么也想不出为什么会在账簿上写上“十月怀胎”。这一故事说明,聊天是无法集中精力做工作的。
干扰因素,特别是类似股市动荡这样的经济干扰因素,不同于外界的声音干扰,但其影响超过外界的声音干扰,因为它是生于内心的骚动。盈亏都让人无法静心,这不是校对人应有的心理状态。
要排除经济干扰,新闻出版单位一定要严明纪律,规定上班期间不能做私事,更不能炒股。没有炒股,就没有面对盈亏时心情的跌宕起伏,就没有控制不住的情绪骚动。很难设想,编校人员上班炒股还能认真工作。单位领导更要以身作则,带头实行。
2.培养编校人员的忠诚度
编校人员只有具有一定的忠诚度,才会热爱出版事业、热爱单位、热爱校对工作,才会认真工作。编校人员没有忠诚度,出了事一拍屁股走人,损失的还是单位自己。要知道,文字内容出差错,多的是重大问题。
忠诚度分主动的和被动的两种。主动的忠诚度就是本人喜欢校对工作,所工作的单位又是自己喜欢的新闻出版单位,这事关单位的品牌建设。被动的忠诚度就是单位所给的工资、福利、奖金等达到编校人员的期待值。
我们在这里强调,员工的福利要多考虑年限因素,也就是在本单位服务时间越长,福利累积要越大。年限因素不能太小,不然福利累积到无所谓的地步,就失去了本应有的留人作用。
主动忠诚度固然好,需要单位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品牌建设;被动忠诚度虽然强调物质奖励,但在高房价的经济时代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两者缺一不可,都是校对队伍建设强有力的手段。新闻出版单位要主动关心校对的生活,这样才能提高校对的忠诚度,才能使校对安心工作。
3.树立正确的校对工作导向
对编校质量好的,技术水平高的人才,一定要重奖。单位一定要树立校对工作的正确导向,在鼓励校对人员提高校对技术水平的同时,要重奖校对质量好的校对人员,严惩校对质量差的校对人员。
校对考评忌讳不公,比如稿件校对难度小,校对速度快,收入就高;稿件校对难度大,校对速度慢,收入就低。对于校对技术好,校对质量高的校对人员,要给予额外奖励。不要有的人校十本差的,只查一本就罚一本,但另外九本差的拿到很多钱;校六本好的,查一本奖励一本,但另外五本拿到的钱并不多。这样会鼓励重量不重质,反正做差了罚得少给的还多,做好了给的少奖的也少,这会使人感觉没有出路。
当然,像浙江文艺出版社那样,高薪引进校对人才,在出版业内是少有的,但绝对是明智的。
综上所述,出了重大文字差错,教育了一批人,也提醒了更多的人。关键在于正确反思,有效应对。只是被动地防范最高领导人的新闻报道或出版物问题,没有看到校对队伍建设的深层次问题,还会出其他重大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做,2016年的新闻出版单位得好好想想了。
[1] 曹林. 连环奇葩错误见证媒体的失败者情绪[N]. 晶报,2015-12-08.
[2] 齐秀娟,江鹰. 浅议校对人才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的建设[J]. 中国编辑,2010(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