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桦 肖斌
陕南地貌特征为“两峡一川”,北部的秦岭山脉,南部的大巴山以及中部的汉水谷地、丹江平原。山地、丘陵、河谷、平原相互交错,地质形态差异很大。因此,在村镇规划设计中必须要“尊重地域特征,顺应自然环境”。
一、以本地区地理环境、地貌特征为基础,实施新农村景观规划与营建
在景观设计与营建之初,要了解场地地貌的基本情况,列出场地评价清单。这份清单包括:?场地地貌历史变化;②地理形态形成因素;③本地区居民生活现状;④详细表述本地区的地质构造、土壤条件、水文状况等;⑤观测记录主导风向、日照情况。将这些基本情况汇总在一起可以对地形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为下一步的现状分析提供可靠依据。
现状分析,指通过分析地貌总况,找出地形的大体特征。例如,山势高低、背光与向光、土质的松软状况,涨水与泄洪的诸多因素。通过判断这些因素,对后期景观设计与营建作出指导性方案。
二、利用自然山体,营建山地城镇景观
山是陕南城镇空间的整体依托与背景,如何利用山势构景成为山地城镇景观营建的难点。一方面可以通过借景,把周围的苍山,通过视线走廊引入其中;另一方面是依靠山势,地形、建筑、道路等相互配合造景。
陕南大部分小城镇都处于秦岭山脉之中,采用借景手法,把奇山秀石组织到城镇空间中来;在制高点和控制点,巧妙地布置一些人工建筑,既丰富景观的层次,又合理的利用制高点和控制点。不仅使城镇景观富有变化,而且站在制高点鸟瞰全城,可得到理想的景观效果。
人工造景與山地的巧妙结合。利用地形的高差、远近、上下叠错,人为建造一些人工构筑物,如:旱桥,坡梯,瀑布、喷泉等,使景观更加灵动。另外,按照自然地形,利用蜿蜒曲折的盘山街路、建筑物的高低错落来构景。建筑物按山势布置,可形成高低起伏的轮廓线。
案例——石泉后柳古镇望江台文化娱乐休闲广场,此广场建在近临汉江的江岸空地上,设计师考虑到离江较近,地势相对平坦,比较适合建休闲广场。而且景观营建不需要对原有地形做较大改变,并能充分利用自然水体造景。将雕塑广场,水岸广场、休闲广场三部分功能进行合并,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广场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帆船,首先借助地形的高低起伏建成类似船身的形态。其次,广场的四周边界做成木制栏杆象征船的扶手。广场的主题性雕塑为一组高约十米的船帆,造形简练,烘托出广场的主题。由于广场临近江边,运用借景手法把江面作为构景要素之一,站在高处远远看去广场像一艘扬帆起航的大船。
三、利用水体造景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宋·郭熙)。园林景观中的水景具有多种型态,构成了风情万种的园林景观。
陕南河湖从多,汉江,丹江穿流而过,小的支流不计其数。因此利用好水体,使丰富的水资源在城镇景观中发挥作用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1)滨水景观处理
在滨江,河流地段可构筑部分具有观赏功能的小建筑,如水面观景平台,水车等。
(2)驳岸
驳岸,是指自然河岸或具有“可渗透性”的人工驳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生态驳岸一般可以分为:
自然驳岸:主要采用植被保护河堤,如种植柳树、小杨、白杨、芦苇,菖蒲等喜水植物。它们的根系可以加固堤岸,起到保护河堤的功能。
人工驳岸:不仅种植树木,还用石材,木材等人工材料彻成,以乔灌等相结合。具有观赏性与实用性。
(3)岸石
多沿水岸设置,形成“山环水抱”的景观,可使水面景观灵动起来。此外,岸石也可做成水体的驳岸,加固岸基,减弱冲刷,利用岸石的各种自然形态以及在中的各种形式,与花草树木结合一起,使驳岸呈现犬牙交错的景观觉。
例如利用自然水系营建灵动空间——络家坝古镇
骆家坝古镇,地处汉中市西乡县西南部,由于地理位置与四川接壤,所以生活习惯,方言都与之相近。古镇始建于明末清初,四川陕西商贾货运至此倒换骡马,因而得名骆马镇。
古镇老建筑多以天井式四合院为主,具有陕南及四川民居特点。整体建筑布局合理,充分利用了山势,水体,植被等景观要素。
①驳岸观景步道
骆家坝古镇利用丰富的水体资源,在居民区旁的河岸上,营建一条人工观景驳岸步道,长约1公里,宽1.5米。步道的旁边以自然原石进行不规则叠加,形成即可观赏又具防护功能的护栏。整条步道用条石彻成,与古镇的石材驳岸相统一。
②蜿蜒曲折的河面汀步石
汀步石是由离岸石衍生而来,汀步石即具有观赏的审美需要又具有桥的通过功能。是现代景观设计中一项出彩的内容。
骆家坝古镇在穿镇而过的河上人工人修筑一条长约500米的汀步石。整条汀步呈S型,采用自然原石做汀步的基座,增加了稳定性,再将汀步石叠放上面,并排放成S型。进而把水面划分成两个空间。以汀步石代桥,不仅经济实用,而且美观生动,使动态的水与静态的汀步石相结合,给人较好的审美体验。
四、充分发挥地形优势 保护原有山地景观地貌
尽量保持山地原有的地形,植被,水文等特征。以大自然为景观营建的基础。利用高地,丘陵,谷地,山坡,水体来衬托空间。在具体实施中,建筑轮廓线应低于山势轮廓线。在山脊的建筑应顺应山势,横向发展;山腰,坡地应注意建筑或构筑物与背景山体的比例关系,更好的做到借景手法;山下建筑景观,在处理上一般不宜做连续较长的布置,要有意识的“间断”,形成高低错落,层次分明的轮廓。
总之,新农村建设是国家生态建设的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面貌。运用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好农村村镇发展、改造、保护之间的关系。注重村镇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环境建筑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除了地理环境、民族和地区文化的差异外,还包括:人口数量、产业结构、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用一种思维模式、一种价值取向来简单地重复和复制是不可取的。陕南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保持地域性特征,突出体现差异性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