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都都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马氏通备劈挂拳的产生时间,地点,传承的主要人物,主要的思想进行挖掘和探究。旨在使的人们可以更加清楚的了解马氏通备劈挂拳,为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作出贡献。
【关键词】劈挂拳;马氏通备劈挂拳
1.劈挂拳发展的源流
劈挂拳,古称披挂拳。多数人认为披挂拳在明代已广泛流行于民间,这里在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有“抛架子抢步披挂”一式列入“择其善者”而编成拳法三十二势之中。[1]可惜没有其他的材料可以加以旁证。之后历代相承,到清代中叶,在今河北沧州发展成为两大支系。一支为沧州南皮的郭大发传授的劈挂拳传习主要内容为劈挂拳“快套”“挂拳”“炮捶”,另一支是沧州盐山,由清朝左宝梅(盐山小左庄村人)所传授的劈挂拳传习劈挂拳据说是由外逃的(韩姓僧人)所传的主要内容为劈挂拳又称“抹面拳”和“青龙拳”即劈挂拳的一路和二路。
2.馬氏通备劈挂拳
2.1马氏通备劈挂拳的源流
通备劈挂拳又称马氏通备拳是马氏通备体系中的一个分支。马氏通备武艺是由马凤图,马英图等一代老武术家于本世纪初由通背拳深化而提出的通备武艺体系的总称。根据现在可以找到的武术文献来看劈挂拳在明代就流行于民间了,而通备劈挂拳则诞生于本世纪初,在年代上就相差甚远。但是在对劈挂拳的相关研究著作中却出现两种不同的学术观点:
一是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属于古代民间拳种之一;二是通备劈挂拳是原有劈挂拳的一个分支是由马凤图,马英图继承了黄林彪所传的劈挂拳艺。同时又继承了孟村,罗曈两支八极拳及罗曈系统的六合大枪,通过郝鸣九学得徐兆熊系统的翻子,戳脚等艺,后来又采取了西北地区的棍法及鞭杆之翠,通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和融汇贯通,最终形成了以“通备劲”的通备门拳械系列,通备劈挂拳就是通备门里的一个分支。
通过阅读文献表明:马氏通备武艺是我国武术中独树一帜、融会贯通、宏富深邃的一个武术流派门类。他继承了颜李学派“文通武备”学说,以“理象会通、体用兼备、融通古今、兼备内外、通神达化、备万贯一”为理论基础,弘扬明清以来诸多古典武艺拳械技艺精髓,将流传于河北、东北的劈挂拳、八级、翻子拳、戳脚等长拳与短打两类拳法及西北地区的鞭杆棍精要结合在一起形成“气势雄峻、身法矫健、功力通透、打手洗练”的风格,成为“刚柔相济、长短兼备、三体同功、精力神全”的通备劲统领的通备门拳械体系。它流传于国门内外,盛行于大西北陕、甘、宁、青、新等省区。由于西北地区的通备拳主要是马凤图、其子“马氏四杰”马颖达,马贤达、马明达、马令达及其弟子门人所传教,故而故而西北地区的通备拳被称为“马氏通备武艺”或“马氏武艺”“马家拳”。[2]
2.2马氏通备劈挂拳主要代表人物
通备劈挂拳是由河北沧州盐山小左庄村的左宝梅所教习的劈挂拳一路和二路及抹面拳和青龙拳的基础之上的继承和发展所形成的是劈挂拳的另一分支。所谓“通备劈挂拳”通指“通达”备是“兼备”即融通古今,兼备内外的劈拳术。说到主要的代表人物就应该有左宝梅、潘学文、李云标、肖和成、黄林彪、马凤图等对劈挂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3马氏通备劈挂拳的劲力
通备劈挂拳主要的劲力是“通备劲”。所谓的“通备劲”通备劲道是马氏通备武艺中的灵魂,是此一武艺区别于他一武艺的解码,更是马氏通备武艺科学生命力之所在。它贯穿的是自于劈挂拳械,因为劈挂拳械是马氏通备武艺的立命基础,[3]是“通备劲”的来源和融会其它劲法的基础就是躯干的开合如弓(开合劲),胸背吞吐如弦(吞吐劲),发出的力量如无形的箭(通透劲),加上下肢起伏扭转(扭转劲)形成了一种调动全身的力量(整劲) 以最快速度集于一点的合力 我们称这种合力为“通备劲”。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即“大开大合,猛劈硬落,辘轳翻扯,如珠走盘”这十六个字贯穿于通备拳系的始终。通备劈挂拳劲力的核心特点是“大开大合,起伏拧转”。“吞吐”是胸背借助于呼吸而完成的动作,“开合”时以腰椎为中心,颈椎和尾椎两端的躯干,四肢的伸展动作,“吞吐”与“开合”是融为一体的“通备劲”通备劈挂劲道包括:
“开合劲”是指以腰椎为中心,颈椎和尾椎两端开合带来如弓的屈伸劲。
“吞吐劲”是“吞劲”与“吐劲”的合称。吞劲指缩胸拔背如猛然吞下食物的屈劲。吐劲指将缩紧的躯干似吐痰一样催发出的伸劲。
劈挂劲是劈劲与挂劲的合称。劈劲指手如斧下劈劲。挂劲指掌似镰刀对进犯之手脚的拦挡劲滚勒劲是滚劲和勒劲的总称。滚劲指旋转肩膀如滚木头对外力的化劲;勒劲指回手如勒马之组绳将对方牵过来的带劲。
辘护劲是以腰为轴,两臂抡圆左右旋转如中国古代水井的辘护翻扯劲。扭转劲是以腰髓为轴,腰部和下肢左右转动的扭丝劲和旋转劲的总称。翻扯劲以腰为纽带,身体的翻转和四肢的撕扯劲。
2.4马氏通备劈挂拳现今流传的套路及动作名称
现今广泛流传于西北地区的劈挂拳的套路为劈挂一路又称(抹面拳)
动作名称:
1.起势2.提膝分掌3.产腿-双风贯耳-虚步定势4.右滾勒势-左单劈手5.左提膝上穿掌(青龙出水)6.左仆步下穿掌(雀地龙)7.刁手瓣步8.行步穿林(鹞子穿林)9.拍掌(压打)10.震步马步劈掌11.叉步双劈掌(三环套月)12.乌龙盘打-右势腾空双劈掌-右势双撞掌13.右叉步捋手(阴阳把)14左势腾空双劈掌-左势双撞掌15.插步双劈掌(三环套月)16.乌龙盘打-接手17.戳指掌18.大跨步-腾空抄手起脚(野马奔槽)19.鹞子翻身左右单劈手20.砸顶21.倒发乌雷22.十字架手丁踢23.提膝上托24.弧形行步-跳起落步下载锤25.招风手26.提右膝上啄手27.行身戳指掌28.绕不转身横击(穿耳掌)29.并步双击掌30.分掌收势
三、结语
劈挂拳在明时期就广泛的流行于民间,据文献考究在清中叶在今河北的南皮和盐山形成两大支系。今沧州和西北地区是劈挂拳发展和传承的重地,并且由于发展和传承以及地域文化等的色彩,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马氏通备劈挂拳就是这种在传承和发展中所形成,现今已经形成了以“通备劲”为统领的劲力为特征的西北特色,成为马氏通备武艺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参考文献】
[1]郭瑞祥.劈挂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马岭,马宏.回族武术家马凤图[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4]姚建忠.试论马氏通备武艺的劲道[J].武学道场,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