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虎超
每天早上,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我都会乘坐公交车上班,这使我有幸看到了发生在公交车里的一幕幕家教。虽然只是短短的一幕,仍可窥见许多家庭在子女教育方面的得与失。
一
公交车里,一位母亲把4岁的女儿安置在座位上以后,便很快离开座位,忙着和坐前面的一位朋友聊天。女儿在后面不住地撒娇和叫唤,母亲应了句“宝贝听话,妈妈和阿姨说会儿话”,继续投入到火热的聊天中。不难看出,两人应该是一对久违的好朋友。
家教透视:
母亲把女儿放在一边,自顾自地和朋友寒暄,不仅给孩子造成了安全隐患,一句“宝贝听话,妈妈和阿姨说会儿话”的回应实际是温柔的强势,更容易给孩子留下母亲不喜欢自己的错觉。这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
当孩子的强烈诉求始终没有得到母亲合理的回应时,类似于“妈妈并不喜欢我”“妈妈平时说的爱我的话只是为了哄我”的想法会很容易滋生出来。接下来,孩子可能会变得郁郁寡欢,不愿与母亲多说话,以示报复。亲子间的沟通隔阂就是这样一步步产生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重新获得母亲更多的关注,孩子可能会在人前表现出某些异常的举动,常见的孩子“人来疯”就有这方面的原因。很多不明就里的家长还误以为孩子“不懂事”。
如果孩子经常被漠视,她的自尊心会一再地降低,并逐渐变得叛逆,做出对其他人不尊敬的行为。而这些,正是很多家长经常指责和抱怨的孩子缺点,殊不知,问题的根源却在父母那里。
二
“啪!”一袋豆浆掉落到地面上,母亲赶紧弯腰捡起来,但还是溢流出一些。母亲生气地训斥3岁的孩子:“叫你不要自己拿,你偏要!说,下次还听不听话了?!”孩子“哇”地一声哭了。
家教透视:
按照美国教育家杰拉尔德·纽马克博士的观点,孩子有感觉自己很重要的心理需求,指的是孩子需要感觉到:“我有价值。我是有用的。我有力量。我是个人物。”这种需要在孩子非常小的时候就表现得很明显。3岁的孩子想要自己拿着豆浆来喝,正是他需要感觉自己很重要的情感需求的表现。遗憾的是这位母亲完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孩子表现出的好奇心、尝试的兴趣以及探索的努力视而不见,对孩子遭遇的失败进行粗暴地批评,最后,冠以“听话”这一道德标准,束缚了孩子想要进一步探索更多未知世界奥秘的可能性。就这样,这位母亲活生生地把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和努力抹杀了,把孩子想要证明自己很重要的心理需求忽略了。此外,母亲当着众人的面训斥孩子,也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我想讲述发生在科学家史蒂芬·葛莱恩身上的一件事。幼小的他想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可是瓶子太滑了,他没抓牢,瓶子掉在了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母亲看见了,并没有对他大叫大喊,也没有惩罚他,只是说:“哇!史蒂芬,你制造的麻烦可真是棒极了!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摊牛奶呢!唉,反正奶瓶已经摔碎了,那么在我们把它打扫干净之前,你想不想在牛奶中玩几分钟呢?”他听母亲这样说,简直高兴极了,立刻就在牛奶中玩起来。之后,母亲又引导着他打扫干净满地牛奶,还让他自己去拿装满水的瓶子,知道怎样拿才不会滑落。
史蒂芬回忆这段经历时说道:“这真是一堂很棒的课!从那以后,我知道我不必再害怕犯任何错误了。因为错误往往是学习新知识的良机。科学实验也是这样,即使实验失败了,我还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史蒂芬母亲的做法,值得每一位父母学习。
编辑 王淑娟 62335841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