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崇政
山东近代以及近代之前的官场“恶人”,前有国泰,后有张宗昌。国泰是乾隆时庞大官僚体系的一环,其背后有“大老虎”和珅撑腰,朝中有人,便肆无忌惮。作为“官二代”的他,将当时的山东官场搅得混乱不堪。张宗昌实际是土皇帝,总揽山东军政大权,没有监督的权力造成了他的荒淫无度,虽有重办山东大学、重视教育等一些惠民举措,但遮掩不了他的本质。
荒淫蛮横的官中硕鼠
国泰,姓富察氏,满洲镶白旗人,其父文缓曾任四川总督。因为出身纨绔家庭,他自小形成了顽劣任性的脾性。
国泰在为官初始一路畅达:初授刑部主事,再升郎中,又擢山东按察使,迁布政使,1777年又被提升为山东巡抚。只是多年政场磨练,并没有将他性格的缺憾弥补,反而却像磨刀石,将性格的劣根性磨得越来越锋利。
身为镶白旗人家的子弟,国泰年轻时已地位显贵,但对待属吏不能以礼相待,稍不遂意就大声喝斥。布政使于易简是乾隆三年状元、大学士于敏中的弟弟,本是和国泰同级别的官员,却慑于国泰的蛮横,一味对国泰巴结奉承,甚至向他汇报情况也要直身而跪。
在任山东巡抚后,他很快与于易简勾结在一起,两人狼狈为奸,“贪纵营私,征赂诸州县”。没几年,闹得各州县全部亏空。国泰甚至还把妓女招进巡抚署院,兴之所至,便叫妓女脱光衣服,招呼手下属员在妓女的肚皮上掷骰行赌,荒淫无状。
就这样,国泰在山东巡抚任上胡作非为5年有余。历史总是如此相似,彼时的国泰并不只是依靠自己的镶白旗身份才敢如此,他有着庞大的后台支撑——和珅。和珅在乾隆时期的势力毋庸赘述,有了这个后台的存在,想要弹劾国泰,可谓难于上青天。
纵有通天之能,难逃法网之恢
早在1782年春,御史钱沣就上疏弹劾国泰与布政使于易简,奏本中说:“国泰贪纵营私,勒索属员,遇有升调,惟视行贿多寡而定,以致历城等州县亏空或八九万两或六七万两之多。布政使于易简亦纵情攫取贿银,与国泰相等。”
此奏一出,牵扯朝中权臣,震惊朝野。后又有大学士、军机大臣、一等公阿桂,军机大臣福长安等曾密奏乾隆,国泰性情乖张,不宜久任山东,请调其至京为官,消弭其事。但两次弹劾都因为没有确凿证据而不了了之。
幸而乾隆帝此时还不是昏庸君主,他连下两谕,委派尚书和珅、左都御史刘墉、工部右侍郎诺穆亲为钦差大臣,前往山东,“秉公据实查办”。过了两天,乾隆又对军机大臣下谕,讲了查审国泰一案的方针和办法。不几日,乾隆又谕军机大臣:“原任山东济南知府吕尔昌,系国泰重用之人,推荐其任安徽按察使,必然知道国泰劣迹,著传旨令吕据实指供国泰、于易简的贪婪不法,毋许丝毫欺隐,否则重惩。”
乾隆的这些安排,为查处国泰一案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当然,查案的过程并没有这么轻松就过关了。开始时,和珅袒护国泰,威胁钱沣不要认真查讯,但钱沣坚持秉公办案的立场,不怕恐吓。和珅便另施诡计,秘密通知国泰,国泰赶忙向商人勒借银子,存放库中,凑足了库银数量。
然而通过细心查访,钱沣发现库银其实是巡抚勒借商人银子,冒充官银放入库中的。证据凿凿,和珅也无从狡辩,而此前乾隆两次降谕军机大臣后,和珅便知道此时皇上已相信了钱沣的参劾,当然不敢死保国泰了,所以他听从钱沣的安排,据实呈报库银亏空情弊。
奏报说:历城知县郭德平亏空库银4万两,有挪移掩饰之弊,国泰承认婪索各位属员盈千累万,总计8万两,经手人是济南知府冯埏;于易简身任布政使,一任县库亏空,“扶同弊混”,卑鄙无耻。
乾隆览奏后大怒,连下四道上谕,宣布:国泰处以斩监候,秋后处决;押解于易简至京面审;革国泰、于易简、吕尔昌、冯埏、郭德平等人官职。国泰、于易简二人于狱中自尽。至此,山东巡抚国泰贪赃枉法一案落下大幕,以山东巡抚国泰、山东布政使于易简自裁,一批官员被撤职发配边疆,京中的国泰之弟国琳被撤职查办为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