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锋
岁末年初,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名单“62+2”方案公布,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是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和吉林省安图县二道白河镇。“镇改市”作为一个全新尝试的试点命题,其标杆性意义是否意味着“镇改市”将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新一波浪潮?
从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诉求——即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这一点来看,似乎大力推动通过“镇改市”来做强镇势必是最佳途径。毕竟,将农民就地转化为市民,无论是空间距离、心理归属还是资金投入,都是相对最优的选择。
但果真如此吗?在全面放开中小城市和建制镇入户限制的户籍改革背景下,我们并没看到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城市化表现的趋势仍然是镇向县集中,县向市集中,市向省集中,省向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集中。建制镇空心化仍然是普遍性趋势,特别是经济发达程度和城市化水平相对欠缺和落后的中西部。
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是农民根本不愿进镇转化为市民?还是我们没有为其向城镇转移找到核心诉求点?显然不是前者的问题。进城转化为市民,意味着更为舒适的生活水平、更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更为便捷的公共服务,这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具有绝对吸引力的。自古至今,所有的人口聚集和迁徙无不是基于这种理性的选择,这也可以从中国城市化的现状得到验证。
问题就在我们没有为其向城镇转移找到核心诉求点。为什么进镇?目的很明确,能生活得更好。那进镇最担心的是什么?那些美好的生活我能否持续享受?这才是问题的根本。政府可以放宽落户政策,甚至可以发放落户补贴,也可以通过“拆村并点”、“补偿安置”来解决我在城镇的居所问题,但如果不能找到维持这种更好生活的持续收入来源,那么这样的城镇化即使起来了,也无法改变农民的身份。所谓的城镇化不过是一个具有城镇外形但实际上效率更低的村庄,因为离耕地更远了。
持续稳定的收入来源——即能就业,是破题的关键。纳入试点的两镇、走在前列的长三角区域、珠三角区域,镇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强大就业容纳能力,是其镇能做强的根本。可发展镇域经济却又谈何容易,这不单单是一个镇自身所能解决的,还必须依赖于一个更大的系统,就如同珠三角之于东莞,温州之于龙港,长白山旅游度假区之于二道白河,如果没有前者的带动,后者无法实现做强镇域经济的蓝图。换言之,镇域经济的做强,必须依附于一个更强的经济、产业引擎,与之形成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接受其产业链的延展,也可以是为其提供服务和配套。
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农民进镇转化为市民,首先必须将其所依托的城市经济做强做大。这种效应,逐级向上,由镇到县如此,由县到市如此,由市到省也是如此,落到最后就是全国性的区域经济格局,各大区域核心城市的竞争。
如此看来,“镇改市”虽抓眼球,但作为已经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城镇,其意义更多在于行政体制改革,而非城镇化本身,更提不上城镇化的新浪潮。城是本,镇是末,以城带镇,做强区域经济和城市群及其核心城市,带动区域城镇化的全面提速,可能这才是新型城镇化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