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一生的追求

2015-05-30 18:54许建航
俪人·教师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陆焉识牢狱陆焉

许建航

【摘要】本文通过对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中的主人公的解析,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其一生不变的追求。

【关键词】《陆犯焉识》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海外华人作家的小说创作在中国文坛所占份额越来越重, 已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创作力量。严歌苓,这位多产的华裔美籍作家,其诸多作品已被拍成影视剧,如《少女小渔》, 《小姨多鹤》,《一个女人让的史诗》,《金陵十三钗》等,这些作品,给读者展现出历史大变局中的女性命运问题,而严的长篇小说《陆犯焉识》,却与以往作品不同,她将关注的视野投放到了男性身上。在这本长篇小说中,作者以自己的祖父为人物原型,为读者展现出在二十世纪这样一种悠远辽阔的历史背景下,一代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及其一生不变的追求。

一、禁锢的自由

小说讲述了出身上海大户人家的陆焉识,人聪慧而倜傥且讨人喜欢并且精通多种语言,是个名副其实的才子。然而这位才学出众的知识分子,其一生都离自由甚远,阻碍他获得这种自由状态的首先来自他的家庭。来自他的继母冯仪芳对他的“柔情”式的操纵。这一点,早在父亲蹬腿后陆焉识把继母留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父亲不幸去世,陆焉识把恩娘冯仪芳留了下来,因为他被恩娘令人吃不消的“哭相”给彻底征服了:“她哭是不出声的,眼睛鼻头也不会红得可憎;她直直地坐在那儿,眼眶离像是有两把断了线的透明珠子,掉下来不是一颗颗的,是成串地掉,又急又快,一眨眼把面前的八仙桌面就落满了。”(31)陆焉识,一个十四岁的纯情少年,怎禁得住这样的哭泣,“他绝不会让人把恩娘退回娘家;他已经大了,不久就是陆家当家的男人,该他来赚钞票养活恩娘了。”(32)少年的善良和单纯让恩娘的后半生有了依托,但却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羁绊。

尽管家庭与恩娘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扼杀了陆焉识这个知识分子的自由,但20世纪的中国,真正扼杀他自由的,实际上是无所不在的社会政治。当时的中国是一个特别强调群体意识的政治化国度,陆焉识这位推崇自由理念的个人主义者遭到覆灭行的打击,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具体地说,非常“自我”的陆焉识遭到群体政治伏击是他从留学回国后开始的。在抗战前夕的1936年,不谙人情世故,又对政治一无所知的陆焉识,由于自己的宽厚与单纯,自己的两篇文章被莫名地卷入凌博士与大卫.韦两个阵营的冲突中。“焉识莫名地讨厌自己:他做了别人要他做的人,一个是凌博士要他做的陆焉识,一个是大卫.韦要他做的陆焉识。他身不由己。一不留心,他失去了最后的自由。”在抗战时期陆焉识经历了两年的牢狱生活;建国后,仍然坚持自己顽固的自由理念的陆焉识,在政治运动中被抓,从此开始了他漫长的二十五年的牢狱生活。从此自由离他是如此遥远。

二、追寻自由

陆焉识,这个知识分子文人,尽管深受家庭以及政治上的不自由,但却从没有停止过追寻自由。这一点,无论是在早年留学期间,还是在抗战期间,抑或是在解放初,甚至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抓捕关押之后,都有着鲜明的体现。

留学期间,陆焉识之所以要跑到美国留学,正是为了追求自由的缘故。因为“那个跟冯婉喻结婚的是另一个陆焉识,没有自由,不配享受恋爱,正因为此他才逃亡万里,他眼下的自由可供他三生开销......”(40)由于对自由如此的渴望,因此,等到他结束留学生活要回国的时候,才会有一种如丧考妣的痛切感受“他眼睛一次次地潮湿,不是哭他的望达,是哭他的自由。他跟谁都没有说过,他多么爱自由。从小到大,像所以中国人均的长子长孙一样,像所以中国读书人家的男孩子一样,他从来就没有过足够的自由。" (45) 抗戰期间,陆焉识依然在追寻他的自由。他之所以会在抗战期间,在重庆与韩念痕相识相爱,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由”他怕自己爱念痕其实是假,爱自己的自由是真:他是没有公开地爱自己的自由的。他从小到大,大事情自己从来没做过主,只有跟念痕的恋爱是自由自主的。“不只这样,他在抗战期间被铺入狱,也是因为他维护自由权利的缘故。“陆教授还因为别的原因做了人们的热门话题。除了在学生中蛊惑自由主义,民主主义,陆教授好不按照教育部审定的教案教学,而是按照自己脑子带来的课本上课。学校的秘密特务吧焉识举报了上去。”既然已经被举报,一般人们都会收敛自己的言行,但陆焉识他不仅把警告置若罔闻,而且还写了文章尖锐地揭露了这种警告,为此,他给自己置换来的是长达两年之久的牢狱之灾。

接下来便是建国初期,由于与早在1936年就已成为中国地下党的大卫.韦素来交恶,因此,大卫.韦便写文章质问像陆焉识这种反感共产主义的教授是否有资格教育新社会的大学生。对这样的质问,陆焉识以信件的形式给以了答复。“说知识分子的生命在于接受知识、分析知识、传播知识、甚至怀疑知识、否定知识,在他接受和分析的时候,他不该受到是非的仲裁。知识分子还应该享有最后的自由,精神的自由。”甚至在锒铛入狱后,陆焉识也还是要在可能的情况下,坚持自己的自由理念。“犯人里也有一帮一伙的,但老几不如任何伙。在美国,在上海他都不入伙,宁可吃不入伙的亏,兜着不入伙的后果,现在会入这些乌合之众的伙吗?。。。。。。老几还剩下什么?就心里最后那点自由了。"

经过漫长的牢狱生涯后,陆焉识在”文革“结束被平反昭雪后,由于一直向往追求自由,他已经无法回归到正常意义的自身,他在现实生活中已无法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最好的人生选择就是再度远离尘世的喧嚣。于是,在某一天,他的孩子们发现他失踪了:“......我猜想是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的随处都是自由。”(415)

无论身处美国华盛顿州,还是回国后;无论是做为留学生,还是大学教授;无论是囚徒,还是昭雪释放,陆焉识的身上处处展现出一个知识分子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在那个时代,自由对他是奢侈的,但也是他永远要寻求的,为此他付出了他一生的代价,让读者也不禁对这位悲惨文人的永恒追求而惊叹。

【参考文献】

[1]严歌苓.陆犯焉识 .作家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陆焉识牢狱陆焉
浅析《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形象特征
论陆焉识的俄狄浦斯情结
从大语文视角纵观《陆犯焉识》中“陆焉识”的逃离行为
荒诞历史之下的人性与自由
——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归来》:自然符号系统的消解与建构
清华教授付林:699天“牢狱”之后
从《自深深处》探究王尔德入狱前后伦理观转变
陆焉识形象论
美的牢狱
电影《归来》观后感